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1:45: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采桑女
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②,官家二月收蚕丝。
【注】①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②里胥:里中小官吏。
小题1:“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两句描摹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采桑女为何“手挽长条泪如雨”?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春风吹拂,幼蚕初生,细小如蚁;桑芽萌生,嫩绿可爱,状如青鸦嘴。
小题2:
天气寒冷,采桑女虽然辛苦劳作,但无法让嫩芽变成桑叶,也无法让幼蚕吐丝结茧,而官府却催她二月交新丝。所以她愁绪满怀,泪如雨下。(2分)诗人借采桑女的形象,一方面控诉了官府残酷盘剥百姓的罪恶,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勤劳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桑芽才努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写出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形状,酷肖而生动 。“青鸦嘴”比喻“桑芽”。“努”,用力冒出的意思。用“才努”把“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点明二者之间的比喻关系,又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努”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小题2:
诗的另一特点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相结合。“手挽长条泪如雨”,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点出采桑女心中的忧虑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一开篇诗人就写“花”,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这首诗的精华在哪一联?精华所在处充分体现出诗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和情操?


参考答案:
(1)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之所在。体现出诗人有志而无奈的极度矛盾的心情。充分地体现出清廉正直、有责任感的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操。
(2)诗人用的是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把自己不能与友人相聚的充满惆怅的烦恼之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本题解析:
(1)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所用的手法与之十分相似,以名诗为范解答之可也。
(2)精华多出自立意,诗人可贵之处在于“思田里”,“愧俸钱”,范仲淹曾感叹道:斯为“仁人之言”也!朱熹则盛赞其“贤矣”,而沈德潜则称之为“不负心语”。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渡江
[明]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小题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
小题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小题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有关的关键词,进行概括整理即可。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点评:诗歌是通过诗歌形象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读诗歌,就须了解诗歌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的。须了解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现哪些特征。诗歌翻译:在这扬子江头我已经是几度经过渡口了,江中的风波还像以前一样作为客人的我却又添了新愁。在船上,看到向西飞去的白日比我还要忙碌,向南走去的青山冷冷得讥笑我这个失意的人。独自睡去,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惊醒,破旧的衣服上还沾有京师的尘土。朋友都像星星一样零星的散落在各地,面对着江上飞来飞去的沙鸥吟诗,联想到自己孤单漂泊的情形,心中立刻产生了怆然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习题。(11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小题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小题2】)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这一联时要注意它的写作手法。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切都在为抒情作准备,所以答作用时要注意关键词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答此题要全面解读此诗,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写到炊烟,则感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而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 之声。一个“似”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寥寥三个字却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急于想知道答案。结果每个人都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以百革度衬决明)。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②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
(2)①前四句表现了作者对如决明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
   ②“凉风萧萧然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元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衽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