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A.若挞之于市朝故一世之雄也 B.志壹则动气淇则有岸 C.敢问夫子恶乎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以其外之也尤不能以之兴怀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1)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4分。视、量、会,各1分,全句句意1分)(2)它作为一种气,极宏大极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损害,它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充满于上下四方。(4分,至、以、无,各1分,全句句意1分)
小题4:(3分)①要培养“浩然之气”,最根本的就是“义”和“道”。(2分)②自己做每一件事都会乎义,自然就能养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不必急切地追求成功,那样做只会有害。
小题5:(4分)若伯夷权齐/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以辨正误。题中,A项解释错误:“异”应解释为“诧异、(感到)奇怪”。
小题2: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相当于“他”;后者作助词,定语的标志,相等于“的”。B项的“则”,前者作连词,相当于“就”;后者作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C项的“乎”,前者作介词,相当于“在”;后者作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D项的“以”都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小题3: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视”是“把(什么)看做(什么)”之意;“量”是估量之意;“会”是“两军交会(即交战)”之意。第(2)句中的“至”即“极、很、十分”之意;“以”作介词,相当于“用”;“无”就是“不要”。
小题4: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原文而字”,并且还要说明理由。原文有“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一句,故知“二字”应是“义”和“道”。至于理由,可根据下文中“馁”字展开。
小题5:给文言断句们最好先在阅读文段基础上明白文段的大致意思,然后再找出动词的主语和宾语,同时参照一些标志性词语。在本题中,第一个动词“若”(比如之意)的对象是“伯夷权齐”,于是此处可断句。第二个动词“如”的宾语是“此”,主语是“积仁洁行”,但后边紧跟转折连词“而”和动宾短语“饿死”,故可知这是一个句子,应断句。“且”是句首连词,“七十子之徒”是偏正短语,作下文的主语,应断句。动词“荐”的主语是“仲尼”,兼语部分是“颜渊为好学”, 应断句。“然”是转折连词,动词“空”的主语是“回”,“也”作句中表语气舒缓的助词,因此“空”后应断句。“糟糠不厌”是明显的主谓短语,应断句。“而卒蚤夭”应断句。“天之报施善人”是主谓短语,应断句。【参考译文】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
【参考译文】
公孙丑问道:“如果让您担任齐国的卿相,能够实行您的主张了,那么即使因此而建立了霸业或王业,也不必感到奇怪的了。如果这样,您动心不动心呢?”孟子说:“不,我四十岁起就不动心了。”公孙丑说:“如果这样,老师就远远超过孟贲了。”孟子说:“做到这点不难,告子在我之前就做到不动心了。”公孙丑问:“做到不动心有什么方法吗?”孟子说:“有。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双目被刺不转睛;但他觉得,受了他人一点小委屈,就像在大庭广众之中被人鞭打了一般;既不受平民百姓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把行刺大国君主看得跟行刺普通百姓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了恶言,一定回击。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把不能取胜看作能够取胜;估量了势力相当才前进,考虑到能够取胜再交战,这是畏惧强大的敌人。我哪能做到必胜呢?能无所畏惧罢了。’(培养勇气的方法,)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人的勇气,不知道谁强些,但孟施舍是把握住了要领。从前,曾子对子襄说:‘你喜欢勇敢吗?我曾经在孔子那里听到过关于大勇的道理: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对普通百姓,我也不去恐吓;反省自己觉得理直,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孟施舍的保持勇气,又不如曾子能把握住要领。”公孙丑说:“请问,您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告子曾说:‘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必去寻求道理;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于意气。’心里有所不安,不必求助意气,这是可以的;言论上有所不通,心里不寻求道理,这不可以。心志是意气的主帅,意气是充满体内的。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所以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公孙丑问:)“既说‘心志关注到哪里,意气就停留到哪里’,又说:‘要把握住心志,不要妄动意气’,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心志专一就能调动意气,意气专一也能触动心志。譬如跌倒和奔跑,这是意气专注的结果,反过来也使他的心志受到触动。”
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于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呢?”孟子回答说:“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怪僻的言语知道它离奇在哪里;躲闪的言语知道它理穷在哪里。--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活。”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①。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②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
注:①埒,音liè,等同,相等。②剚,音zì,刺,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献诸朝,令渭草表 草稿
B.藉宗宪势,颇横 凭借,借助
C.善李成梁诸子 与……交好
D.工写花草竹石 长于,善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宗宪顾善之 ②久之怒而去
B.①宗宪以是益重渭 ②夜深开戟门以待。
C.①即命刻于石 ②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
D.①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 ②宗宪起,捋其须曰
3.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②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③作《铙歌》十章
④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⑤将吏莫敢仰视
⑥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B
4.C
5.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6.①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善待他。
②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去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清]龚自珍
居礼曹,客有过者曰:“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余悲其言。
明年,乞假南游。抵扬州,舍舟而馆。
既宿,循馆之东墙步游,得小桥,俯溪,溪声欢;过桥,遇女墙啮可登者,登之,扬州三十里,首尾曲折高下见。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①,心已疑礼曹过客言不实矣。
入市,求熟肉,市声欢,得肉,馆人以酒一瓶,虾一筐馈。醉而歌,歌宋元长短言乐府,俯窗呜呜,惊对岸女夜起,乃止。
客有请吊蜀冈者,舟甚捷,帘幕皆文绣,审视,玻璃五色具。舟人时时指两岸曰“某园故址也”,约八九处。其实独倚虹园圮无存。曩所信②宿之西园,门在,题榜在,尚可识,其可登临者尚八、九处。阜有桂,水有芙渠菱芡。是居扬州城外西北隅,最高秀。南览江,北览淮,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忆京师言,知有极不然者。
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序、为题辞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谁得曰今非承平时耶?惟窗外船过,夜无笙琶声,即有之,声不能彻旦。然而女子有以栀子华发为贽求书者,爰以书画环瑱互通问,凡三人。凄馨哀艳之气,缭绕于桥亭舰舫间,虽澹定,是夕魂摇摇不自持。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乌睹所谓“风号雨啸、鼯狖③悲、鬼神泣”者? 嘉庆末,尝于此和友人宋翔凤侧艳诗。闻宋君病,存亡不可知;又问其所谓赋诗者,不可见,引为恨。
卧而思之,余齿垂五十矣,今昔之慨,自然之运,古之美人名士富贵寿考者,几人哉?此岂关扬州之盛衰,而独置感慨于江介也哉?抑予赋侧艳则老矣;甄综人物,搜辑文献,仍以自任,固未老也。天地有四时,莫病于酷暑,而莫善于初秋。今扬州,其初秋也欤?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作《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注释:①零瓮(zhòu)断甓(pì):残墙碎砖。②信:连住两夜。③鼯狖 (wúyòu):鼯鼠(大飞
鼠)、黑色长尾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礼曹,客有过者日过:拜访。
B.审视,玻璃五色具审:仔细地。
C.余既信信,拿流风,捕余韵既:既然。
D.尝于此和友人宋翔风侧艳诗于:在。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作者认为“客言不实”的一组是
①卿知今日之扬州乎?读鲍照《芜城赋》,则遇之矣。
②晓雨沐屋,瓦鳞鳞然,无零甃断甓。?③归馆,郡之士皆知余至,则大欢。
④江淮数十州县治,无如此冶华也。?⑤填委塞户牖,居然嘉庆中故态。
⑥予之身世,虽乞籴,自信不遽死,其尚犹丁初秋也欤?
A.①④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在京师的所见所闻。今日扬州正如鲍照《芜城赋》所写情景的说法,引起作者极大关注和悲怆。这一段虽寥寥数语,但意蕴极为丰富,以下的观察、记叙、议论、感慨均由此引发。
B.文章写作者应请凭吊蜀岗,一路所见,故园酒肆,多依然如故,扬州“冶华”独领江淮,不减当年。
C.文章写士人、歌妓造访,亦引起联想而作今昔之比。目的是写士风世情,作者虽已发现今昔之别,但也只能捕捉到昔时的流风余韵,并未发现如《芜城赋》所写的风雨飘摇、一片悲泣的凄惨现象。
D.作者由耳闻目睹,并且抚今追昔,想到以前看到的扬州的情景,体验到扬州虽未败残,但已露衰落之迹,从而浮想联翩,联系个人身世,颇多盛衰之叹。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C[既:已经。]
小题2:B[①是客人所说的话;③是郡里的人知道我来到这里,非常喜悦;⑥是作者的身世状况]
小题3:A[文章开头并没有作者的所见]
参考译文:
在礼部期间,有个客人拜访我说:“你知道现在的扬州是什么样吗?读一读鲍照的《芜城赋》就知道了”。我听了他的话,感到悲伤。
第二年,我请假,到南方游玩。到达扬州,于是下船住进了旅馆。
过夜之后,沿着住处的东墙步行,遇到一座小桥,俯身看桥下小溪,溪流声很欢畅;过了桥之后,碰到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有毁坏的地方可以登上城墙,登上之后,扬州方圆三十里,前后曲曲折折高高低低的景观都呈现在眼前。清晨雨后,屋瓦像鱼鳞一样齐整,没有残墙断瓦,我就开始怀疑那位访客的话不真实了。
到了街市上之后,想买一些熟肉,街市上喧闹。买到肉之后,旅馆仆役拿一瓶酒、一筐虾送给我。喝醉之后,(我们)唱起宋元时代的词,低头朝着窗子歌唱,对岸有女子被吵醒,夜起,我们才停下来。
客人中有人提议去蜀岗上凭吊一番,(于是便去了),船很轻快,船上的帘幕都绣有花纹,细细地看,船上的玻璃都是五色的(比较奢华)。船上的人不时的指着两岸说“这是某园的故址”、“这是某酒家的故址”,大概指了八九处。那事实上只有倚虹园塌坏不存在了。从前住过两晚的西园,门还在,题榜也还在,还可以辨认出来。其中可以登临的还有八九处,土山上有桂树,水中有荷花、菱角、芡等。这一处在扬州城外的西北角,地势最高,风景也最好。往南可以看到长江,往北可以看到淮河,长江淮河之间几十处州县的治所,都没有像这里美丽繁华的。回忆起京师访客的话,知道他说的非常不对。
回到旅馆后,郡中的士人都知道我来了,于是非常喜悦,有拿着古代经典请教(我)并质疑问难的,有提出历史事实询问我的,有前来询问京城近来的事情的,有呈上他所研习的比如文章(骈文)、诗歌、散文、词、杂著、丛书央求我为他们写序或者题辞的,也有描绘他的先人的行事央求我为他的先人写铭文的,也有央求我为他们题书册、题扇的,人多得站不下,赠送礼物丛杂纷集堵塞了门窗,仿佛是嘉庆年间的旧模样。谁能说现在不是继承了太平年代呢?只是窗外的船路过,夜间往往没有乐声,即使有,也不是通宵达旦。然而有女子用栀子华作初次见面所执的礼物求我的字,变更成拿着书画环瑱互相通信问候,共有三个人。她们既美艳又凄清的气质,在桥亭舰舫之间缭绕,我虽然镇定,那晚也觉得难以自持。我已住了四夜,捕捉到这些流风余韵,哪里能看到《芜城赋》里所描写的“风嗥雨啸、鼯狖悲、鬼神泣”破败景象呢?嘉庆末年,我曾经在这里唱和友人宋翔凤的艳诗,听说他病了,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又问起当年一起赋诗的人,也找不到那人,作为令人遗憾的事情。
躺着想一想,我的年纪快到五十了,想起现在和过去的感慨,自然的运行(生老病死),古代的美人名士能够富贵又长寿的能有几个人呢?这哪里关涉到扬州的盛衰,却唯把感慨发泄在江边呢?还是我写艳诗已经不适合了,但考察搜罗人物,搜辑文献,仍然能做这些事,还不算老吧。天地间的四季,没有比酷热的夏天令人难受的,又没有比初秋令人感觉良好的。现在的扬州,正是初秋吗?我的身世,即使要饭,相信自己不至于立刻就饿死吧,我还处在我生命的初秋吧?写下这篇《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四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
A.君子义以为质
B.士不可以不弘毅
C.仁以为己任
D.何以文为
小题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 )
A.士不可不弘毅?(意志坚定)?B.何以文为?(文采)
C驷不及舌?(四匹马拉的车)? D.恭而安?(安详)
小题3:下列各项不属于“君子之风”的一项是(?)
A.以仁为己任,不怕任重道远。
B.既有纯真的品质,又能够做到文质彬彬。
C.不惧怕死亡,死而后已。
D.具有谦恭温让安详的神态。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B.是助词,其他三项都是介词,用、把的意思
小题1:文-修饰
小题1:“不惧怕死亡,死而后已。”是勇敢,不属于“君子之风”。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小题1: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结构助词“的”
B.令人皆和习之代词,代指“大风歌”
C.佯狂不知所之者助词,无义
D.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