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五)
2017-11-05 19:45:08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小题1:第二联中的“钟”与“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4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赠梁任父同年①
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
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
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小题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3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金陵怀古
王 珪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惨败。
1.请结合全诗,分析“满月秋”具有哪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三联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请结合艺术手法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
李珣
古庙依青嶂①,行宫枕碧流②。水声山色锁妆楼③。往事思悠悠。  云雨朝还暮④,烟花春复秋⑤。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⑥。
注:①古庙:指巫山神女之庙。②行宫:古代天子出行时住的宫室。这里指楚王的细腰宫。③妆楼:指宫女的住处。④云雨朝还暮:宋玉《高唐赋》说,楚王梦一神女,自称“妾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⑥行客:指途经巫山之过客。
小题1:赏析上片首句中“依”和“枕”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对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有人评价:“极具真情,无理而妙。”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