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第二联中的“钟”与“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钟”有钟情之意(或“积聚”也可),大自然似乎钟情于这里,把神奇与秀美集中在这里;表现了泰山的壮美。“割”有分割之意,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阴阳两面(或“傍晚与早晨”也可);表现了泰山的险峻与巍峨高大。评分标准:“钟”与“割”的分析各2分,其中解释1分,作用1分。
小题2:②此联是说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看那群山在自己的脚下变得矮小;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展现了蓬勃的朝气。
评分标准:解释诗句2分,情感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颔联触景生情,又借景抒情。诗人深夜孤居旅社,只有寒灯相伴,不禁引起诗人对故乡往事及亲人的思念;而断雁孤鸣,又以哀声惊醒客心,这孤独凄冷的景象表达出诗人不尽的羁旅怀乡之愁。(意对即可)
(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描绘优美的风光图景反衬出诗人思乡的愁苦。(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小题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用典(1分)。分别是“望帝啼鹃”(1分)与“精卫填海”(1分)。
小题2: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对1点2分,答对两点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在反复品读中,找出关键词加以联想和想象,如“杜鹃”“忧天泪”让人联想到了“望帝啼鹃”,由“精卫”“填海心”让人联想到了“精卫填海”。所以最后两句运用了历史典故的表现手法。
小题2:此题要结合着诗句的整体内容和写作背景,通过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内容,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题时,要抓住“寸寸”这个词来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赞美和热爱的角度来分析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运用的历史典故“望帝啼鹃”和“精卫填海”,分析答出诗人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愿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坚定决心。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惨败。
1.请结合全诗,分析“满月秋”具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秋光萧瑟摇落,令人感伤;金陵旧都风流不再,冷落凄凉;国势衰微。(意对即可)
2.寥落清冷。(或:萧瑟、凄凉。)萧飒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低空,阴沉沉地仿佛要把古老的楼房压垮。处处景中含情,借景宣情,金陵江城的冷落宛然在目。(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李珣
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⑤。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⑥。
注: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⑥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小题1: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依”是“依偎”,“枕”是“枕着”。作者用这两个字,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古庙和青嶂、行宫和碧流的依存关系,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
小题2:最后一句写“行客”“多愁”,言外之意,是“猿啼”所引发,故有“何必”之语,似在埋怨猿猴。实际上,“行客”有愁,与外物何干?此为“无理”;但符合作者此时此地的心情,恰如其分而又深刻浓郁,是为“而妙”。(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李珣,在花间词派中是位很有特色的词人。前蜀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这首词《草堂馀别集》著录时,调下有题《巫峡》,又注:“一作《感怀》”,含思凄绝,很可能是后期的作品。
起拍“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行宫,犹离宫,帝王出京临幸的宫室。这里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从舟中远望过去,仿佛神女祠偎依有如屏嶂的山峦,行宫以碧水为枕藉。古庙、行宫、山、水这些景点,一经词人用“依”、“枕”二字加以连缀,便构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接着,用“水声山色锁妆楼”句,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了“妆楼”。妆楼,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位于山水环抱之中。这里着一“锁”字,给人以幽闭的印象,由此也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生活在这个“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宫妃孤寂难耐的心境;复以“往事思悠悠”收束上片,逗人遐想。
过片紧承上片结句,以宋玉《高唐赋序》所说神女“居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故事,极写春秋易节、时序交替引起宫妃凄楚的内心感受。歇拍“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不必猿啼,行客已自多愁,又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词人借助孤舟行客的感受,发思古之幽情,而其伤今之意隐然自在不言之中。这首词上片勾画舟中所见,下片抒写舟中所感。它以楚王梦见巫山神女为基点,随意生发开去。由细腰宫妃而行客,再由行客而推及自己,触景生情,寄意幽邃,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在现存的李珣词里,它是一篇构思别致的名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