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05 19:31: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小题1:下面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咏物的哲理小诗,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一种清晰的理性思辨力,因为这里面熔入了诗人艾青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B.诗人以简短的诗节构筑全篇,其中前六句从正面描述镜子的特征,后面八句则写镜子的遭遇。 C.在诗人的目光里,镜子是很一般的物象,因此对镜子本身无需多费笔墨。 D.有人从镜子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 小题2:下列解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 B.诗中的镜子意象已不是一个具象物了,而是人类普遍认知的一个抽象物。 C.诗人透过意象表层的“一个平面”,看到了其“深不可测”的本质,并且将意象提升到人类认知的普遍高度,使理性获得了超越。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从“镜子”身上照见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到自己的灵魂。 D.《镜子》一诗凝结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可谓匠心独具。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诗歌“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来看,它绝对不是一般的物象,这是因为,在诗人的目光里,镜子意象已从具体物象剥离出来,成为一种理性参照物。我们可以透过“镜子”发现人世间的真假美丑。 点评:中国诗歌讲究的含蓄,所以诗歌中的意象都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不可能是无关轻重的事物。本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诗歌中的意象,从而正确分析诗歌的意象,尤其是意象的象征义。 小题2: D项“对生活对事业的热爱”错误。本诗表达的主旨是:有人从它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重在“镜子”认真的态度,而非对事业的热爱。 点评:现代诗歌虽然不是高考中的常见题,但现代诗歌也是最美的文学之一,所以学习、鉴赏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对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增加一点诗意是有帮助的。本题的用意也在于此,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5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小题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2分) 【小题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梅子、芭蕉、柳花 【小题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较为容易,从诗句“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闲看儿童捉柳花。”可以归纳概括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本题结合“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可以分析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子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小题1:首联和颔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小题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比喻(1分);②用“苦雨终风”变晴和“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2分) 小题2:①“九死南荒吾不恨”。②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连绵不断的雨叫“苦雨”,大风叫“终风”。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三、四两句,就“晴”字作进一步抒写。“云散月明”,“天容”是“澄清”的;风恬雨霁,星月交辉,“海色”也是“澄清”的。这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而且还用了句内对:前句以“月明”对“云散”,后句以“海色”对“天容”。这四句诗,在结构方面又有共同点:短句分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物,后以三个字表主观抒情或评论。唐人佳句,多浑然天成,情景交融。宋人造句,则力求洗练与深折。从这四句诗,既可看出苏轼诗的特点,也可看出宋代诗的特点。 点评:“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秋逼暗虫通夕响”以动衬静。 小题2:试题分析:“九死”,多次死去的意思。“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他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写出“早寒”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的第二、三联加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借落叶、大雁、北风这些意象,写出早寒的特点。 2.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第二联用“遥隔”两字表明诗人离家遥远,不能归去,含蓄地透露出思乡之情。第三联上句用“泪尽”直接表达的诗人的思念之情;下句则通过想象虚写家人遥望“归帆”盼望自己归去,巧妙地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强烈。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虞美人(宿龟山夜登秋汉亭) 归来峰下霜如水。明月三千里。幽人独立瞰长淮。谁棹扁舟一叶、趁潮来。 洞庭湖上银涛观。忆我烟蓑伴。此身天地一浮萍。去国十年华发、欲星星。 【注】:①龟山:在江苏盱眙县,作者此时仕宦于淮南。②洞庭湖:作者是湖南人,家在洞庭湖边。③烟蓑伴:指渔翁一类的朋友。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本词的上下阕分别描绘出怎样的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孤独一身的忧伤之情。(2分)作者已离京十年,如今孤独一身、白发斑斑。登亭眺望,只见秋霜如水,明月千里、不禁忆念旧友,沉吟反思,生出一种前途迷茫的怅然。(2分) 小题2:词中描绘出两幅阔大的图景:上阕:眼前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阕描写了回想中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2分)阔大的空间境界反忖出“幽人”的渺小,凸显出诗人茫然无归的沉寂孤独。(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本诗是宋代词人王以宁宦游淮南时所作。 从诗歌内容上看,诗人身处羁旅,夜宿龟山,独自一人夜登秋汉亭俯瞰归来峰下如水白霜笼罩之下的千里淮河,面对阔大的夜景,联想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十年,华发已生,孤独忧伤、怀才不遇的情怀情怀油然而生。 小题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情。诗歌上片实写夜登秋汉亭所见之景:明月千里,白霜如水,三千里淮河滚滚而来;下片虚写:回想烟蓑相伴,银涛拍空,八百里洞庭烟波浩荡的景色。虚实结合,眼前阔大的景象反衬诗人的渺小,回想往昔岁月凸显诗人漂泊无归,年岁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