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五)
2017-11-05 20:45: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E.本文通过记述顾维钧的外交生涯,描写了他作为一名杰出的中国外交家的突出成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位外交家的感人形象。 小题2:作者多次引用别人对顾维钧的评价,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小题3:在巴黎合会上,顾维钧被称为“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顾维钧的外交生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请给合文本举例说明。(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 美国宇航局的“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8 月3 日搭乘“德尔塔2”型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信使”号开始了计划中的耗时6 年半、飞行79 亿公里的探测远征。 ? 这是30 年来人类探测器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 ? 水星距地球约9 100 万公里,“信使”号直接飞到水星只要3 个月左右。因为“信使”号如果要直接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携带更多燃料,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大载荷的运载火箭和更高的科研成本。而为进入水星轨道,“信使”号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6 年多的时间。 ? 受发射运载重量的限制,“信使”号没能携带足够的燃料上天。因而“信使”号需在太阳系内部先进行数年长途环绕漫游,使自身减速。它将在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2 圈获得足够引力支持后,在第三次飞过水星时,由于引力作用,先被猛烈甩向金星,然后借助“弹力效应”,于地球时间2011 年3 月再次被弹向水星,顺势“滑进”水星轨道,开始为期一年的环水星飞行;其间,“信使”号探测飞船上的7 种科研器将对水星的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及空间距离等进行全面探测,收集相关数据。 ? 这次“信使”号的水星轨道探测项目,是美国宇航局雄心勃勃的行星探测项目“发现计划”的一部分。“发现计划”侧重于使用3 年内能够研制成功的小型探测器、总预算一般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项目;美国宇航局空间科学主管部门鼓励在该计划研发过程中尽量采用新技术,并鼓励将这些新技术转让给私营中小企业,以增加美国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的机会。 ? 今年1 月初“星尘”号探测器与怀尔德-2 彗星的“亲密相会”,随后“勇气”号与“相遇”号先后登陆火星都是“发现计划”的预定项目。据美国宇航局信息,目前“发现计划”的两个最新选定项目为“黎明”与“开普勒”,“黎明”项目打算进入太阳系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开普勒”项目则计划研制一台太空望远镜,用于搜寻其他类似地球大小、围绕恒星飞行的行星,两个项目都拟于2006 年启动。 ? (选自《人民日报》2004 年8 月9 日,有删节) 1.对“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要先在太阳系内飞行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减少飞船的燃料从而减小运载火箭的运载重量。 B.增大飞船的行程从而增加飞船仪器收集的相关数据。 C.以最小的科研成本来求得太阳系内更多的行星之谜的解答。 D.飞船远征符合美国宇航局早就提出的更快、更好、更省的行星探测方针。 2.不属于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行星探测“发现计划”的一项是(? ) A.花钱不多而又能连续进行科研项目高度集中的太阳系的行星探测。 B.3 年内研制预算不超过2.99 亿美元的小型行星探测器。 C.鼓励美国私营中小企业参与太空科研开发,以求得更多的新技术。 D.“星尘”号与怀尔德-2 彗星“相会”,“勇气”号与“机遇”号先后登陆火星。 3.对“信使”号飞船实现绕水星飞行的过程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系内环绕漫游→经地球、金星、绕太阳→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B.太阳系内环绕漫游→飞经地球→飞经金星→环绕太阳15 圈(其中三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4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C.飞经地球→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3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D.飞经地球一次→飞经金星两次→环绕太阳15 圈(其间第2 次飞过水星)→甩向金星→第3 次弹向水星,“滑进”水星轨道。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信使”号飞船进行探测远征的原理是通过数年长途环绕漫游来使自身减速,再通过环绕太阳15 圈获得足够的引力支持,然后借助“弹力效应”由金星弹向水星。 B.“信使”号飞船的升空是人类首次对水星进行全面的环绕探测,人类将借助飞船上的7 种科研仪器收集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空间距离等方面的数据。 C.“信使”号水星探测飞船真正环绕水星飞行只有一年的时间,而为了节约科研成本,却要在太阳系内漫游飞行6 年半。 D.2006 年,美国将启动“黎明”项目以进入太阳系中两个最大的小行星轨道,同时,启动“开普勒”项目研制出一台太空望远镜。
3、阅读题 科技文阅读 “白日梦” 白日做梦,一向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义词。殊不知,常作白日梦的有截然不同的两种人:凡夫俗子和超尘拔俗者。一个懒汉,每当他穿过荒野总是幻想能踢到裸露在地表上的一块黄金而成为富翁,这便是典型的世俗白日梦;而超尘拔俗的“白日梦”则往往是科学、艺术和哲学创作的发酵。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都是一些杰出的醒着做“梦”的人。 牛顿就是这种人。他因看到苹果落地而联想到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联想到苹果的加速度同月球的加速度是同属一类的观念,发现重力仅仅是万有引力的特例。牛顿作这一从地到天的联想需要有何等宏伟的想象力啊!在常人看来,那仿佛是疯狂,是幻觉,是梦中才会出现的情景。 物理学的理想实验按其性质也是绝妙的“白日梦”。惯性定律就是一个。因为它不能直接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验得来,只能从观察中再根据想象和推理作出。我敬爱爱因斯坦,就是出于我把他看成是个白日梦幻者——理想实验大师的缘故。 艺术作品的“白日梦”性质更突出。浪漫派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爱梦幻世界远胜于爱现实世界。艺术世界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哲学家也是醒着做白日梦的人。老子的梦是有关宇宙的本原和根本法则,即不可捉摸的“道”。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被捆缚住、只能朝前看的囚犯。其身后有一堆火,他们只能从墙上看到自己和身后物体的影子,并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当一名犯人逃到阳光底下,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世界时,才认识到他过去一直被影子所欺骗。真正的哲学家正是从洞穴中逃到真理阳光下的囚犯。 精神病患者的幻觉症也是一种白日梦。那么,它同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有何不同呢?区别之一是:前者是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创作是从现实世界出发最后又能落脚到现实世界。当舒曼的《梦幻曲》一回到现实,萦绕在千万人的心坎,人们即能分享到“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美感和魅力。精神病患者自认为是女 皇的幻觉则是不能实现的,别人无法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1:下面对文中“白日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白日梦”分为世俗白日梦和超 尘拔俗的白日梦,做前一种梦的是凡夫俗子,做后一种梦的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 B.“白日梦”从前是个带有嘲笑、挖苦和讽刺意思的贬词,而现在只用于指美丽的幻想。 C.柏拉图将人比作洞穴中的囚犯,他们始终把影子当成实在的,一直被影子所欺骗,是从不做“白日梦”的人。 D.“神六”科学家设计飞船邀游蓝天的构想就是第一流的“ 白日梦”。
|
小题2:下面对“前者是不可逆过程,后者是可逆过程”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逆的,而精神病患者的白日梦是不可逆的。
B.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白日梦都是可以实现的,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是不能实现的。
C.“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具有魅力,能给人美感,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不具有魅力,也不能给人美感。
D.“可逆过程”的白日梦都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而“不可逆过程”的白日梦却不能使别人同它发生共鸣。
小题3: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做超尘拔俗“白日梦”的一流的科学家必须有极强的观察、联想、想象、推理能力。
B.“梦幻世界”就是“艺术世界”,它比现实世界好,因为它更富于理想性,更接近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境界。
C.无论超尘拔俗者还是凡夫俗子都会做“白日梦”,只不过凡夫俗子所做的大多是“黄金美梦”。
D.超尘拔俗者的“白日梦”往往是不太被常人理解的,却常常是创作活动的发酵。 (选自赵鑫珊《哦,美丽的“白日梦”》)
4、阅读题 媒 体 与 学 术
学术被认为是象牙之塔,媒体则是面向大众的。近些年,媒体与学术出现了互相渗透的情形。一方面,大学教授纷纷走上媒体,设席开坛,担当评委,评点时事。另一方面,媒体不断干预学术,既揭露腐败,抨击造假,又胡编学术,乱造大师。
对此,反对者和支持者各有道理。
其实,学术与媒体互相渗透,其得失在于人,在于媒体人有无学术根基或是学者对媒体有无驾驭能力。我国自有报刊始,学者与媒体就互相交融。报纸副刊,是学术与媒体沟通的最好渠道。许多知名副刊,主其事者和作者,多为大学教授,学术根底厚实。学术与媒体合二为一,尤其是学者与媒体人合二为一,提高了媒体的文化品位,学术也转变为社会生活的思想资源。
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报纸副刊纷纷萎缩,文化版转型为娱乐。这让传统媒体的学术见识大为减弱,也令学术与社会渐离渐远。直到近些年,电视等媒体相继开设大讲堂,将学者引入新型传播方式,化学术叙述为大众话题,重新构筑学术与媒体的桥梁。不过,这与传统媒体和学术的结合,不是一回事。
从前的学者多是通才,学术是他们的根基,报刊是他们的心声,社会是他们启蒙的对象。可以说,主动发言是他们的特征。今天,学者被媒体看好的前提是专业,讲什么以观众的市场需求为前提,带有很大的被动性。文笔是过去学者介入媒体的基础,在学术底气的映照下,优美晓畅的文字带给读者思想和情趣。现在的学者进入电视和广播,需要的是讲解故事的能力、编排故事的技巧,“三分钟一个亮点,五分钟一个高潮”。阅读、思索是今天的弱项,盯住屏幕接受才是主流,而屏幕最容易传播的是现成的结论、引人入胜的情节、拍案惊奇的形象、且听下回分解的期待。
时代不同,媒体人、学者、受众不同,媒体与学术互相渗透的结果自然也不相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换作故事,启蒙改为娱乐。现在人们需要的是消遣,所以,学术必须具备大众文化市场需求的基本要素才可以进入媒体。丧失学术独立,这就是准入证。而许多媒体用“眼球效应”替代社会效应,学术价值从属于新闻价值,这是通行证。
今天,在电视里讲故事不能不说一口流畅的普通话。但我也奇怪,过去的学问大家,大多地方口音浓重,却四处设帐授徒,桃李满天下。是不是那时的人们更尊崇思想与文化,而现在一切都系于表演,别的只是一种装饰?
1、媒体与学术的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请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媒体与学术相互交融,体现出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统媒体与学术结合,可能具备哪些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简述堂吉诃德赢得曼布利诺头盔的冒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