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乃手书谦名授吏部今君乃亡赵走燕 B.请以每岁三月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C.而谦每议事京师夫赵强而燕弱 ,而君幸于赵王 D.一动则大事去矣如有地动,尊则振龙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
(2)事情已经这样了,必然会牵涉到我,等到被侮辱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本题解析:
小题1:责:负责
小题1:A.于是;竟然。B.在;因为。C.表转折;表递进。D.表承接,就。
小题1:顶撞王振的是与于谦姓名相似的一个御史
小题1:(1)“已而”“得释”“左迁”各1分,大意1分。(2)“及”“见犯”“重”“负”各1分,大意2分。
译文: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颤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棒禄。
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成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成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成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依然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注]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列传第七十三?范纯仁》)
[注]掊克:搜括。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怨岂在明,不见是图。谋取
B.致主处身,二者胥失。互相
C.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分条列举
D.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鄙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②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B.①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②法不至死,以情杀之
C.①当自任天下之重②此严治之犹不能戢
D.①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②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
小题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范纯仁以民为本政治理念的一组是(3分)
①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②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③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④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⑤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⑥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
A.①②⑥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①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纯仁当县令时,因越权惩处了宫廷卫士而获罪,后因皇帝宽宏大量而免遭处罚。
B.范纯仁因抨击王安石变法而获得了皇帝的赞许,使皇帝对他言听计从。
C.有一处衙门关满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范纯仁不但宽恕了他们的死罪,训诫一番后还把他们释放了。
D.纯仁荐举人才,以天下公众的议论为标准,为朝廷荐举正直的官员。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应为“考虑、注意”;B项应为“都”;D项应为“随便,轻率”
小题2:A两项都是代词,“他”;B第一句中“以”是介词“用,凭”,第二句中“以”是介词“因为”;C第一句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他们”;D两项都是介词。第一句表比较,第二句表处所,译为“从”。
小题3:⑤表明其出于公心为国家选拔正直有用之人才;⑥表现其坚守道义,不肯屈服。
小题4:A项非“获罪”、“皇帝宽宏大量”,而是他据理力争,得到皇帝赞同的结果;B项原因归结不当,得到皇帝赞许,不是因为“抨击王安石变法”,而是提出要关注那些看不到的民怨;“对他言听计从”在文中无据。C项,按法律,那些人罪不至死。
【参考译文】范纯仁字尧夫,刚开始做官时,出任襄城县知县。县里有一处牧场,卫士在那里牧马,因马践踏了百姓的庄稼,范纯仁抓捕了一个卫士处以杖刑。这处牧场本来不隶属于县里,管理牧场的官员发怒说:“这是皇上的宫廷值宿侍卫,你一个县令怎么敢如此?”就把这件事向皇上禀报,追究得非常紧迫。范纯仁说:“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皇上下诏释放了他,并且采纳建议把牧场交由县里管理。
他后来被任命为同知谏院,上奏说:“王安石改变了祖宗法度,搜括钱财,使民心不得安宁。《尚书》说:‘怨恨哪里在明处呢,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地方啊。’希望皇上能注意那些不在明处的怨恨。”神宗说:“什么是你说的不在明处的怨恨呢?”范纯仁回答说:“就是杜牧所说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这种情形啊。”神宗赞许他,采纳了他的意见,说:“你善于分析政事,应该为我逐条分析上奏自古至今可以作为借鉴的天下安定和动乱的史实。”富弼任宰相,称病在家闲居,不理政务。范纯仁说:“富弼蒙受三朝君主的恩顾和倚重,应当自己主动担当国家的重任,可他却为自己打算超过了为众人打算,为自己的疾病担忧超过了为国家忧虑,在报效君主和立身处世两个方面都有过失。”他所上的奏章,言辞大多激烈直率。
他出任庆州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然后等待批复,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调任齐州知州,齐州的民俗凶暴强悍,百姓肆意偷盗劫掠。有人认为:“这种情况严厉处置还不能止息,您一概用宽法对待,恐怕无法治理好地方了。”纯仁说:“宽容出于人性,如果极力地严惩,就不能持久;严惩而能不持久,以此来管理凶暴的百姓,这是造成刁顽习俗的方法啊。”右司理院狱中常常关满了囚犯,都是犯了盗窃罪行的屠夫商贩之类的人,关押在这儿督促他们赔偿的。纯仁说:“这些人为什么不让他们保释后缴纳钱粮呢?”通判说:“这些人如果放了他们,就又会作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纯仁说:“依法他们不至于判死罪,却因这样的想法而杀死他们,这难道是依法处理吗?”于是将他们全召到官府庭前,训诫让他们改过自新,当即把他们释放了。等一年之后,盗窃案件比往年减少了大半。
他被授官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是荐举人才,一定凭天下公众的议论,那些人并不知道自己是纯仁所推荐的。有人说:“担任宰相,怎么能不罗致天下的人才,使他们知道出自自己的门庭之下呢?”纯仁说:“只要朝廷用人不遗漏正人君子,为什么一定要让他知道是我所荐举的呢?”
纯仁的性格平易宽厚,不以疾言厉色对待别人,但认为是符合道义之处却能够挺拔特立,一点也不屈从。常常告诫子侄辈说:“即使是愚笨到了极点的人,要求别人时却是明察的;即使是聪明人,宽恕自己时也会糊涂。如果能用要求别人的心思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宽恕别人,就不用担心自己到不了圣贤的境界了。”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的加粗字,与例句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A.富而好礼者也
B.学而不思则罔
C.言而有信
D.有勇而无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倪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望:每月十五日
B.今者薄暮——薄:迫近
C.披蒙茸——披:拨开
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
2.下列省略句的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余)步自雪堂?
B.(客)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C.盖二客不能从(余)焉
D.(道士)过临皋之下
3.对《赤壁赋》《后赤壁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D
4.(1)才过(去)了多久(几月几日)呀,可是江山的面貌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2)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