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这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①,踊跃用兵②。土国③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④,平⑤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⑥,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⑦,与子成说⑧。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⑨兮,不我活兮。于嗟洵⑩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击鼓的声音。②兵:刀枪等武器。③土国:国中挑填混土的工作。④孙子仲:人名,统兵的主帅。⑤平:平定。⑥爰(?yuán):语气助词,没有实义。⑦契阔:离散聚合。⑧成说:预先约定的话。⑨于嗟(xū?jiē):感叹词。阔:远离。⑩洵(xún):远。
1.诗中为什么写战马走失又在树林下找到这一细节?谈谈你的理解。
?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传诵千古的名句。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这四句诗流传千古的原因。
?
参考答案:1.这是诗歌中的一处细节描写,明写战马走失,实写战士思乡欲逃离战场,但战马又在树林下找到,喻战士欲归乡而不得。?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誓愿与“死生契阔”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战争的残酷与征人的无奈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表达了征人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答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吊古诗作,主旨是抒发诗人对世事盛衰无常的慨叹,伤感和沉痛之情。
2、.?融情于景,前两句“暮”“乱”和“萧条”等词语透露出诗人的伤感;反衬手法,后两句借无知花树偏在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之景象,极为含蓄地表达了沉痛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的“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村 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这个变化的?
(2)《唐宋诗醇》称白居易的《村夜》:“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合理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孤独寂寞——想排遣烦闷——由于惊喜而忘了孤寂。诗人借景物的变换写出感情的变化。
(2)合理。本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乡村秋夜的凄清和村外田野月光朗照的优美,用自然景物的变换来体现诗人情感的变化,写得不着痕迹,朴实无华,余味无穷。
本题解析:
(1)首两句,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表现诗人想摆脱孤寂的心情;“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
(2)首先搞清楚这句评价的意思:说的是诗歌语言质朴,但是却浑然天成,余味无穷。理解这个评价的意思,我们只要解答哪里质朴就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质朴,不事雕琢,二是使用白描手法写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注:元九,唐诗人元稹。元稹曾与白居易一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元被贬通州(今四川达县一带),白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
(1)前三句,诗人以“灯前”、灯“残”、“灯灭”三个极富个性的景象前后映照,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末句描绘的景象,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灯前”、“灯残”、“灯灭”,写出了整个一个过程——由“读诗”,到“诗尽”,直到“暗坐”,表达了诗人灰暗的心情:一面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一面是内心的阴郁与苍凉,交织在一起。(意对即可)
(2)诗的末句运用了双关的手法。一方面,“逆风吹雨打船声”,是诗人在舟中雨夜读诗时的真实情境,一方面又是以惊风骇浪喻指险恶莫测的政治风浪,隐喻着因与挚友同时横遭不测的心灵呼号,也蕴含着与志同道合的挚友在逆境中相互抚慰的心。(答比喻或象征手法都可以,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