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 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因此,过往行人旅客相互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
(2)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解析:
小题1:暴:突然。
小题1: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前一个“以”是“认为”,而后一个“以”是“因为”。C项中前一个“乃”是“才”表示承接,后一个“乃”是“就”。 D项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是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1:②是说小青,④⑤是说二青和小青感情深厚。
小题1:是主人先认出了二青,叫了它的名字后,二青才认出了他。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关键词:戒、罔、且、焉、斯
【参考译文】
东郡某人,靠耍蛇卖艺为生。这位耍蛇人曾养过两条很驯服的蛇,它们的皮肤都是青色的。耍蛇人管那条大蛇叫大青,小蛇叫二青。二青的额头上长有红点,尤其机灵驯服,盘旋起来,没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此,耍蛇人喜爱它不同于其它蛇。一年之后大青死掉了,耍蛇人想找一条蛇来替补,但一直没遇到合适的对象。有天晚上,耍蛇人寄宿在一座山寺中。天亮后,他打开箱笼一看,发现二青不见了,蛇人后悔得要死。他到处寻找,大声呼叫,一直不见二青的踪影。但是(以前)每次遇到林深草茂的地方,耍蛇人常常要放二青出去,让它自由自在地活动一下,总是一会儿就自动回来。因为这个缘故,(还是)希望它(能)自动回来。他坐在寺中苦苦等待,太阳已爬得老高了,蛇人也已经绝望了,就没精打采地走了。可出寺门没几步路,听到错杂堆集的柴草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停住脚步惊讶地看,原来是二青回来了。耍蛇人非常高兴,好似得到了极为珍贵的大玉器一般。他赶忙放下担子歇在路边,这时二青也立刻停下来了,看它的后面有一条小蛇跟着。耍蛇人轻轻地抚摸着二青说:“我还以为你跑掉了哩。这个小家伙是你介绍来的吗?”他拿出食物喂二青,连小蛇一起喂。小蛇虽未离开,但瑟瑟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吃食物。二青衔着食物喂它,这情形就像主人礼让客人进餐一样。耍蛇人再次给小蛇喂食,小蛇才吃。吃完食后,它便随二青进入箱笼。耍蛇人扛着箱笼回去,并开始驯教它屈折盘旋,很快合乎要求,跟二青已无多大差别。耍蛇人于是叫它小青。他带着它们四处奔走卖艺,获利不少。
一般耍蛇人耍弄蛇,蛇的身长以二尺长为标准,太大就太重,就需要更换了。因为二青特别驯服,所以耍蛇人没有立刻丢弃。这样又过去两三年光景,二青长到三尺多长,一睡下就把笼子挤满了,耍蛇人于是决意放它回归大自然。有一天,他来到淄邑东山间,用好东西喂二青吃,祝福完后便放二青出笼。二青已经离去,一会又爬回来了,弯弯曲曲地盘在笼外。耍蛇人对二青挥挥手,说:“你去吧!世上没有百年不散的筵席。你从此隐身大山谷中,来日必然能成为神龙。这个小笼子你怎么可以久居呢?”二青这才走了。耍蛇人目送着它离去。过了一会儿,二青又返回来,耍蛇人赶它也不走,只见它用头触笼子,笼中的小青也把笼子震得直动。耍蛇人突然醒悟说:“莫非你是要与小青告别吗?”于是,他打开笼门,小青径直爬出来,于是二青和小青便亲昵地交首吐舌,好像互相在说告别的话。不一会儿,两条蛇曲曲弯弯一起走了。耍蛇人以为小青也不会回来了,但一会儿小青很快就独自爬回来了,径直爬进笼里躺下。此后,耍蛇人时时处处物色好蛇,但一直没有觅到。但小青渐渐长大,已不再适宜缠在身上献艺。后来,他虽觅到一条小蛇,它也比较驯服,但始终不如小青好。这时,小青已长得比小孩子手臂都粗了。
起先,二青在山中活动,打柴的人经常看到它。过了几年后,二青长到数尺长,身围有碗口粗。它慢慢地发展到追逐过路人,因此,过往行人旅客互相告诫,无人敢走二青(常出没)的那条路。有一天,耍蛇人正好经过这里。突然一条大蛇猛地爬出来,耍蛇人非常害怕而没命地奔跑,那大蛇在后面更加紧追不放,往后一看,已经将要追上了。但他观察它的头,发现上面有个非常明显的红点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它是二青。耍蛇人放下担子,喊它:“二青,二青!”大蛇顿时停住了。它抬头看了耍蛇人很久,接着跳起身来绕在耍蛇人身上,就像以前盘旋卖艺一样。耍蛇人意识到二青并没有恶意,只是它的躯体太重,他已经受不起它的缠绕,就扑倒在地上求它松开,于是二青也就放开了他。它转而用头触箱笼。耍蛇人懂得它的意思,便打开笼子放出小青。二青小青相见后,马上像饴糖一样地交缠在一起,很久才慢慢松开。耍蛇人于是叮嘱小青说:“我早就想和你告别,今天你总算找到伴侣了。”又对二青说:“它本来就是你引荐来的,还是托你把它领走吧。我再嘱咐你一句话:深山大谷里并不缺少食物,你以后不要再惊扰行人,以免遭到天神的谴责。”两条蛇听了以后都低着头,好像是接受了他的劝告。突然,它们扬起头,二青在前,小青在后,往山中爬去。它们所经过的地方,林木都为它们从中间分开。耍蛇人站在那里目送它们,直到看不见才离去。从此以后,行人又能照常安全地从这条山路经过,二青和小青不知爬到什么地方去了。
异史氏曰:“蛇,蠢蠢的一个动物罢了,但有眷恋故人心意,况且它听从意见如同转动圆物那样简单。惟独奇怪衣冠整齐的人,凭借几十年挽着手臂的交情,几代蒙受主人的恩惠,但一转念就想落井下石了;再不然就投以药石而悍然不顾,并且怒视而仇恨(他们)的人,不又在那(这)蛇之下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袞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袞不废矣。”
犹不改。宦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遂扶以下。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问何故,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亡也。
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
(选自《左传》)
小题1:下列四句中加线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
B.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空缺
C.宣子骤谏,公患之。骤:多次
D.使鉏麑贼之贼:刺杀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5分)①我在外谋差事已经三年了,还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很近,请允许我把这一半带给她吃。(5分)②董狐,是古代一位好的史官,记事的原则是直书而不隐讳;赵盾,是古代一位好的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受到了弑君的恶名。
本题解析:
小题1:阙:通“缺”,过失。
小题1:②写士季的事迹⑤提弥明的事迹⑥表现其冤屈。
小题1:企图谋杀有误。
小题1:① “宦”“ 存否”“ 焉”“ 以”“ 遗”②“ 董狐,古之良史也”“ 隐”“ 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为”“ 恶”
晋灵公不行国君正道。加重赋税用来彩饰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燉熊掌没有燉熟,灵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草筐里,命妇女用车装着尸体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准备进谏,土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接受,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没有采纳,您再继续劝说。”士季往前走了三次,伏地行礼三次,灵公假装没看见。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准备改正它。”士季叩头答道:“哪个人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却能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了。《诗经》上说:‘没有谁没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照这样说来,能够纠正错误的人是很少的。您能有始有终,那末国家就巩固了,哪里仅仅是臣子们有所依靠呢。《诗经》又说:天子有没尽职的地方,只有仲山甫来弥补。意思是说过失是能够弥补的,您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君位就丢不了啦。”
晋灵公仍旧不改。赵盾多次进谏。晋灵公很厌恶他,派鉏麑暗杀他。鉏麑清早赶去,看到卧室的门已打开了。赵盾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由于时间还早,端坐在那里打瞌睡。鉏麑退出来,感叹地说:“不忘记恭敬,真是百姓的主啊。杀害百姓的主,就是不忠;不履行国君的使命,就是不守信用。在这两者之间只要有一种,都不如死了。”便撞死在槐树上。
秋九月,晋灵公赐给赵盾酒喝,预先埋伏好身穿铠甲的武士,准备攻杀赵盾。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发现了情况,快步走上堂去,说:“臣子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了三杯,不合乎礼仪。”接着扶赵盾下堂。晋灵公唤出那条猛犬向赵盾扑去。提弥明徒手搏击猛犬,把它打死了。赵盾说:“不用人而使唤狗,即使凶猛,又顶得了什么?”一面搏斗,一面退出宫门。提弥明为赵盾殉难。
当初,赵盾在首阳山打猎,在翳桑住了一晚。看见灵辄饿倒在地,问他得了什么病,灵辄回答说:“已经多日没有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灵辄留下一半食物不吃。问其原因,答道:“我在外当奴仆已经多年了,不知道母亲还在不在。现在离家近了,请让我把这些东西送给她。”赵盾要他吃光,并给他预备一筐饭和肉,放在袋子里送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甲士,却把戟掉过头来抵御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免于难。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回答说:“我就是您在翳桑救的饿汉呀。”问名字和住处,他没有告诉就走了。──接着赵盾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逃出国境的山界就回来了。太史(董狐)记载说:“赵盾弑其君。”并且把这条记载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不是这样。”太史回答说:“您是正卿,逃亡没有越过国境,回来后又不声讨叛贼,弑君的不是您又是谁?”赵盾说:“唉!《诗经》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大概是说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据法直书不隐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记事的原则而承受恶名。可惜呀!要是逃出了国境就可以免掉罪名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王 温 舒 传
王温舒,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为吏,以治狱至廷尉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具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略,捕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追求。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
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其治复效河内,徒请召猜祸吏与从事。义纵为内史,惮之,未敢恣治。及纵死,徙为廷尉。而尹齐为中尉坐法抵罪,复为中尉。为人少文,居廷惛惛不辨,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豪恶吏尽复为用。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②大豪。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③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它奸利事,罪至族,自杀。温舒死,家累千金。
(节选自《汉书·王温舒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③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报,至流血十余里 论:商议
B.舞文巧诋下户之猾 舞:玩弄
C.有势者为游声誉 游:宣扬
D.温舒请覆中尉脱卒 覆:审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温舒阴险狠辣的一组是(3分)
①少时椎埋为奸 ②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③令冬月益展一月,卒吾事矣 ④即无势者,视之如奴⑤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大豪⑥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温舒所治郡县少有偷盗之事,显出安定之态。盗贼不敢出入他所管辖的地区,他的做法强化了当地的治安,这也成为了他不断晋升的一个原因。
B.王温舒为人心思缜密,治政有独特的方法。其对豪奸之家以及自己手下的情况了如指掌,以暴制暴,威逼加以杀伐,既聚敛了大量钱财,又使自己获得了好名声。
C.王温舒为官心狠手辣,但也忠于职守。当一些奸豪之人逃到他郡,他都尽力追捕归案。在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深怀憾恨。
D.王温舒善于谄上欺下,舞文弄墨。其惩处奸豪标准不一,歪曲法律条文诋毁奸猾的平民,以达到威迫大的豪强的目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5分)
(2)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王温舒)全都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驱使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
(2)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中“论”意为“批决,定罪”。本题最好的方法是代入法,如果解释为“商议”,整个句子就讲不通。由此可排查出答案。
小题2:通读全文可知①只是说王温舒少时做过盗墓的坏事,看不出阴险狠辣④文中明确说“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主要表现他的势利。
小题3:研读文章第二段可知此处主要是表现王温舒“好杀伐行威不爱人”,他因不能在春天前把犯人都杀尽而遗憾,非忠于职守。故C项错误。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一些名次性的词语可根据情况照搬,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小题1:“ 把”译为掌握,“阴”译为隐秘的,“纵使”译为驱使,“快”译为满足;小题2:“犯”译为触犯,“必”译为一定,“一定”译为欺侮。
参考译文: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尉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满足他们的欲求。(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即使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汉武帝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才到任。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县去了,王温舒(继续)追捕,正赶上春天了(不能斩决罪犯),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能让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
武帝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负责京城长安的治安。)王温舒按照治理河内郡的方式来治理京城,只任用那些猜疑心重、行事严酷的属吏做随从人员。那时,义纵担任内史。(全面负责京城长安的事务。)王温舒害怕他,不敢恣意酷暴。等到义纵死去,王温舒改任廷尉。而继任中尉尹齐犯法受到处理,王温舒又重新担任中尉。王温舒没有读过多少书,担任廷尉时神昏意滞,不辨是非,到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神思顿开。(王温舒此人酷暴少文,嗜杀成性,至于国家法律常被置于不顾。对一些大案、疑案更是昏昏不辨。显然这种人是不适宜担任最高司法官的。所以时隔不久,当接替王温舒为中尉的尹齐被免官后,汉武帝乃将王温舒廷尉一职免去,让他仍担任中尉,负责京师治安。而这正符合王温舒的心意。)他督捕盗贼,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王温舒为人谄媚,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有权势的人家,即使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对于奸猾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一个人走出狱中。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王温舒死后,他的家财累计有千金。
附:
内史:西汉诸侯王国掌民政之官称内史。
廷尉: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中尉:掌京师的治安警卫。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