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05 20:4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阅时代”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D.“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小题2: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D.“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将未然当成了已然。原文说“‘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混淆逻辑范围。
小题2:“‘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的表述太绝对,无中生有,或混淆范围。
小题3:B项“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不合文意,曲解文意;C项“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的表述不合文意,曲解文意;D项“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国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生前这一发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从哲学上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个体心智的不断优化与发展。但是,由于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不断分化,教育也不断分工,人类知识的传承实际上要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来承担。因此,分科就成为近代教育的重要特征,这是人类的进步。但问题是,现实的中国高等教育,由于多种原因过分强调了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而忽视了教育的整体性,导致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在我看来,这种分离是引发“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才的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人的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则培养人的情感、想象力、人文关怀和主体意识等。爱因斯坦说过:理智对于方法和工具有敏锐的眼光,但对于目的和价值却是盲目的。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指出,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一部分。钱学森认为,科学上的创新仅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的培育就要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将文、理、工、农、医分家,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被阻隔。结果是理工科学生欠缺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而人文社会学科学生较少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双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的偏差和失衡。
  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分离必然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科学精神是一种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精神,包括求实、创新、怀疑、宽容等,关注的是事实和真理;人文精神是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的是意义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致的,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称而致远。科学不是个人的游戏,而是肩负人类未来发展的神圣活动。科学史一再表明,正是这种神圣的历史责任感,造福人类的使命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两弹一星”的缔造者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训练的同时,一方面要自觉地在科学教育中贯注人文精神,增强对人类和民族国家价值取向的认同;另一方面要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内化科学精神,培育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人的精神世界才能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我们也才能培育出真正的杰出人才。
  当然,杰出人才的培养不单纯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问题,而是一个与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投入、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等都密切相关的复杂社会问题,绝不是学校一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全社会都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下列对于“钱学森之问”形成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高等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分化和教育的分科,导致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
B.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使得现行教育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不能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
C.我国高等教育将文、理、工、农、医分家,阻隔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致使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的偏差和失衡。
D.我国教育工作者往往存在着科学教育中忽视贯注人文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淡化培育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等问题。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近代教育注重学科的分类,而古代教育因为知识总量不够而不存在分科现象。
B.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受制于政治,普遍存在着忽视教育整体性的弊端,导致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之间存在鸿沟。
C.作者认为,合格的人才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要有丰富的情感、想象力、人文关怀和主体意识。
D.科学精神关注的是事实和真理,而人文精神关注的是意义和价值,两者之间往往不能兼容,致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分离。
3.给本文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仅供参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1分)
走出自闭症怪圈
每一万名儿童中至少有5人患有自闭症,研究者尚不了解自闭症的病因。“从前的说法是,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这是无稽之谈。”法兰克福大学儿童及青年精神病研究所所长弗里茨·保斯特卡说。现在人们确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
自闭症患者自我封闭。他们既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的回应。例如患儿埃迪,他常莫名其妙地跺脚、叫喊,而且往往一闹就是1个小时。父亲克里姆说:“我们无法让他静下来。”也许父母曾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也许是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总之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
起初医生建议埃迪的父母送他去儿童疗养院,但埃迪要等2年才能得到入院治疗床位。心急如焚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于是请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来为孩子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的发明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伊瓦尔·洛瓦斯。他早在1987年就宣称这种疗法取得了成功。保斯特卡说:“我们不应给父母打包票。”他认为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疗效几乎是无法预知的。
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与医生就像作拼图游戏那样将许多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组合在一起。小埃迪首先要学习说话,自己穿衣服,上厕所,并改善身体的运动机能。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母亲玛丽昂拿着一箱玩具和图片走到埃迪身边。“你的鼻子在哪儿?肚子呢?你叫什么名字?我是谁?拍一下小手。”她一口气说道。埃迪答对了所有问题。“太棒了!”母亲叫了起来,然后抱起孩子,托着他转圈。表扬非常重要,它能激发自闭症患儿学习的积极性。
与正常儿童不同,自闭症患儿无法模仿他人的表情。意大利学者在1991年发现,特定的脑细胞使人具有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自闭症患儿的这种“镜像神经元”也许发育不良。埃迪必须靠图片学习正确地表达感情。喜怒哀乐各种面孔的照片能帮助他学习别人的表情。?
(选自《参考消息》2005年12月18日,略有删节)
小题1:从全文看,下面有关自闭症及自闭症治疗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自闭症表现为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又无法对他人的肢体语言予以适当回应,不能将其归结于母亲的冷落,但与遗传有关。
B.自闭症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导致模仿他人、体察他人情绪的能力丧失的精神疾病。
C.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药物,一般人采用的办法是送患儿进儿童疗养院,但床位紧张。
D.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的独特之处是教患儿做拼图游戏并培养他们实际的生活能力,父母每周要带他作30小时的训练。
小题2: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人们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并确信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
B.患儿埃迪的父母也许曾经把屋里的摆设换了地方,要求他做不愿做的事,这些变化会让他异常暴躁,无法让他静下来。
C.埃迪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医生能治疗自闭症,于是就找到了他。
D.表扬是行为分析疗法的重要内容,它能激发患儿学习的积极性,埃迪母亲的表扬方式主要是肢体语言。
小题3:根据全文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然人们确信自闭症与遗传有关,那么就有希望在将来通过婚前体检预测哪些父母可能生出自闭症患儿。
B.科学家在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自闭症的基因标记,为治疗自闭症找到了突破口,新疗法的诞生指日可待。
C.与其他自闭症疗法不同,应用行为分析疗法侧重向患儿传授实际的生活能力,而要培养自闭症患儿自立能力首先要培养语言能力。
D.随着科学的发展,改善自闭症患儿“镜像神经元”发育状况也许会成为未来治疗自闭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B、“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良仅是一种推测。C、原文并无“没有任何可以用来治疗自闭症的药物”的表述,属无中生有。D、原文“做拼图游戏”是对治疗中目标组合的形象化说法,并非教患儿做拼图游戏
小题1:A、是法兰克福大学弗里茨·保斯特卡认为“被母亲冷落的孩子会患自闭症是无稽之谈”。C、埃迪的父母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应用行为分析康复疗法,然后找到克诺斯佩应用行为分析研究所的专家施拉姆。D、埃迪母亲的表扬方式是语言和肢体语言相结合
小题1:“新疗法的诞生指日可待”无根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第119回中姜维投降钟会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姜维的真正目的是在魏国制造内乱,乘机恢复汉室。在后主派人劝说姜维归降时,姜维见众人一心思汉,便决定假意投降钟会,先借钟会之手除去猛将邓艾,再唆使钟会谋反,假郭太后遗诏讨伐司马昭,欲借钟会除去司马昭,从而恢复汉室。结果事露兵败,姜维自刎。


本题解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故事情节的识记能力和概括复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关键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明晰事件来龙去脉,突出重要细节。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15分)
另外的道路
(美)刘易斯
我们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但是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我们长期来一直行驶的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平坦的超级公路,我们能在上面高速前进。实际上,在这条路的终点却有灾难在等待着。这条路的另一个叉路—一条“很少有人走边的”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唯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如果在经历了长期忍受之后我们终于已坚信我们有“知道的权利”,如果我们由于认识提高而已断定我们正被要求去从事一个愚蠢而又吓人的冒险,那么有人叫我们用有毒的化学物质填满我们的世界,我们应该永远不再听取这些人的劝告。我们应当环顾四周,并且发现还有什么道路可使我们通行。生物学家约翰.霍普金斯说:“任何一门科学都好象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涸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加宽”。
从生物控制科学的现代情况来看,科学的发展正与约翰·霍普金斯的说法相一致通过。在美国,生物控制学于一个世纪之前就在朦胧中开始了。那时是为了首次尝试去控制已判明成为农民烦恼的天然有害昆虫,这种努力过去有时进展缓慢,或者完全停顿下来;但它不时地在突出成就的推动之下得到加速和前进的势头。当从事应用昆虫学工作的人们被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新式杀虫剂的洋洋大观搞得眼花缭乱时,他们就丢弃了一切生物学方法,并把自己的双脚放在了“化学控制的踏车”上。这时候,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就处于干涸的时期,于是,为争取使世界免受昆虫之害的目标就渐渐远去了。现在,当由于不经心和随心所欲地使用化学药物已给我们自己造成了比对昆虫更大的威胁时,生物控制科学的河流由于得到新思想源泉的接济才又重新流淌起来。
一些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是这样一些方法,它们力求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它自己。这些成就中最令人赞叹的是那种“雄性绝育”技术。这种技术是由美国农业部昆虫研究所的负责人爱德华·克尼普林博士及其合作者们发展出来的。 约在二十五年以前,克尼普林博士由于提出了一种控制昆虫的独特方法而使他的同事们大吃一惊。他提出一个理论:如果有可能使很大数量的昆虫不育,并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去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对这个建议,官僚主义无动于衷,科学家们怀疑,但克尼普林博士坚持着这一想法。在将此想法付诸现实之前,有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需要发现一种使昆虫不育的实际可行的办法。这些都在室内实验获得成功,不过,离实际应用还有距离。
当前使用毒剂这一流行作法的失败使人们考虑到了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就象远古穴居人所使用的棍棒一样,化学药物的烟幕弹作为一种低级的武器已被掷出来杀害生命组织了—这种生命组织一方面看来是纤弱和易毁坏的,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具有一种以预料不到的方式进行反抗的秉性。生命的这些异常能力一直被使用化学药物的人们所轻视,他们面对着被他们瞎胡摆弄的这种巨大生命力量,却不曾把那种“高度理智的方针”和人道精神纳入到他们的任务中去。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这些概念和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应用昆虫学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己经被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小题1:从全文来看, “另外的道路”具体指什么? (4分)
小题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它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哪两个特点?(5分)
小题3:作者认为,为了保护地球,人类必须走“另外的道路” 。紧扣全文,探究人类走“另外的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案:“另外的道路”是指与当前人们广泛使用的化学控制方法相对的(2分)、运用生物控制技术来杀灭有害昆虫的方法(2分)。
小题2:答案:第一问:比喻(排比)(1分)。第二问: (1)任何一门科学始于朦胧的开端后都会经历一段发展或快或慢或停滞不进的迂回时期。(2分)(2) 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有研究者人力精力的投入或其他思想的补给才能获得纵深发展。(2分)
小题3:答案:必要性:(1)昆虫(生物)对化学(有毒)物质产生了(具有了)惊人的坚韧性和恢复能力,以及反抗的秉性(免疫力);(2)化学(有毒)物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也严重威胁着我们整个地球(人类)。(3分)
可能性:(1)生物控制学是门原始的科学,人类曾经有生物方法控制有害昆虫的尝试和实践;(2)一些科学家已经认识到化学物质的危害,并致力于相关研究,生物控制方法在室内实验已获得成功。(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