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意对即可)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
湖上梅花歌(第二首)
王稚登
山烟山雨白氤氲,梅蕊梅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意对即可)
(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请补写出《归园田居》(其一)空缺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墟:废墟
3、“尘网、樊笼”?和“羁鸟、池鱼”、这两组词语各比喻什么?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试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A
3、“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4、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 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 尽日无人属阿谁?
勤政楼西老柳
白居易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②二年春。
①白居易于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后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②长庆:唐穆宗年号,公元822年,距开元时期已近百年。
小题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前者表现对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1分)通过描写柳的丰姿可爱和无人可属(无人赏识)尽显凄凉之情。(1分)?后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1分)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现了这一情感。(1分)
小题1:、前者主要是咏物抒怀,通过写柳的繁茂、生机横溢、轻盈袅娜等特点,以物喻人,表达了无人赏识、对人才不重视的感伤之情。(2分)后者主要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半朽老柳历经沧桑之态表现感伤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一首“嫩于金色软于丝”写出了柳的可爱,但尽日无人的悲哀是无人可体会的。西角荒园显得有些凄凉。后一首根据注释可知开元与长庆是不同的年代,事事变迁,人世沧桑。情感方面虽也是凄凉,但关键是对历史的概括。
小题1:前一首用柳的遭遇表现人的怀才不遇,应为托物言志,后一首用柳的眼睛来表现事事沧桑。答题时要先点出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及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小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在本诗中的表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反衬/衬托(术语1分)
“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1分),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2分)(仅答对偶的给1分)
小题1:参考示例:描绘了一幅柳暗花明春色宜人的图画。深红浅红的桃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雨后空气澄鲜,弥散着缕缕花香,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袅娜迷人,莺儿轻啼,落花满地,山客酣眠,别有一终清幽的意趣,使人心醉。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