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B.有其所为小而世意之大者——至之市,而忘操之
C.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后者为戮
D.郑人有且买履者——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分)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史·赵普传》)
参考答案: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每两处为1组,1组1分;错1处则该组为0分。】
本题解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本题“虽”、“而”、“宋初”、“尝”、“太祖”这些标志性词语是断句的关键。
考点12:理解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但没有学问,等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去劝告他。(赵普)晚年手不释卷,每次回到府第,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整天阅读。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他去世后,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原来是一部二十篇的《论语》。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赵普)曾经上奏推荐某人去做某官,太祖没有采用。赵普过了一天又重新上奏推荐,(太祖)还是没有采用。再过一天,赵普又用此人上奏,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没有改变,跪下来拾走它们回去了。他日补全了撕碎的奏章,如同开始一般上奏。太祖方才醒悟,终于任用了(赵普推荐的)那个人。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选出划线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 ]
A.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②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① 慈父见背 ② 君既若见录
C.① 晚有儿息 ② 老臣贱息舒祺(人名),最少,不孝
D.①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②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多选题 2.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族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D.徽州文化以儒家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E.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F.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G.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家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H.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I.徽州文化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这与徽州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G.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并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成果。
徽州文化中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建立于家族本位之上,家族色彩浓郁而国家观念?淡薄。
徽州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科技近现代化。
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
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参考答案:1. C
2. B
3. A
4. D
本题解析:
1. C(本项的主要错误在“封闭性的文化系统”。第二段所说“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是就“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而言的,不是说文化系统的封闭性。末段又明确说“徽州文化……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
2. B(A项错误在“民众”,原文的“衣冠”应是指世族、士绅; C项错在“道家学派”,由上下文可知第三段所谓“道学”是指儒家道统;D项错在“徽州文化的主体”。)
3. A(B“具有普遍意义”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国家观念淡薄”不合原意,文中所谓“国家同构”即是说齐家治国是一致的;D项错在把“科技现代化”看成是商人经营活动的实际需求“促进”的,原文是说:“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所谓“科技现代化”的说法不当。)
4. D(“致使”之说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C
5.(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