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把四个项的实词注解代入文中,根据上下文可推断。容止,指动静举止。
小题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
②写妻子治家有方;④写妻子贤惠;⑥写妻子的喜好。
小题3:本题考查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错,可见谢氏能够安于贫困的原因是懂得知足。“西兵进攻江淮地区”也不符合原文意思。
小题4: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重点实词的含义;②特殊句式;③译文语句的通顺。本题(1)“殓”,指给死者穿衣入棺;“殓以嫁时之衣”介宾短语后置,“甚矣吾贫”谓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调整语序;(2)中,“抑”,不译。 (3)中,“隽”通“俊”, 才智出众;注意后一个分句中,“而”应表修饰关系。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秋天,我的朋友宛陵梅圣俞先生从吴兴来看我,拿出他悼念亡妻的诗作,并悲伤地说:“我的妻子谢氏死了。”请我写一篇墓志铭来安葬她(丐,指乞求,请求)。我当时没有空闲写作。
过了一年,他写了七八封书信,书信中没有不提到给谢氏写墓志铭的。并且说:“我妻子是已故太子宾客谢涛的女儿、希深的妹妹。希深父子当时都是举世闻名的人,世家荣耀。谢氏生于一个富盛的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归,古代女子出嫁称作归),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后,用出嫁时的衣裳装殓了她,可以知道我的贫困了。可是谢氏却不嫌弃(怡然,快乐的样子)。治理家庭,有她通常的原则方法。家里的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一定做得有味,收拾得精美;我们的衣服不论新的旧的,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的房舍虽然简陋,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肃,整饬);她的日常起居一言一行,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的淡静怡然而忘掉烦忧。使我不以富贵贫贱劳累心智的,都是因为我妻子的帮助。我经常与士大夫谈话,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的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的得失都能作出评价,对于时事之得与失,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的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夫君所交往的都是时下的贤士,今天你与这样的人喝酒感到快乐吗?’庆历四年,两浙、淮南、江南均大旱,她仰头看见飞蝗而感叹说:‘如今西夏的战争威胁还没有解除,天下苍生赋重困难,盗贼又在江淮地区强势出来,而且天又大旱、飞蝗灾害又来。我作为妇人,死了还能得到夫君埋葬我,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她之所以能安然面对贫困的生活而不感到困难,是因为她见识高明而且懂得道理多才这样。哎!她一生受我贫困所累,而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厚葬,只有文字可以表彰她的不朽。而且她的平生尤其知道文章是最珍贵的;死后能得到这样的墓志铭,大概可以安慰她的灵魂,而且弥补我的悲痛(塞,指弥补)。这就是我反复请求您撰写墓志铭的原因了。”像这种情况,我能忍心不写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讫:终了,完毕。
B.为《学规》俾守之俾:并且。
C.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D.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短:诋毁,指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独端坐以指画沙王好战,请以战喻
B.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禁女妇之为僧道者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五年,依所请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网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3分)(? )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B(俾:使)
小题2:B(与:①介词,对,向;②介词,跟,同。A. 以:介词,用。C.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 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小题3:C(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小题4: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铁公鸡施粥
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忽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儿更是瘦骨嶙峋。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打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事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牺牲了尊严才换来的东西,虽然果腹,心里却在滴血……灾民们磕头讨饭,眼泪汪汪地喝粥,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
周老爷的慈善活动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反而被人骂得狗血淋头,那些没有施舍的富户们则耻笑周老爷子做了件蠢事。周老爷子似乎也意识到了,便改了规矩,领粥时可以不跪,但必须为周家做一天活。这个规矩倒还不错,但周家哪有那么多活给人干?于是周老爷子将家里的佣工全部遣走,这些人聚拢起来朝周老爷子讨说法,周老爷子的回话倒也简单:谁干活只要三餐饭,不要工钱,就可以留下。小儿子担心:“爹,灾民们固然用着便宜,可他们总有走的一天,到时候咱们家再找人可就难了。”周老爷子说他们肯定会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活计。小儿子豁然开朗,这老爷子真算计到家了,够狠!结果铁牛镇的小工价格直线下降。
水灾过后,铁牛镇又恢复了原样。但是,周老爷子的名声在这半年里变得臭不可闻,人们只要提起他,干脆以“老鬼”相称。
这年周老爷子病重,临死前对孩子们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我原来也讨过饭,当时和我一起讨饭的好朋友,他一生都在讨饭,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惊奇地听着。“因为他运气好,遇到了一个好人家,大米饭白馒头管够,让他觉得讨饭的日子真不错;而我运气不好,讨饭被狗咬,被人打,所以我恨透了讨饭。”周老爷子沉痛地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别人不做粥棚,我做,但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我落了个坏名声,却总好过给铁牛镇增加一批乞丐……”
说罢,溘然长逝。周家子孙将丧礼办得非常寒酸,百姓们纷纷议论周家孩子不孝,但周家人不在意。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相继败亡。
小题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背景,将铁牛镇形象生动地称作“铁公鸡镇”,为故事的发展作铺垫。
B.从小说中小儿子与周老爷子的争执中,可以看出小儿子和周老爷子截然不同,是个慷慨大方,仗义疏财,富有正义感的人。
C.“我知道你们对我颇有微词,但你们不知道,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为他们好”是指帮助灾民自力更生,“为你们好”是指为子孙保留财富。
D.“这幅凄惨的情景使铁牛镇的上空弥漫着悲伤的气氛。”这一句中的 “悲伤”,既指灾民们泪眼喝粥的惨状,又指他们为一碗黄粥丧失尊严。
E.周老爷在所施的粥中加糠的吝啬行为与其他富户们对周老爷的耻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周老爷子的性格特征。
小题2: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4分)
小题3:在塑造周老爷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文章略作分析(4分)
小题4:周老爷子临终那番话颇有深意,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D
小题2: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设粥棚。但要求领粥者磕头,米少糠多的粥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周老爷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周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评分提示】共4分,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题3:①抑扬。小说开始,众人眼中的周老爷吝啬、固执,声名很臭,但最后子孙才知周老爷的一片良苦用心,显示出周老爷的善良和深谋远虑。②衬托。小儿子是陪衬人物,衬托了周老爷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示例一:老爷子临终前的那番话中“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乐施好善、有心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上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但行善亦应有道。我们身边有一些善心人或救助机构,有心施善或帮扶,可有些方式让受助者失却了尊严,有的救助后跟踪调查不力,钱与物没有用在最关键的地方,受助者没有真正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依赖的泥潭。
示例二:老爷子临终前的那番话有深意,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文中说“我这么做,既为他们好,也是为你们好”,结尾一段有照应:“几十年后,周家还在,子孙兴盛,出了好几个人才,而其他富户没有逃过‘富不过三代’的规律”,可见子孙们听懂、遵守了周老爷子的临终遗言。中华民族有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子承父业发扬光大等优秀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B项“是个慷慨大方,仗义疏财,富有正义感的人”错,小说中小儿子与周老爷子的争执,是因为周老爷子做善事打折扣而被人戳脊梁骨,表达不满。C项“指为子孙保留财富”错,他教育家人要勤俭持家过日子,钱要用在刀刃上,以防止子孙由富变骄奢。E项,并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
点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在阅读理解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阅读思维过程。一般说来,一篇文章的每一个主体段落(结构段落除外)都相对集中地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段落的中心有时用中心句或中心词加以概括,这种中心句或中心词往往分布在段首的开启句或段末的收束句。有的段落没有中心句或中心词,这就要在深入把握句际关系的基础上,找到一个上位的词句总括全部内容,这就是概括段落的中心。一个段落的中心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一般来说,文章有几个主体段落就有几个内容要点。多个内容要点按或并列、或对比、或层进、或阐释的关系组合链接在一块,就形成了全文的中心。
小题2:试题分析:先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这几个阶段,概括故事情节。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设粥棚。但要求领粥者磕头,米少糠多的粥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周老爷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周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
点评:小说情节的概括一般考查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答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解题时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字样编织。(2)用主谓句,以主人公为叙述角度叙述。(3)模式,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小题3:试题分析:小说开头写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开设粥棚。但要求领粥者磕头,米少糠多的粥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周老爷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周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显示出周老爷的善良和深谋远虑,先抑后扬。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说是周老爷的小儿子,作者以此来衬托周老爷这一人物形象。
点评: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一般的手法是采用肖像描写、动作(包括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神态描写等方法。为了人物形象的丰满,作者还常借用一些艺术手法来塑造和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比如:抑扬、烘托、衬托等等。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先作句子含意的理解来作答,然后再联系现实。老爷子临终前的那番话中“我不会让灾民们觉得讨来的饭特别香”、“钱花好了能帮人,花不好就毁人”,表明他是一个很特别的“铁公鸡”,做事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乡民。
点评:探究对某一观点的理解,实是一篇小论文。首先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论点。观点的提出,需要根据所给的材料归纳得出,不能脱离文本去另起话题。论述时应有理有据,最好能用文本中的材料作支撑,如果题目有明确要求,需根据题目要求去做。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附加题(20分)
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固已前谢其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眜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①,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节)
注:①太牢具:牛羊猪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宰:治理
B.久之,汉王患之患:担忧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
D.恣所为,不问其出入出入:支出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善,陈孺子之为宰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B.请割荥阳以西以和焉用亡郑以陪邻
C.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吾意为亚父使,乃项王使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小题3: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译文: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相互怀疑。
B.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译文:楚使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给项王。
C.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译文:如果不是善用智谋谁能做到这样呢?
D.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译文:至于按照功劳应封给爵位和食邑,项王有偏心,人们因此不归附他。
小题4:下面句子中都能正面直接表现陈平足智多谋的一项是(4分)
①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②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③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④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
⑤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小题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的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增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怀疑,他愤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5:C
本题解析:
小题1:(捐:古代汉语意为“舍弃”,此处语境意为“拿出”。)
小题2:D
(D前句可译为“却”“原来是”,后面可译为“才”;A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连词,“用来”;C副词,“趁机”。)
小题3:(至于:到了……的时候;重:吝啬)
小题4:(②不是正面直接表现陈平足智多谋 ⑤不是陈平所为)
小题5:(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参考译文:
丞相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里贫穷,喜欢读书。乡里举行社祭,陈平主持分祭肉,分得很公平。父老们都说:“陈平这孩子主持分祭肉,分得好!”陈平感慨地说:“要让我主宰天下,也会像分祭肉一样(公平)!”
陈涉起兵在陈县称王以后,派周市攻下魏国之地,立魏咎为魏王,在临济与秦军作战。陈平前去辞别兄长陈伯,带着一些年轻人一道去临济投奔魏王魏咎。魏咎让陈平作太仆。陈平向魏王提出建议,魏王没有采纳,又有人说陈平的坏话,陈平因此逃走了。
陈平于是到修武归降了汉王。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汉军后退的通道,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城里。过了一段时间,汉王为此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方向项王求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就对陈平说:“天下纷争,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羽这个人恭敬爱人,那些讲究廉节礼仪的人大都归附他。但是到了按照功劳应封给爵位和食邑的时候,他却很吝啬,人们因此又离开。现在看来楚军中存在着可以导致分裂混乱的因素。项王身边刚直而又忠实的臣子。只有亚父范增、钟离眛、龙且、周殷这么几个。如果大王能够拿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去离间项王君臣,使他们互相怀疑,项王这个人又爱听谗言,容易猜忌别人,这样他们内部会互相残杀。然后汉军趁势发兵攻打,必定能打败楚军。”汉王赞成他的意见,就拿出四万斤黄金,交给陈平,让陈平随意使用,不加过问。
陈平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活动,让人在楚军将领^91考试网开散布,说钟离眛等人为项王领兵打仗,功劳很多,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裂土为王的封赏,他们都想与汉王联合起来,灭掉项氏,瓜分楚国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果然不再相信钟离眛等人。项王既然对这些人产生了怀疑,就派使者到汉王那里去。汉王特地让人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端了进去。一见使者,就假装惊讶地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端了回来,换了粗劣的饭菜给楚军使者吃。使者回去后,把情况如实报告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打算加紧进攻,很快攻克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按他的意见做。亚父知道了项王怀疑自己,就生气地说:“天下大事基本上定局了,君王自己干吧!请把这老骨头赏给我,让我回家去吧!”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还没有走到彭城,因背上生了毒疮而死去了。
太史公说:“陈丞相年轻时,原来喜好黄老道家的学说。当他在砧板上分祭肉的时候,他的志向就已经很远大了。后来在楚魏之间徘徊奔走,但终于归服于汉高帝,并提出奇特的计谋,解救纷乱的难题,消除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太后时,国事多故,然而陈平竟能够使自己免于祸,并能安定宗庙,保持荣耀终身,被称为贤相,难道不算善终吗?如果不是善用智谋谁能做到这样呢?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