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2:05: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眇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①,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②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①“颙望”即仰望。②“争”同“怎”。
1.对该词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暮雨”指傍晚的雨势急骤。
B.“苒苒物华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渐凋残。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么原因流连于此,不忍离去。
D.“正恁凝愁”正有许多愁绪凝结,如此难以排解。
2.对该词词句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与《雨霖铃》中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两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红衰翠减”一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绿肥红瘦”一句从炼字、修辞的角度来看,有相同的妙处。
C.“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与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同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与辛弃疾《永遇乐》中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描写的都是山河破败之景。
3.对该词有关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词上片写景,特别是“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衰荣相对,又蕴含作者的忧愁。
B.下片抒情。“想佳人”与“争知我”两句对照呼应,刻画出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的相思之苦。
C.本词情景交融。景是萧条破败之景,与姜夔《扬州慢》中所写之景几近相同;情是离别相思之情,与《雨霖铃》中所抒之情别无二致。
D.本词中“对”“渐”“望”“叹”“争”等字都一字领起,然后下接几个字或一句。


参考答案:1.C
2.D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1)提示: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提示:托物言志、象征。怀才不遇的悲伤。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仰观宇宙之大,?,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柳永《望海潮》)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轼《定风波》)
(6)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园田居》)


参考答案:
(1)昆山玉碎凤凰叫
(2)失其所与 
(3)俯察品类之盛
(4)竞豪奢?
(5)一蓑烟雨任平生?
(6)鸡鸣桑树颠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 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小题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4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事哲理,请简述。? (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小题1:① 借景抒情,由景及理;借助自然界景观的描述,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对比,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
②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本题解析:
小题1:题干中明确了“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结合具体词语简析”即可。由“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一点1分,三点4分
小题1:此题分为两问,首先答出手法——借景抒情、对比,再由“依旧青山绿树多”得出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手法4分哲理2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