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
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
小题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具体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小题1: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分析来概括本诗所描绘的景象。关键意象为:陌上、平冈、溪头等意象点明地点是农村,破嫩芽、已生些、荠菜花等点明时节,春天。所以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然后结合诗歌具体描绘。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与思想感情。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点明是对比手法。作者将二者进行对比,对比的目的要答出来。即衬托后者的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感情依托在景中,所以作者对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的喜爱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古诗文默写(8分)
18.(1)扪参历井仰胁息,?。
(2)画图省识春风面,?。
(3)?,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却匈奴七百余里。
(6)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官盛则近谀。
参考答案:
(1)以手抚膺坐长叹
(2)环佩空归月夜魂
(3)谨庠序之教
(4)蟹六跪而二螯
(5)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6)而迁徙之徒也
(7)彼童子之师
(8)位卑则足羞
本题解析:第1句要注意“膺”的写法;第3句注意“岫”的写法,同时注意虚词“谨、庠”的准确记忆;第4句注意注意“螯”的字形;第5句注意“藩篱”这两个字的准确记忆;第6句注意“徙”字的准确记忆;第8句注意虚词“则”的准确记忆。“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平时复习应强化名篇名句的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小题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小题2: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弄清什么意思,然后运用类似的词语表达出来即可。如首联对“兰”的描写运用了“春葳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用葳蕤来描绘兰,意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对“桂”的描写运用了“秋皎洁”,皎,洁白;洁,干净,清洁,多指人品精神等。 用皎洁来描绘桂花,意在开在秋季,富有洁净清雅之品性。
小题2: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
[唐]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磁气势。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颠冉冉升起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闺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仗、粮食和衣装,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此诗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请简要概括并说说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诗后两句有什么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幽静清冷的小屋秋月图。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寂静的气氛,烘托了女主人冷清、孤寂、忧怨心境。(意对即可)
(2)①善于捕捉细腻动作(细节),集中笔力于女子之手的触觉上,女子手先知秋之寒意、触知刀之清冷,夜深天寒仍在灯下赶制寒衣,足见女子思夫之切、挂念之深;②笔法含蓄,言简意丰,一“知”一“冷”,尽显女子内心之凄凉,孤寂之“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