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19:42: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麋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表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环尤好学,工书工:擅长
B.盍往依之盍:何不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推托,推辞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独:独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环“好周人急”的一组是(3分)
①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③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④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⑤以母故,不敢大声语⑥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A.①⑤⑥
B.②④③
C.③④⑥
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给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不久常伯章见母亲年老担心她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告辞离开了杜家,不再来探望。(5分)(2)到事情变化,形势窘迫时,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而背弃对方离开的人太多了。(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大意可知,独:表反问译为“难道”。所以选D。
小题2:此类题可先疏通选项句意,然后根据文意及句意来判断是否直接表明杜环“好周人急”。①为杜妻行为,?②只是杜环了解到的老人亲友的情况,?⑤是说他俸养老人态度恭谨。所以选C。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与原文内容不符,谭敬先是安庆守,身在安庆,到金陵找到他错。所以选B。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既而,给,“以他事”后置句穷、蹈、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漫而游漫:随意
B.回溪穷:尽
C.箕踞而遨:观赏
D.故为之文以志: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则施施行吾尝终日思矣
B.穷山高而止蚓无爪牙
C.醉则更相枕卧輮为轮
D.游于是始生吾前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先写以前对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表明这些幽泉怪石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
B.文中两次写满酌而醉,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表现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构成对比。
C.作者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D.作者对西山特立之貌的描写赋予了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和恢弘远大的志向,西山即我,我即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自从我成为罪人(遭到贬谪),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僇人”“惴栗”译错各扣1分)(2)苍茫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到一无所见,而我却仍然不想归去。(意思对即可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穷:走遍。根据“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可推测穷与“上”“入”用法一样,为动词,结合语境应理解为“走遍”。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A而均表修饰,B前名为结构助词,的;后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前句为连词,而;后句为介词,把;D前句为语气助词;后句为介词,在。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以往所游并没有真正给作者带来精神的愉悦和解脱。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僇人”解释为罪人,“惴栗”解释为忧惧不安;第二句时注意“苍然”解释为苍茫,“至无所见”理解为直到一无所见。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愚人食盐》,完成下面的题。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口爽,此亦复尔。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闻已,更为盐(增加)
B.所以美者,缘有盐故(……的原因)
C.少有尚,况复多也(这样?)
D.经七日,或十五日(或者)
2.结合《愚人食盐》这则寓言的寓意,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少于20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①,决以蓍②,怀英遇《坎》③,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④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⑤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⑥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⑦,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⑧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注释]①筮仕:占卜仕途。筮,占卜。 ②蓍:一种草名,文中是把它用来作为占卜的工具。 ③坎:一种卦相的名称。下文的“离”也是卦相的名称。 ④间:偶而,断断续续 ⑤丐(gài):乞求。 ⑥青兕(sì):青色的犀牛。兕,犀牛。 ⑦行在:这里是指朝廷。 ⑧罹(lí):遭逢,遭遇。
1.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师:以……为师
B.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揣:推测
C.弃疾斩其归报,京益壮之——首:首级
D.弃疾宽征薄,招流散——赋:征收
2.从文中的内容看,与辛弃疾后来率义军南归无关的一项是(  )
A.早年与同学党怀项占卜仕途,得《离》卦。
B.担心义端“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
C.耿京授意,辛弃疾“奉表归宋”。
D.张安国杀耿京降金,辛弃疾活捉张安国。
3.“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之后,耿京为什么“大怒,欲杀弃疾”?后来又因为什么原因“益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B
3.因为偷窃耿京大印而逃的义端,是在辛弃疾劝说下才投靠耿京的,所以耿京迁怒于辛弃疾。当辛弃疾从忠义军的安危出发,不顾私人情感“斩其首归报”的正义行为,令耿京感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长七尺,膂力绝众。应募安西,军中初用陌刀,而嗣业尤善,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高仙芝讨勃律,署嗣业及中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时吐蕃兵十万屯娑勒城,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仙芝潜军夜济信图河,令曰:“及午破贼,不者皆死。”嗣业提步士升山,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诸将从之。鼓而驱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授右威卫将军,号为“神通大将”。
  初,仙芝特以计袭取石,其子出奔,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事急,嗣业谋曰:“将军深履贼境,后援既绝,而大食乘胜,诸胡锐于斗,我与将军俱前死,尚谁报朝廷者?不如守白石岭以为后计。”仙芝曰:“吾方收合馀尽,明日复战。”嗣业曰:“事去矣,不可坐须菹醢。”即驰守白石,路既隘,步骑鱼贯而前。会拔汗那还兵,辎饷塞道不可骋,嗣业惧追及,手梃鏖击,人马毙仆者数十百,虏骇走,仙芝乃得还。表嗣业功,进右金吾大将军,留为疏勒镇使。初讨勃律也,通道葱领,有大石塞隘,以足蹶之,抵穹壑,识者以为至诚所感云。
  天宝十二载,加骠骑大将军。入朝,赐酒玄宗前,醉起舞,帝宠之,赐彩百、金皿五十物、钱十万,曰:“为解酲具。”
  安禄山反,肃宗追之,诏至,即引道,与诸将割臂盟曰:“所过郡县,秋毫不可犯。”至凤翔,上谒,帝喜曰:“今日卿至,贤于数万众。事之济否,固在卿辈。”乃诏与郭子仪、仆固怀恩掎角。常为先锋,贼值,类崩溃。广平王收长安,嗣业统前军,阵于香积祠北。贼酋李归仁拥精骑薄战,王师注矢逐之,走未及营,贼大出,掩追骑,还蹂王师,于是乱不能阵。嗣业谓子仪曰:“今日不蹈万死取一生,则军无类矣。”即袒持长刀,大呼出阵前,杀数十人,阵复整。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归仁匿兵营左,觇军势,王分回纥锐兵击其伏,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贼东走,遂平长安。
  与子仪等围相州,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谥曰忠勇,赠武威郡王。
  (《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二李马路》)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午破贼,不者比死  不:通“否”,否则
  B.颓石四面以击贼颓:坠落
  C.将军深履贼境 履:踩,陷
  D.事之济否,固在卿辈济:渡河成功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据山濒水,联木作郛,以扼王师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①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①步骑鱼贯而前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①于是乱不能阵  ②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表明李嗣业作战身先士卒的一组是
  ①每战必为先锋,所向摧北
  ②及午破贼,不者皆死
  ③颓石四面以击贼,又树大旗先走险
  ④嗣业出贼背合攻之,自日中至昃,斩首六万级
  ⑤诸将无功,独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业应征到安西军时,很擅长用陌刀,高仙芝在讨伐勃律的时候,任命他和中郎将田珍分别担任左右陌刀将。
  B.高仙芝率兵深入到大食的境内,被敌军围困,后无援军,情况紧急,后因李嗣业奋力鏖战才得以脱险。
  C.与安禄山作战时,王师由于中计,军队阵脚大乱,李嗣业袒持长刀,杀了几十个人,使军队得以恢复阵势,最终取得胜利。
  D.李嗣业作战英勇,奋不顾身,带伤与敌人作战,后因伤口迸发,流血过多而死,皇上赐谥号忠勇。
15.阅读下列材料,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
(1)贫而无谄,富而无骄(3分)
译文:
(2)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3分)
译文:
(3)告诸往而知来者(2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D 12、C 13、C ?14、C 15、(1)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
(2)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
(3)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本题解析:1、D(成功)
12、C(介词,前者表修饰,后者表递进;A介词,均表目的,可译为“来、以便”;B介词,均表被动;D介词,可译为“在”,表时间)
13、C(②是高仙芝的命令;④只表现李嗣业作战英勇,没有表现“身先士卒”)14、C(不是与安禄山,是与李归仁作战时)
  李嗣业,京兆高陵人,身高七尺,体力超过常人。应募到安西,军队中刚开始用陌刀,嗣业对此特别擅长,每次作战一定是先锋,所战之处都能取得胜利。高仙芝讨勃律,安排李嗣业和中郎将田珍担任左右陌刀将。当时吐番兵有十万驻扎在娑勒城,靠山临水,把树木扎在一起作为城外围的大城,用来阻塞朝廷的军队。高仙芝将军队偷偷地在夜里渡过信图河,下令说:“到明天中午(一定要)攻破敌人,否则你们都将死。”李嗣业冲上士升山,从四面坠落石头来打击敌人,又竖起大旗抢先进攻敌人,走在危险的地方,各将都跟从他。击着鼓驱赶着敌人直到勃律,活捉了他们的首领,平定了那里。朝廷授予他右威卫将军,号称“神通大将”。
当初,高仙芝特意用计谋袭击攻取石,他的儿子逃了出去,把这事告诉了大食,大食联合各部落派兵攻取了四镇。高仙芝率领兵士二万人深入敌境,被大食打败,死伤士卒几千人,事情危急,李嗣业献计说:“将军深陷敌人境内,没有后援部队,而且大食乘胜势,各少数民族部落擅长打仗,我和将军都上前战死,还有谁来向朝廷报告呢?不如守住白石岭,以此作为以后的打算。”高仙芝说:“我刚收拢剩余的部队,明天再战。”李嗣业说:“大势已过去了,不可坐等变成肉酱。”立即就驰马去守白石岭,道路很狭窄,人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地连接着前进。恰逢拔汗那回来的兵卒,随军物质堵塞了道路,军士不可纵马驰骋,嗣业担心追兵追到,手拿兵器奋力拼杀,人马被杀死击倒了有几十上百人,敌人吓得逃跑了,高仙芝才得以回来。向朝廷上表给李嗣业请功,进迁为右金吾大将军,留任疏勒镇使。当初讨伐勃律的时候,道路狭窄,有块大石头阻塞了路口,李嗣业用脚踢了一下,就变成了高深的大沟,知道的人认为是由于至诚之心感动了上天。
天宝十二年,加升为骠骑大将军,进入朝廷,唐玄宗赐酒给他,他醉后起舞,玄宗宠爱他,赏赐彩百、金皿五十件,钱十万,说:“给他作解酒的工具。”
安禄山^造**,唐肃宗率军追击他们,诏书到达嗣业处,李嗣业马上率领军队出发,和各位将领割破手腕发誓说:“所经过的郡县,一点都不许侵犯。”至凤翔,上前拜见皇上,皇上高兴地说:“现在你到了,比几万士兵都要好。事情能否成功,就看你们的了。”于是下诏书让他和郭子仪、仆固怀恩成掎角之势。嗣业常常作先锋官,敌人碰上了他,大都大败而归。广平王收复长安时,李嗣业统领前军,在香积祠北面与敌对阵。贼头目李归仁拥精锐部队与他们博击,王师用箭射击并追逐他们,还未到达敌营,敌人大队人马冲出,遮蔽了追击的部队,回转头来攻击朝廷的军队,这时候军队的阵脚大乱,嗣业对郭子仪说:“今天不拚死以博得活路,就会全军覆没了。”马上露出膀子,拿起长刀,大喊着冲出阵去,杀了几十个人,军队的阵势又恢复整齐,用二千士兵用陌刀、长柯斧在前面开路,所向披靡,勇往直前。李归仁躲在兵营左侧,察看军情,大王分回族精兵袭击他的伏兵,李嗣业从敌人背后出兵合围他们,从中午直战到太阳偏西,斩敌立万人。敌人向东边逃跑,于是平定了长安。
和郭子仪等围攻相州的时候,各位将领都没有功劳,只有李嗣业身披铠甲,多次奋战,为各将领之首。被流箭射中,睡在营帐之中,刚刚治愈,忽然听到金鼓大震,知道是与敌人作战,大喊一声,创口迸发,流血多达几升,死去。赐谥号忠勇,赠号武威郡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