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05 22:34:5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朱山浙江归安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二十年,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对曰:“小窃尔。”曰:“小窃何足系?”悉召于庭而纵之,各予十金,使治生。曰:“吾与汝约,再犯无赦。”亡何获一贼,讯之,则前所纵也。山语役曰:“初法必行,当杖毙之。”亡何复毙一贼,邑人惊骇,相戒曰:“是真健吏,毋犯法。”亡何又获贼,方喝杖,见其面有泪痕,山曰:“犯法者死,何哭为?”对曰:“小人自知必死,适与母诀,故悲尔。”侦之,果一妪抱席哭,将裹尸去。山曰:“渠有孝心,尚可改。”再予十金,且严饬曰:“汝持贩他方,求衣食,毋居此,为老捕捉也。”其人叩头去。
山为政谨慎,听讼时,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彰署固有私款,岁入数千金,山不受。言曰:“正供而外,则属横征,为民牧者岂可使民贫困乎?”巡道德文视彰,故事供帐甚奢,山不可,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衔之。俄而檄下,命册丈田。山力争曰:“彰地初辟,半斥卤,与他邑异。前时清丈,曾留余地,以舒贫苦。今若再丈,将大病民,山不忍为也。”而文催愈急,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曰:“吾在此,断不使诸公贿上游也。”遽令夺镪橐归。文闻之,大怒,劾山私收采买。报罢,山被逮,邑人数万争揭竿逐委员,势汹汹。山挥手止,语且泣曰:“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百姓曰:“若然,则我等护公往鞫,有不测愿同死。”甫登舟,而担馈糗粮者,投舱几满。一男子持百金献,问之,对曰:“公再纵之贼也。”曰:“何为?”曰:“受金后,改行贩鱼,已成家矣。今闻公远行,母命来报恩。”山曰:“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曰:“公不受,是犹以贼视我也,归何以见母,不如死。”跃入海,舟子急救,山乃受之。系省月余,福建将军谂其冤,请赦。召见,复原官,再迁滦州知州。将之任,途赴里门,见非故庐,不敢入。已而妻子出迎,曰:“嘻!此君前年罢官时,彰化士民送我家居此者也。”出券视之,购价万金。?《台湾通史》
注解:①庙:妈祖庙?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何获一贼亡何:不久
B.故事供帐甚奢故事:旧例
C.今若再丈,将大民病:使…生病
D.但馈米十石、羊四羫,文之衔: 不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文催愈急往不反者,竖子也
B.将任臣壮也,犹不如人
C.人叩头去皆出于此乎
D.是犹贼视我也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
小题3:下列句子体现朱山是一位为政谨慎的健吏的一组是(?)
A.安知非盗而遗我耶小窃何足系
B.但集两造于庭而判之,案无积牍初法必行,当杖毙之
C.遽令夺镪橐归亡何复毙一人
D.邑人士谋赂万金以免,山不可吾与汝约,再犯无赦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知彰化县,下车谒庙毕,视狱,问狱吏曰:“彼系囚者得无巨盗乎?”(4分)
(2)诸百姓苟以我故而抗王章,是杀我,非爱我也。(4分)
(3) 我实未知汝手中金,安知非盗而遗我耶?(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1)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
(2)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
(3)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病:使…受伤害
小题1:而,都是表转折 。B之:前者,动词,到;后者,主谓之间。C其:前者,指示代词,那个;后者,副词,表推测语气,恐怕。D以:前者,介词,“用”;后者,连词,表目的
小题1:A后一句不能表现其是健吏;C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D前一句不能表现其为政谨慎
小题1:(1)“知”、“谒”、“视”、“得无……乎”各1分(2)“苟”、“以”、“是”、“非”各1分(3)“实”、“安”、“遗”各1分,大意1分
朱山,浙江归安县人。乾隆十六年进士。乾隆二十年,任彰化县知县,刚到任祭拜妈祖庙完毕后,视察监狱,问狱吏说:“那些被关押的莫不都是大盗吧?”狱吏回答说:“只是一些小偷罢了。”朱山说:“小偷怎值得关押?”把他们全部召到县庭并放了他们,同时各给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各自谋生。并且说:“我同你们立下章法,再次犯法不赦免。”不久抓捕一贼,审问他,是先前释放中的一位。朱山对役使说:“当初立法一定要执行,判为用杖打死。”不久又打死一贼,于是县里人惊惧,互相告诫说:“这是一位真正的雷厉风行的官员,我们不要犯法。”不久又抓获一贼,正喝令杖打,只见他脸上有泪痕,朱山说:“犯法当死,为什么哭呢?”这贼回答说:“小人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刚与母亲诀别,所以悲伤。”调查这件事,果真一老妇抱着席子在哭泣,准备裹尸离去。朱山说: “你有孝心,还可以改正。”再给他十金,并且严厉告诫他说:“你到其他地方去做买卖,求得生活,不要住在这里,被我抓住。”这个人扣头离开。朱山治政谨慎,审案时,只要积下两个案件就到庭审理,(因此)案件没有积压。彰化县府有私款,每年收入几千金,朱山不接受。说:“正常供应之外,就属于横暴征收了,作为百姓的治理者怎可以让百姓贫困呢?”巡视道台德文巡视彰化,按旧例所送礼品十分奢侈,朱山不准许,只送十担米,四只熟羊,德文对他不满。不久朝廷文告下达,命令造册丈量田地。朱山尽力相争说:“彰化刚刚得以开发,一半是盐碱地,同其他县不同。先前清理丈量,曾经留有多余的土地,来缓解百姓的困苦。现在如果再丈量,必将大大伤害百姓,我不忍这样做。”但德文催促非常紧急,县里人士相谋贿赂他万两银子来免除土地丈量,朱山认为不合适,说:“我在此,断然不让诸位贿赂上司。”急令夺回银袋。德文听说,十分气愤,向朝廷弹劾朱山私自征收赋税。上报完毕,朱山被逮捕,县里几万人纷纷拿起竹竿驱逐朝廷委派的官员,气势强盛。朱山挥手制止,哭着说:“大家如果因为我的缘故抵抗朝廷的法令规章,这是杀我,不是爱惜我。”百姓说:“如果这样,那么我们护送您去受审,如有意外希望能与您一同去死。”刚登上船,挑着所送的粮食的人几乎挤满了船舱。一位男子拿着一百两银子送给朱山,朱山问他,他回答说 :“我是您放了两次的那个贼。”朱山说 :“你要做什么呢?”这位男子说:“我接受银两后,改行做了卖鱼生意,已经成了家。现在听到您要远行,我母亲命我来报答您的恩情。”朱山说:“我实在不知道你手中银子的来历,哪里知道不是你偷来送给我的呢?”这位男子说 :“您不接受,这还是用看待盗贼的眼光来看待我,我回去有何面目见我的母亲,还不如死去。”于是跳入海中。船夫急忙将他救起,朱山才接受了他的银子。朱山被关押在省部一个多月,福建将军熟知他的冤情,请求朝廷赦免朱山。朱山得以召见,官复原职,又被升为滦州知州。朱山将去赴任,中途经过家门,见不是原来的房子,不敢进去。不一会儿他妻子出门迎接他,说:“呀!这是你前年被罢官时,彰化县百姓人士送给我们居住在这里的。”拿出购劵查看,购买房子花费了一万两银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才也已。”(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中①也养②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③。”(《孟子·离娄下》)
[注]①中:合平中道的人.②养:教育,熏陶。③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意为贤能的人如果不教育、熏陶不肾能的人,那么就违背了中道,有伤德行,与不贤能的人有什么区别了。
小题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小题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要推己及人(或:要行恕道)。(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孔子的话的侧重点是,推己及人是行仁的方法。孟子的话的侧重点是,贤能的人很有必要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或:教育、熏陶不贤能的人,是贤能的人的道德责任)。(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个文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个文段“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都体现了由己及人的观点。
小题2: ①孔子说:“作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
②孟子说:“合乎中道的人要教育、熏陶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要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们都乐于有贤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合乎中道的人鄙弃不合乎中道的人,有才能的人鄙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贤能的人与不贤能的人之间的距离,就近得不能用寸来度量了。”由此可见,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
狐援说齐湣王曰:“殷之鼎陈于周之廷,其社盖于周之屏,其干戚之音①,在人之游。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王必勉之。其无使齐王之大吕陈之廷,无使太公之社盖之屏,无使齐音②,充人之游。”齐王不受。狐援出而哭国三日,其辞曰:“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齐王问吏曰:“哭国之法若何?”吏曰:“斮。”王曰:“行法。”吏陈斧质于东闾,不欲杀之,而欲去之。狐援闻而蹶往过之。吏曰:“哭国之法新。先生之老欤昏欤?”狐援曰:“曷为昏哉?”于是乃言曰:“有人自南方来,鲋入而鲵居④,使人之朝为草而国为墟。殷有比干,吴有子胥,齐有狐援。已不用若言,又斮之东闾。每斮者以吾参乎二子者乎!”狐援非乐斮也,国已乱矣,上已悖矣,哀社稷与民人,故出若言。出若言非平论也,将以救败也,固嫌于危。此触子⑤之所以去之也,达子之所以死之也。
赵简子攻卫附郭,自将兵。及战,且远立,又居于犀蔽屏橹之下,鼓之而士不起,简子投桴而叹曰:“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行人烛过免胄横戈而进曰:“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艴然作色曰:“寡人之无使,而身自将是众也,子亲谓寡人之无能,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昔吾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兼国十九,用此士也。惠公即位二年,淫色暴慢,身好玉女,秦人袭我,逊去绛七十,用此士也。文公即位二年,底之以勇,故三年而士尽果敢;城濮之战,五败荆人;围卫取曹,拔石社;定天子之位,成尊名于天下,用此士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之有?”简子乃去犀蔽屏橹而立于矢石之所及,一鼓而士毕乘之。简子曰:“与吾得革车千乘也,不如闻行人烛过之一言。”行人烛过可谓能谏其君矣,战斗之上,桴鼓方用,赏不加厚,罚不加重,一言而士皆乐为其上死。
【注释】①干戚之音:代指殷朝的宫廷音乐。②齐音:指齐国的宫廷音乐。⑥③洋洋然:犹茫茫然。④鲋(fù):小鱼。鲵,大鱼。这句话是隐语又是预言。⑤触子:与下句的“达子”都是齐湣王之臣。犀蔽屏橹:当作“犀蔽犀橹”。犀蔽,即用犀牛皮做的屏障。犀橹:即用犀牛皮蒙的大盾。艴(fú)然作色:因盛怒而面变色。底:通“砥”,磨砺。乘:登,指登上敌城。战斗之上:犹战斗之间或战斗之时。
小题1:下面划线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言直则者见矣枉,邪曲
B.是其源而欲其水也障,屏障
C.国之法若何哭,哀悼
D.有则可,无说则死说,道理
小题2:下面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所以贵士,其直言也一言而士皆乐其上死
B.狗彘食人食不知检一鼓士毕乘之
C.使人朝为草而国为墟亦有君不能耳,士何弊
D.每斮者以吾参二子者乎生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小题3: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B.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C.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D.亡国之音/不得至于庙/亡国之社/不得见于天/亡国之器/陈于廷所以为戒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呜呼,士之速弊一若此乎?(3分)
译文:?
(2)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4分)
译文:?
(3)先出也,衣;后出也,满囹圄。吾今见民之洋洋然东走而不知所处。(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唉!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
(2)这是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看重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3)先逃出去的人,穿着葛草麻衣;后逃出去的人,充满监狱。我现在看见百姓都浩浩荡荡地向东边逃去,却不知道将要到哪里去安家落户。


本题解析:
小题1:阻塞
小题1:两个“乎”都是“在”A、因为/替,都是介词B、表转折关系,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C、助词,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小题1:(1)“速”,快;“弊”,变坏;“一”,竟。每个1分,共3分(2)“欲”,想得到的;“轻”,轻贱;“贵”,崇尚,看重;“奚”,何,哪里。每个1分,共4分
(3)“衣”,穿葛草麻衣;“满”,充满;“东”,向东;“走”,逃;每个1分,句意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贤主所崇尚的莫过于士人。之所以崇尚士人,是因为他们言谈正直。言谈正直,邪曲就会显现出来了。君主的弊病,在于想闻知邪曲却又厌恶正直之言,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这是轻贱自己想要得到的而尊尚自己所厌恶的,所要得到的又从何而来?
能意见齐宣王。宣王说:“我听说你喜好正直,有这样的事吗?”能意回答说:“我哪里能做到正直?找听说喜好正直的士人,家不居于政治混乱的国家,自己不见德行污浊的君主。如果我来见您,家又住在齐国,我哪里能算得上正直!”宣王生气地说:“真是个鄙野的家伙!”打算治他的罪。能意说:“我年轻时最好直言争辩,成年以后一直这样做,您为什么不能听取鄙野之士的言论,来彰明他们的爱好呢?”宣王于是赦免了他。象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不曲从君主,君主得到的教益难道会少吗?这是贤明的君主所追求的,不肖的君主所厌恶的。
狐援劝说齐湣王:“殷的大鼎陈列在周的朝廷上,殷朝祭祀的神社被周朝的人用屏障覆盖在上面,殷朝的宫廷音乐在周朝人们耳间回荡。已经被灭亡了的国家的音乐不可以放在宗庙里弹奏,已经被灭亡了的国家的神社不可以让它重见天日;已经灭亡了的国家的器皿陈列在朝廷之上,是用来作为当朝的警戒。大王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让齐国的大钟陈列在朝廷之上,不要让齐太公的神社被人盖上屏障,不要使齐国的音乐在别国的百姓之中以供娱乐。”齐王不采纳狐援的劝说。狐援出去为国家哭了三天,他的哀悼辞说:“先逃出去的人,穿着葛草麻衣;最后要逃出去的人,就逃不掉而要进监狱。我现在看见百姓都浩浩荡荡地向东边逃去,却不知道将要到哪里去安家落户。”齐王问官吏说:“对于哀悼国家灭亡的人,法令是怎样的?”官吏说:“对于哀悼国家灭亡的人是要斩首的。”齐王说:“那就执行法令。”官吏就把斧头架在东门,可是又不忍心杀死狐援,反而是想放他逃走,狐援听说之后就急忙跑去见过那位官吏。官吏说:“对于哀悼国家灭亡的人是要按法令规定斩首的。先生你是老糊涂了,还是神经错乱了呢?”狐援回答说:“什么叫神经错乱了呢?”他于是就对官吏解释说:“有一个人从南方来到这里,他像鲋鱼那样前来,但是就像鲵鱼那样伏居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要使别人的朝廷长满野草,国家变为废墟。殷朝有比干,吴国有伍子胥,齐国有我狐援。大王既然不采用我的劝说,而且要在东门将我斩首,要斩我的脑袋的那个人就是把我跟比干和伍子胥两个人放在一起来让后人议论吧!”狐援并不是喜欢被斩首,是因为国家已经混乱不堪了,君王已经变得悖逆昏庸,他为社稷和百姓感到悲哀,所以才发出这样的言语。发出这样的言语并不是凭空而论,是想要解救将要衰败的国家,所以他根本不惧怕自己的危险。齐王无道,这就是触子之所以逃跑、达子之所以战死的原因。
赵简子进攻卫国,迫近了外城。他亲自统率军队,可是到了交战的时候,却站得远远的,躲在屏障和盾牌后面。简子击鼓,士卒却动也不动。简子扔下鼓植感叹道。“唉!士卒变坏竟然快到这个地步!”行人烛过摘下头盔,横拿着戈走到他面前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到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气得勃然变色,说:“我不委派他人,而亲自统率这些士卒,你却当面说我有些地方没能做到。你的话有理便罢,没理就治你死罪!”烛过回答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即位五年就兼井了十九个国家,用的就是这样的士卒。惠公即位二年,纵情声色,残暴傲慢,喜好美女,秦人袭击我国,晋军绩逃到离绛城只有七十里的地方,用的也是这样的士卒。文公即位二年,以勇武砥砺士卒,所以三年之后士卒都变得非常坚毅果敢,城濮之战,五次打败楚军,围困卫国,夺取曹国,攻占石社,安定天子的王位,显赫的名声扬于天下,用的还是这样的士卒。所以说只不过是您有些地方没能做对罢了,士卒有什么不好?”简子于是离开屏障和盾牌,站到弓箭石磐的射程以内,只击鼓一次士卒就全都登上了城墙。简子说:“与其让我获得兵车千辆,不如听到行人烛过一句话!”行人烛过可算得上能劝谏他的君主了。正当击鼓酣战之时,赏赐不增多,刑罚不加重,只说了一句话,就使士卒都乐于为上效死。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游记,完成后面问题。
游东山记?
杨士奇(明)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两人坐延:邀请。
B.酌酒饮道士不已但:只,只是
C.降跽过谢:感谢。
D.未暇也属:适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穿小径十里一叟七十余岁
B.一道士偕来期余病,不果行
C.乐无已乎两童子拍手跳跃随
D.遂扫石坐皆欲取难于言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一直因为事务繁忙,未能动笔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4分)
(2)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本书)我不用了。”(于是,我们两人)各自怀揣着书告辞离开了。(译为“我不用(这两本书)了”也可以。“其”、“无用”、“怀”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2)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送给我诗呢?”(“揖(于)立恭”省略句加倒装句1分,“奈何”、“与”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揖(于)立恭”不能补出“于”或不能还原状语的,不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及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语文,考察期是否合乎语境。题中,C项的解释错了,这里的“谢”应是“谢罪、道歉”之意。
小题2:A项的“可”都是“大约、约莫”之意。B项的“及”,前者作连词,相当于“同、和”;后者作动词,“到了”之意。C项的“其”,前者作副词,相当于“难道、大概”;后者作代词,相当于“他”。D项的“而”,都作连词,但前者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后者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小题3:回答此题,要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有关内容仔细对照,考察有无错误。题中,C项“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的说法有误,作者在在第二年到庐陵时曾写过,但未写完就停止了。本文是在“既游之明年八月”写的。
小题4:翻译文言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题中的“其”作代词,指“我们”;“无用”即“不再使用”;“怀”即怀揣之意。第(2)题中,“揖立恭”是省略句加倒装句,应译为“向立恭行礼”;“奈何”应译为“为什么”;“与”作动词,“给与”之意。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他的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但深深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白发如雪,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怀揣着书,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很惊讶,与我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和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写在画上。立恭不写,只是倒酒向道士敬酒个不休。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众人都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又重新喝酒,我和立恭对饮,都有些醉意。
不久,夕阳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已经回来了,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适逢当时我没有闲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到约定日期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山水游览了多次,而乐趣没有超过那次的,所以尽力最终完成了。亲手抄了一份,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祖?宏,仕石季龙;父苗,仕苻坚,皆至州刺史。
  仲德少沉审,有意略,事母甚谨,学通阴阳,精解声律。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路经大泽,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儿青衣,年可七八岁,骑牛行,见仲德惊曰:“汉已食未?”仲德言饥,小儿去,须臾复来,得饭与之。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与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弃辽奔泰山。辽追骑急,夜行忽见前有猛炬导之,乘火行百许里以免。
  因至姑孰投桓玄。值玄篡,见辅国将军张畅,言及世事。仲德曰:“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济大事。”元德果劲有计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仲德闻其谋,谓元德曰:“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事泄,元德为玄诛,仲德窜走。会义军克建邺,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于马上抱方回,与仲德相对号恸。追赠元德给事中,封安复县侯,以仲德为镇军中兵参军。
  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唯仲德曰:“今暴师经载,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帝深纳之。元嘉中,到彦之北侵,仲德同行。魏弃河南,司、兖三州平定,三军咸喜,而仲德有忧色,曰:“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诸军进屯灵昌,魏军于委粟津渡河,虎牢、洛阳并不守。彦之闻二城并没,欲焚舟步走。仲德曰:“今贼去我犹自千里,滑台尚有强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乃回军沿济南历城步上,焚舟弃甲,还至彭城。仲德坐免官。寻与檀道济救滑台,粮尽乃归。自是复失河南。
  九年,又为徐州刺史。仲德三临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进号镇北大将军。卒,谥曰桓侯。亦于庙立白狼、童子坛,每祭必祠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德重创走/被:遭受
B.火行百许里以免/乘:趁着
C.元德为玄,仲德窜走/诛:斥责
D.以在河北所也/遇:遇到
2.以下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仲德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因渡水,仲德随后得济
②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③学通阴阳,精解声律
④士有归心,故当以建邺为王基
⑤告以义举,使于都下袭玄
⑥若便舍舟,士卒必散
A.②⑤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①③④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德年轻时就很慎重并且有谋略,侍奉母亲很是恭敬,学识上精通阴阳学,并深通声律。
B.仲德17岁时与王睿发起义兵,同慕容垂协同作战,王懿身负重伤。仲德被困泽中,幸得童子、白狼相助,才得以脱险。
C.仲德反对武帝迁都洛阳的想法,认为军队在外多年,士兵思乡,认为应该以建邺为都城。
D.仲德随到彦之作战,在敌军丢弃了河南,司、兖三州平定的情况下却面带忧容,认为必中对方圈套。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毕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玄无远虑,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须一夫力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贤不谙北土情伪,必堕其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1)(仲德)吃完想要走,但下了一场暴雨,不知道通向渡口的路在哪里。
  (2)桓玄考虑事情不长远,喜欢夜间出营,现在俘获他只需一个人的力量就够了。
  (3)众人都不熟悉北方人情善于诡诈,必定会陷入敌人圈套。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