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 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 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①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做简要说明。
?
②《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
参考答案:(1)①严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②韩诗用“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思路分析】分析意向从诗的含义入手,严诗以“飞尽”之“寒鸦”和“悠悠”之“水”传递离情;韩诗以“流尽”的“宫前水”象征“年光”(时光)。抓住了相关意象的特点,“水”的象征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的不过意象组成的一副伤感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辛弃疾
? 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注:此词写于淳熙二、三年(1175-1176),诗人当时正任江西提刑。 ①造口:地名,在江西万安。②郁孤台:在江西赣州西南,又名“望阙台”。愁予:使我发愁。
1.词也称_____________,“菩萨蛮?”是本词的_________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_______。?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___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______。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2、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3、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阅读《登高》,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观照现实的结果。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错,应是对自己艰难处境的感伤,杜甫的诗歌只有“忧国忧民”,不会有“怨天尤人”。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本题解析:
(1)从这支曲子的题目和末一句可知,写的是游子在某一个深秋季节的夕阳里的所思。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深秋暮色中游子无比孤寂凄凉的心情;后一支曲子也可以从题目和末一句窥出端倪:江上小舟,渔歌声声,疏林残霞,这一切都像是一副恬淡的小品画,所以,这支曲子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了渔人安闲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当然不一致,前者色彩暗淡,后者画面灵动而有生机,前者凄凉,后者恬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东岗晚步
李弥逊①
饭饱东岗晚杖藜,石梁横渡绿秧畦。
深行径险从牛后,小立台高出鸟栖。
问舍谁人村远近,唤船别浦水东西。
自怜头白江山里,回首中原正鼓鼙。②
[注]①李弥逊:南宋初年主张抗金、反对议和的一位重要人物,因反对秦桧向金人求和,被罢黜归田,隐居连江西山。②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军中用来发号进攻。
1.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和人物构成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这首诗围绕“晚步”,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别具田园情调的画面。第二问:石梁秧畦、谷深道狭、栖鸟归林、行人问路、渡者唤船等。(意对即可)
2.第一问:从整首诗来看,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反衬、乐景衬哀情也可)。前六句所写的优美的田园景象与结尾两句所写的中原战火纷飞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问:鲜明地突出了诗人身处江湖而心系国事的胸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