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1:42: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杨维岳传 戴名世
? 杨维岳,庐州巢县人也。生而孝谨,好读书,毅然自守以正。尝以文见知于郡守。一日往谒,适富民有犯法者,守教维岳为之代请,可得金数百。维岳谢曰:“犯罪自有公法。使此人不当罪,而维岳受其金,则不祥;使此人当罪,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郡守由是益敬重之。尝读书至忠孝大节,往往三复流涕。慕文文山之为人也,画像祀之。
? 崇祯中,陕西盗起,都御史史可法巡抚淮扬。维岳曰:“此当代伟人也,不可以不见。”乃徒步诣军门往谒。居无何,寇益急,诏天下勤王。时可法已拜南京兵部尚书,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维岳捧檄泣曰:“国事如此,吾何以家为!”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 崇祯十七年,上崩于煤山。维岳闻之,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未一岁,北兵渡江,京师溃,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维岳泣曰:“国家养士三百年,以身殉国,奈何独一史公!”于是设史公主①,为文祭之而哭于庭。家人进粥食,麾之去;平日好饮酒,亦却之。曰:“今值国事如此,饮食能下咽乎!”居三日,北兵至,下令剃发。维岳不肯。人谓:“先生曷避诸?”维岳曰:“避将何之?吾死耳!吾死耳!”其子对之泣,维岳曰:“小子!吾生平读书何事?一旦苟全幸生,吾义不为!吾今得死所矣,小子何泣焉?”人有来劝慰,偃卧唯唯而已。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凡不食七日,气息仅存。亲属人来观者益众,忽张目,视其子曰:“前日见志之语,慎毋以示世也。”顷之遂卒,年五十六。闻者莫不为之流涕,私谥为文烈公。呜呼!三代以来,变故多矣,为人臣者,往往身为大官不能为国死,而布衣、诸生又以死非吾事,则是无一人死也,君臣之义几何而不绝也哉!(选自《南山集》,有删节)?
? 注:①主:死者的牌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维岳故之? 贳:赦免?
B.昼夜不能寝食? 累:连续
C.北兵渡江,京师?溃:被攻破?
D.毋以示世也?慎:小心
2.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杨维岳忠义大节的一组是(? )
①以维岳故贳之,是以私爱而挠公法也?
②即毁家以为士民倡
③北面痛哭,累昼夜不能寝食?
④避将何之?吾死耳?
⑤乃作不髡永诀之辞以见志?
⑥闻者莫不为之流涕
A.①⑤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维岳喜好读书,坚守正道。他宁可不要数百两银子,也不为犯法的富民”。郡守因此越发敬重他的为人。
B.杨维岳一直很敬重文天祥和史可法,他画了文天祥画像经常祭拜;在史可法死后,为杨维岳又设牌位写文章哭祭他。
C.清兵南下后,下令士民剃发。杨维岳既不剃发,也不躲藏,决心以死明志,别人来劝慰他,他也卧床不应,绝食多日而亡。
D.作者谴责了在民族危难之际贪生怕死的达官贵人,以及不明大义的平民、书生,肯定了杨维岳为守君臣之义而献身的行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维岳兢兢自守,惧无以报德,其敢以是为公累?
译文:?
(2)以府库虚耗,军资竭,兵不得出,传檄谕天下捐赀救国。
译文:?


参考答案:1.D
2.C
3.C
4.(1)我小心谨慎地坚守自己的节操,还担心没法报答您的恩德,哪敢因为这件事而连累您?
? (2)因为国库亏损,军队物资用尽,军队不能出征,发布檄文告晓天下人捐钱财救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赡思,字得之,其先大食国人。赡思生九岁,日记古经传至千言。比弱冠,以所业就正于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之门,由是博极群籍,见诸践履,皆笃实之学,故其年虽少,已为乡邦所推重。延祐初,诏以科第取士,有劝其就试者,赡思笑而不应。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时倒剌沙柄国,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倒剌沙屡使人招致之,即以养亲辞归。至元二年,拜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戚里有执政陕西行省者,恣为非道,赡思发其罪而按之,辄弃职夜遁,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及分巡云南,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远藩为之震悚。三年,除佥浙西肃政廉访司事,即按问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赃罪,浙右郡县,无敢为贪墨者。复以浙右诸僧寺,私蔽猾民,有所谓道人、道民、行童者,类皆渎常伦,隐徭役,使民力日耗,契勘②嘉兴一路,为数已二千七百,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庶以少宽民力。朝廷是之,即著以为令。赡思历官台宪,所至以理冤泽物为己任,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然未尝故出人罪,以市私恩。尝与五府官决狱咸宁,有妇宋娥者,与邻人通,邻人谓娥曰:“我将杀而夫。”娥曰:“张子文行且杀之。”明日,夫果死,迹盗数日,娥始以张子文告其姑,五府官以为非共杀,且既经赦宥,宜释之。赡思曰:“张子文以为娥固许之矣。且娥夫死及旬,乃始言之,是娥与张同谋,度不能终隐,故发之也,岂赦可释哉?”枢密判官曰:“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赡思曰:“是谓故出人罪,非平反也。且公欲种阴德于生者,奈死者何!”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其审刑当罪多类此。十一年,卒于家,年七十有四。谥曰文孝。?(节选自《元史》卷一九O)
【注】①遗逸:指遗才。②契勘:查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赡思发其罪而按之按:考察
B.然犹杖其私人。私人:亲信
C.平反大辟之狱狱:案件。
D.且既经赦宥,宜释之宥:宽恕

小题2:以下信息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赡思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①西域人多附焉,赡思独不往见?②会有诏勿逮问,然犹杖其私人③按省臣之不法者,其人即解印以去?④乃建议请勒归本族,俾供王赋⑤平反大辟之狱,先后甚众?⑥乃独上议刑部,卒正娥罪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赡思淡泊功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科第取士,有人“劝其就试”,他只是笑笑而已。 赡思不攀附权贵,当时擅权的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他,他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
B.赡思自幼好学,九岁时已能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二十岁左右,师从名儒王思廉,博览群书,并付之实践;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名著乡里。
C.赡思为政正直,为整顿吏制作了许多具体工作;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多起冤狱,“宋娥案”即是其中的典型案件。
D.赡思体察民情。他曾到嘉兴深入调查,发现逃避官府徭役的达二千七百人之多,于是建议将他们遣返乡里,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泰定三年,诏以遗逸①征至上都,见帝于龙虎台,眷遇优渥。
答:?
(2)平反活人,阴德也。御史勿执常法。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5分)泰定三年,皇帝下诏征选遗才将他征召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恩宠礼遇极优厚。
(2)(5分)为死囚平反使其活下来,这是积阴德。您不要坚持固定的法律执法。


本题解析:
小题1:按:案问,追究
小题1:?①“赡思独不往见” 表明他不攀附权贵④“议请勒归本族”体察民情善为政。
小题1:“先后平反多起冤狱”错,应是“平反纠正死罪案多起”。
小题1:(1)(译出大意给2分, “征”“ 遇”“ 渥”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译出大意给2分, “活”、判断句、“执”,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赡思字得之,他的祖先是大食国人。赡思九岁时,每天记诵古代经典文章达千言。到二十岁左右时,他的学业得到翰林学士承旨王思廉的指导,由此得以阅读大量图书,并付之实践,这些全是扎实有用的学问,所以,他虽然还年轻,但已为大家所推崇器重。延祐初年,皇帝下令通过考试录用人才,有人便劝赡思去应试,而赡思只是笑笑而已。泰定三年,皇帝因征问遗才将他诏至上都,在龙虎台见了皇帝,皇上对他礼遇极厚。当时倒剌沙执掌国家的权柄,许多西域人都依附于他,而独有赡思不去巴结他,倒剌沙多次让人去请赡思,赡思都以奉养父母而告归。至元二年,赡思被任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赡思的亲戚中,有人在陕西行省任职,恣意妄为,赡思揭发他的罪行并要追究责任,那人就离开职守连夜逃走,刚巧皇帝有令,可以不追究此人,但赡思还是杖责了那人的亲信。到赡思巡察云南时,凡发现违法的省臣官吏,即令那人解职离去,这种作法,使周边藩属大为震惊。至元三年,赡思在浙西肃政廉访司任职,就追究处理了都转运盐使、海道都万户、行宣政院等官吏的贪污罪,使浙西地区郡县官吏不敢再有贪赃枉法的人。浙西地区的寺庙私藏奸猾之人,所谓道人、道民、行童等,都是些违犯道德人伦的人,他们逃避徭役,使国家民力日损,查证嘉兴地区,即有二千七百多人。因此,赡思就建议将他们遣归回家,让他们供纳国家赋役,以减少其他民众负担。朝廷认为他的话很对,便著文为令。赡思历任司法部门官职,所至各地以伸冤昭雪为己任,先后平反纠正死罪案多起,但却从不故意轻判人罪,以谋取别人对自己的感谢。他曾与五府官员在咸宁县办案,有一名叫宋娥的妇女,与邻居私通,那位邻居告诉宋娥说:“我要杀了你丈夫。”宋娥说:“张子文将要杀我丈夫。”第二天,宋娥的丈夫果然死了。官府追凶多日,宋娥才将张子文要杀他丈夫的事情告诉了她婆婆。五府官员认为这不是共同杀的,而且已经过大赦宽恕,应释放宋娥。赡思说:“张子文是以为宋娥一定同意他这么干的。而且,宋娥的丈夫已死了近十天,宋娥才说出这件事,这说明宋娥与张是同谋,宋娥估计不能隐瞒到底,所以才揭发出来了,这怎么可以赦免释放呢?”枢密判官说:“为死囚平反使其活下来,这是积阴德。您不要坚持固定的法律执法。”赡思说:“这是故意使人逃脱罪责,不是平反。而且,您要给活人积阴德,那对死人将如何交待?”便独自上书刑部,最终为宋娥定了罪。赡思处理刑狱定罪大多类似处理宋娥这样的事。至正十一年,赡思在家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被追谥为文孝。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刘邦亲自带着一百多人马来到鸿门向项王陪罪,使矛盾得到缓解。
B.项伯掩护刘邦,使项庄不能击杀刘邦。
C.范增屡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坚决反对。
D.项羽已答应项伯要好好款待刘邦,因此不理睬范增的多次暗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析:
项羽只是“默然不应”,不是“坚决反对”)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义 田 记
钱公辅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余人。以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观文正之义,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
呜呼!世之都三公位,享万钟禄,其邸第之雄,车舆之饰,声色之多,妻孥之富,止乎一己,而族之人不得其门而入者,岂少哉!况于施贤乎!其下为卿大夫,为士,廪稍之充,奉养之厚,止乎一己;族之人瓢囊为沟中饥者,岂少哉?况于他人乎!是皆公之罪人也。
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必有史官书之者,予无可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
注释:范文正公,即范仲淹。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择族之长而贤者其计主:主持、管理
B.仕而居官者其给罢:停止
C.昔晏平仲车羸马敝:损坏
D.皆公之罪人也是:这些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范仲淹“美德”的一组是
①平生好施与?②嫁娶婚葬,皆有赡
③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④公既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
⑤予尝爱晏子好仁?⑥公之忠义满朝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记述了范仲淹乐善好施、救济族中穷人的事迹,他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志向,直到做大官后才得以实现。
B.范仲淹去世时,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但他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给了子女。
C.范仲淹认为办“义田”的举措比晏子的行为更接近孟子的要求,并且他的做法要更高明、更有远见。
D.作者在极力赞颂范仲淹义举的同时,也斥责了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厚禄却只顾自己的达官贵人。
小题4:把文中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3分)
(2)独高其义,因以遗于世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3分)
(2)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只是推崇他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破旧”的意思。
小题1:③⑤与范仲淹“美德”无关
小题1:是作者认为,不是范仲淹认为。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1)既,也就是已经发生的事,修译为修明,承译为继承。(2)高译使之高,即推崇。遗译为留传。于译为在```地方。
【参考译文】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当他贵重显达之时,购置近城保收的良田一千亩,称作“义田”,用来养育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线,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线;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线,再娶的发给十五千线;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的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而无力实现长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他虽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逝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古时候晏平仲乘破车、驾瘦马。陈桓子说:“这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啊。”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象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于是齐君使用晏子的酒杯,罚桓子饮酒。我仰慕晏子好行仁德,齐君了解贤者,而桓子能认错服义。又仰慕晏子的仁德有亲疏层次之分,而言辞有井然的次序:先说父系亲族,后说母系亲族,再说妻子的亲族,最后才提到关系疏远的贤者。孟子说:“由爱自己的亲人而施仁德于民众,由对民众仁德而爱惜世间万物。”晏子的作为接近于这一点啊。现在从范文正公的购置义田这件事来看,是比晏平仲还要贤明啊。他施行的规模的久远和全面,恐怕是要超过晏子的。?  
啊!当今世上那些身居三公职位,享受万钟禄米的人,他们宅第的雄伟,车驾的华丽,歌妓的众多,妻儿的富有,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不能登门的,难道还少吗?何况说帮助疏远的贤者呢?地位在他们以下的是卿,是大夫,是士,禄米的充裕,享用的丰富,也仅是为满足自己一个人的私欲而已。本族的亲人,拿着破碗讨饭,成为沟中的饿殍的,难道少吗?何况对于其它的人呢?这些人都是范文正公的罪人啊!
范文正公的忠义誉满朝廷,业迹流布边境,功名传遍天下,后代一定会有史官记载的,我可以不用赘述了。唯独敬仰推崇他的道义,因而记叙“义田”之事以留赠世人(只是推崇他的义举,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缪/举匏樽以相属/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物各有主/而未尝往也/举酒属客
C.夙遭闵凶/杯盘狼籍/逝者如斯
D.知不可乎骤得/侣鱼虾而友麋鹿/哀吾生之须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