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0 22:08: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吕嘉传
太子兴伐立,其母为太后。元鼎四年,汉使安国少季往谕王、王太后以入朝,比内诸侯;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其辞,勇士魏臣等辅其缺,卫尉路博德将兵屯桂阳,待使者。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国人多不附太后。太后恐乱起,亦欲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於是天子许之。
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使者皆注意嘉,势未能诛。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汉使者权,谋诛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乡,侍坐饮。嘉弟为将,将卒居宫外。酒行,太后谓嘉曰:“南越内属,国之利也,而相君苦不便者,何也?”以激怒使者。使者狐疑相杖,遂莫敢发。嘉见耳目非是,即起而出。太后怒,欲鏦嘉以矛,王止太后。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乃阴与大臣作乱。
天子闻嘉不听王,王、王太后弱孤不能制,使者怯无决。又以为王、王太后已附汉,独吕嘉为乱,不足以兴兵,欲使庄参以二千人往使。参曰:“以好往,数人足矣;以武往,二千人无足以为也。”辞不可,天子罢参也。郏壮士故济北相韩千秋奋曰:“以区区之越,又有王、太后应,独相吕嘉为害,原得勇士二百人,必斩嘉以报。”於是天子遣千秋与王太后弟樛乐将二千人往,入越境。吕嘉等乃遂反,下令国中曰:“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专欲内属,尽持先王宝器入献天子以自媚,多从人,行至长安,虏卖以为僮仆。取自脱一时之利,无顾赵氏社稷,为万世虑计之意。”乃与其弟将卒攻杀王、太后及汉使者。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选自《史记》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多为耳目者 耳目:亲信
B.男尽尚王女 尚:崇尚
C.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畔:叛乱
D.分其弟兵就舍 就:靠近

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表现吕嘉“老谋深算”的一项是: ( ) (3分)
①其相吕嘉年长矣,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馀人
②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及苍梧秦王有连
③其居国中甚重,越人信之,多为耳目者,得众心愈於王
④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
⑤嘉遂出,分其弟兵就舍,称病,不肯见王及使者
⑥遣人告苍梧秦王及其诸郡县,立明王长男越妻子术阳侯建德为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由于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大多不依附王太后,因而王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的做法没有成功。
B.南越国内君臣不和,特别是南越王、王太后两人与丞相吕嘉之间的政见不同,这是引起南越国内乱的重要原因。
C.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但由于汉朝使者犹豫不决而 没有成功。吕嘉觉察后产生了背叛之心。
D.汉朝的介入加速了吕嘉叛乱的步伐。就在汉朝天子派遣军队进入南越国之时,吕嘉等人^造**,并杀死了南越王及王太后。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4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1)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因、比、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而” 1分“孰”1分,句意1分)
(3)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景致),都被我所拥有、欣赏了,但不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凡是”古今异义词1分,定语后置句1分“皆我有也”被动句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联系上下文,可推知这里“尚”应为“娶”。
点评:本题不难,文言理解比较简单,所以只要把句子放回原文即可推知词义。
小题2:①句交代的是吕嘉所任的官职及其家族势力。②句交代的是吕嘉家族势力及地位。③句交代吕嘉颇得民心的情况。
点评:本题不难,一般采用排除法,除项排除。注意题干要求。
小题3:原文为王之上书,数谏止王,王弗听。有畔心,数称病不见汉使者。这之后南越王和王太后设下了一个鸿门宴想杀掉吕嘉。所以嘉产生背叛之心并不是在宴会之后,而是在屡次劝谏南越王无果后。
点评:本题不难。此类题首先要明确设题方式,如张冠李戴,混淆时间,混淆事件,无中生有等,然后参照原文一一比照即可。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因译为于是,比译为比照,除译为撤除。(2)而译为连词就。孰译为谁。(3)凡是与现代同,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应为有异态的州之山水。皆我有也译为皆被我拥有了。
点评:本题不难。第一句为文中划线句,而第二和第三句为教材中的句子,与本题要求不符。
【参考译文】
太子赵兴代立为南越王,他母亲当了太后。元鼎四年,汉朝派安国少季前去规劝南越王和王太后,让他们比照内地的诸侯,进京朝拜天子;命令辩士谏大夫终军等宣传这个意思,让勇士魏臣等辅助不足之处,卫尉路博德率兵驻守在桂阳,等待使者。南越王年轻,王太后是中原人,南越国的人们不依附王太后。太后害怕发生动乱,也想依靠汉朝的威势,屡次劝说南越王和群臣请求归属汉朝。于是就通过使者上书天子,?请求比照内地诸侯,三年朝见天子一次,撤除边境的关塞。于是天子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南越丞相吕嘉年龄很大,辅佐过三位国王,他的宗族内当官做长吏的就有七十多人,男的都娶王女做妻子,女的都嫁给王子及其兄弟宗室之人,同苍梧郡的秦王有联姻关系。他在南越国内的地位非常显要,南越人都信任他,很多人都成了他的亲信,在得民心方面超过了南越王。南越王要上书汉天子,他屡次建议王放弃这个举动,王没听。他产生了背叛王的念头,屡次托病不去会见汉朝使者。使者都留意吕嘉的言行,因为形势的关系,没有诛杀吕嘉。南越王和王太后也怕吕嘉首先发难,就安排酒宴,想借助汉朝使者的权势,计划杀死吕嘉等人。宴席上,使者都面朝东,太后面朝南,王面朝北,丞相吕嘉和大臣都面朝西,陪坐饮酒。吕嘉的弟弟当将军,率兵守候在宫外。饮酒当中,太后对吕嘉说:“南越归属汉朝,是国家的利益,而丞相嫌这样做不利,是什么原因?”王太后想以此激怒汉朝使者。使者犹豫不决,终究没敢动手杀吕嘉。吕嘉看到周围人不是自己的亲信,随即站起身走了出去。王太后发怒了,想用矛撞击吕嘉,王,阻止了太后的行为。吕嘉就出去了,并把弟弟的兵士分来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处周围,托病不肯去会见王和使者。吕嘉就暗中同大臣们准备发动叛乱。
汉天子听说吕嘉不服从南越王,王和太后力弱势孤,不能控制吕嘉,使者又胆怯而无决断的能力。又认为王和太后已经归附汉朝,独有吕嘉作乱,不值得发兵,想派庄参率两千人出使南越。庄参说:“若是为友好谈判而去,几个人就足够了;若是为动武而去,两千人不足以干出大事来。”庄参推辞不肯去,天子罢免了庄参的官。郏地壮士、原济北王的相韩千秋奋然说道:“这么一个小小的南越,又有王和太后做内应,独有丞相吕嘉从中破坏,我愿意得到二百个勇士前往南越,一定杀死吕嘉,回来向天子报告。”于是天子派遣韩千秋和王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二千人前往南越。他们进人南越境内,吕嘉等终于^造**了,并向南越国的人下令说:“国王年轻,,太后是中国人,一心想归属汉朝,把先王的珍宝重器全部拿去献给汉天子,谄媚汉天子;带走很多随从的人,走到长安,便把他们卖给汉人作僮仆。她只想得到自己逃脱一时的好处,没有顾及到赵氏的国家政权,没有为后世永久之计而谋划的意思。”于是吕嘉就同他弟弟率兵攻击并杀害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汉朝的使者。他又派人告知苍梧秦王和各郡县官员,立明王的长子与南越籍的妻子所生的儿子术阳侯赵建德当南越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卢钧,字子和,范阳人。元和四年进士擢第。又书判拨萃,调补校书郎,累佐诸侯府。大和五年,迁左补阙。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由是知名。
开成元年冬,代李从易为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蛮舶之利,珍货辐凑。旧帅作法兴利以致富,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钧性仁恕,为政廉洁,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因而物故,子孙贫悴,虽遇赦不能自还。凡在封境者,钧减俸钱为营槥椟①,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孤儿稚女,为之婚嫁,凡数百家。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三年将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铭功颂德。先是,土人与蛮獠杂居,婚娶相通。吏或挠之,相诱为乱。钧至立法,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蛮人不得立田宅,由是徼外肃清,而不相犯。
会昌初,迁襄州刺史。四年,诛刘稹,以钧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是冬,诏钧出潞军五千戍代北。钧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潞卒素骄,因与家人诀别,乘醉倒戈攻城门。监军以州兵拒之,至晚抚劳方定。
诏钧入朝拜户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大中初,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就加检校司空。六年,复检校司空、河东节度使。九年,诏曰:“河东军节度使卢钧,长才博达,敏识宏深。由岭表而至太原,五换节钺。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②,以表群僚。可尚书左仆射。”钧践历中外,事功益茂。后辈子弟,多至台司。至是急征,谓当辅弼,虽居端揆③,心殊失望,常移病不视事,与亲旧游城南别墅,或累日一归。宰臣令狐山曾恶之,乃罢仆射,仍加检校司空。物议以钧长者,罪山曾弄权。山曾惧,十一年九月,以钧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山南西道节度使。入为太子太师,卒。
(选自《旧唐书·卢钧传》,有删节)
注:①槥椟:小棺材。?②揆路:宰相之位。③端揆:指尚书左仆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为南海者,靡不捆载而还靡:没有
B.自贞元已来,衣冠得罪流放岭表者表:南面
C.俾华蛮异处、婚娶不通俾:佣人
D.物议以钧长者,罪山曾弄权罪:谴责
小题2:以下句子中,直接表明卢钧“性仁恕”或“为政廉洁”的一组是(3分)
①与同职理宋申锡之枉?②作法兴利以致富
③其家疾病死丧,则为之医药殡殓 ?④华蛮数千人诣阙请立生祠?
⑤请监军领市舶使,己一不干预?⑥升城门饯送,其家设幄观之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钧进士及第后又应试“书判拨萃”科,先历任补校书郎、诸侯幕府僚佐、左补阙等,后因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而出名。
B.卢钧担任过几个道的节度使,在任岭南节度使期间政绩尤为突出,他为政廉洁,关心民众,受到了当地汉人和蛮族的拥戴。
C.卢钧满怀希望应诏入朝,结果被授为尚书左仆射,很是灰心,后受宰相令狐山曾排挤,又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D.卢钧年长才高、博闻练达,见识聪敏,深得皇帝的赏识并重用为宰相,加之他为人仁慈,为政廉洁,当时被视为长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是山越之俗,服其德义,令不严而人化。
(2)仁声载路,公论弥高。宜升揆路,以表群僚。


参考答案:
小题1:C (俾:动词,“使”)
小题2:C(①是说他与同事一起审理宋申锡的冤案,②是说他的前任不清廉,④是说百姓为卢钧立生祠,是侧面描写。)
小题3:D(说卢钧“深得皇帝的赏识”可以,说“深得重用”不合文意,因本应为宰相,而只做了尚书左仆射。)
小题4:(1)因此山越的当地的百姓,叹服他的道德仁义,法令虽不严苛而众人都受到教化。(“由是”“俗”“德义”“人化”各1分,句意1分)
(2)仁爱之声满路,公众赞颂之声更高。应该升任揆路(宰相),作众多官员的表率(“载”“论”“弥”“表”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卢钧,字子和,是范阳人。卢钧在元和四年进士及第,又应试“书判拨萃”科,调授校书郎,历任诸侯幕府僚佐。文宗大和五年,升任左补阙。与同事申诉宋申锡的冤枉,因此出名。
开成元年冬天,代替李从易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南海有外国船只贩运之利,珍奇货物云集。旧节度使设法兴利来致富,凡镇守南海的,无不捆装船载财物还京。卢钧性情仁慈宽恕,为政廉洁,请监军使担任市舶使,自己一点也不干预。自从贞元年间以来,有罪流放到岭南的大臣,因其去世、子孙贫困憔悴,虽然遇到大赦也不能自己还京。凡是在岭南境内的,卢钧减省俸钱为他们营办小棺材;家中有疾病死丧,则为他们出钱替他们买药治病或办丧事;有孤儿幼女,为他们办婚嫁,共数百家。因此山越的当地的百姓,叹服他的道德仁义,法令虽不严苛而众人都受到教化。三年任满将替换,华人蛮族数千人赴衙门请为卢钧立生祠,刻功颂德。先前土人与蛮人、僚人杂居,互通婚姻,官吏有时阻挠,就互相煽诱反乱。卢钧到任后立法度,使华人与蛮人分开居住、不互通婚姻,蛮人不许拥有田地宅院,于是境外清肃,而互不相犯。
会昌初年,迁任襄州刺史。四年诛杀刘稹,命卢钧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潞州大都督府长史。这年冬天,诏书命卢钧派五千泽潞镇军去代北防戍。卢钧登上城门饯送戍卒,他们的家属搭帏幄旁观。泽潞军一向骄横,因为与家人告别趁着酒醉倒戈返攻城门,监军让州兵抵抗,直到晚上,经安抚慰劳才将乱卒平定。
诏书命卢钧入朝,官拜户部侍郎,升任户部尚书。大中初年,卢钧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御史大夫,又加官检校司空。六年,再任检校司空、河东节度使。九年,颁下诏书说:“河东军节度使卢钧,年长才高、博闻练达,见识聪敏、胸襟宏大。从岭南直到太原,五次更换节钺,仁爱之声满路,公众赞颂有加。应该升任揆路(宰职),用作众多官员的表率。可是只授官尚书左仆射。”卢钧历任中央、地方,功绩众多。后辈子弟,多官至高位。到这次紧急征他入朝,以为应作宰相,虽任尚书仆射,心中特别失望,于是常常称病不办公,与亲戚旧友在城南别墅游玩,有时几天才回来一趟。宰相令狐厌恶他,于是他被罢免了左仆射官,仍然加授检校司空。舆论认为卢钧是长者,都谴责令狐滥弄权力。令狐惧怕,十一年九月,任卢钧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后入朝任太子太师时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选篇一】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选篇二】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
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第二十一列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且相如贱人  (一向)
B.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公开扬言 )
C.纵奇兵,败走(假装 )
D.为相国( 与“真”相对)
小题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徒吾两人在也②赵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
B.①而蔺相如以口舌为劳②括能读其父书传
C.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②赵王以括为将
D.①不知将军宽至此也②赵王信秦
小题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思想。在“廉蔺交欢”情节中,刻画人物时,蔺相如廉颇并重。
B.“廉蔺交欢”既表现了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的精神,也写出了廉颇勇于改过的优点。
C.在长平之战中,因臣子的推荐,赵王以赵括为将军取代廉颇。
D.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发兵攻赵,廉颇领兵反击,大败燕军。
小题4:把下列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
(2)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


本题解析:
小题1:假:代理
小题1:B仅、只A、因为;把? C、通过?;因此? D、人称代词,相当于第一人称“我” ;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 ”
小题1:不是因为臣子推荐而是赵王听信秦军的间谍。
小题1:(1)赋分点:“相与”、“所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2)赋分点: “几” 、省略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一)参考译文】廉颇说:“我身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仅凭着口舌立了点功,位次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微贱之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并公开扬言说:“我见了蔺相如,定要羞辱他。”相如听说了这话,不肯和他见面。相如每逢上朝时,常常推托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先后,后来相如出门,望见廉颇,他就调转车绕道回避。
  于是,相如的门客们都劝相如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眷家人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现在您和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公然说一些无礼的话,您却害怕而躲避他,恐惧得太过分了。平常的人对此尚且会感到羞耻,何况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用,请让我们走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诸位看廉将军的威风比秦王怎么样?”门客们回答说:“自然不如秦王。”相如说:“凭着秦王那样的威风,可是我蔺相如公开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我虽然无能,难道会单怕廉将军吗?但我想到,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假如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我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
  后来廉颇听到这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说:“我这粗野鄙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竟宽容我到了这种地步啊!”
  两人终于彼此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二)参考译文】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保全,全靠楚国、魏国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赵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终于没有株连她。
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遗孤尚未成人",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大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封给廉颇,封号是信平君,让他任代理相国。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中泰和进士,为偃师主簿。改宣德州司侯。州多金国戚,号难治。特立至官,俱往谒之。有五将军率家奴劫民群羊,特立命大索闾里,遂过将军家,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潜使人索其后庭,得羊数十。遂缚其奴系狱,其子匿他舍,捕得之,以近族得减死论。豪贵由是遵法,民赖以全。
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 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既而拜监察御史,首言世宗诸孙不宜幽囚;尚书右丞颜盏石鲁与佃民争田,参知政事徒单兀典谄事近习,皆当罢黜。执政者忌之。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白撒诉于世宗。世宗宥之,遂归田里。
特立通程氏易,晚教授诸生,东平严实每加礼焉。岁丙午,世祖在潜邸受王印,首传旨谕特立曰:“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养素丘园,易代如一,今年几七十,研究圣经,宜锡嘉名,以光潜德,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壬子岁,复降玺书谕特立曰:“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无过不及,学者宗之,昔已锡嘉名,今复谕意。”癸丑,特立卒,年七十五。特立所著书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特立淳古,不礼之礼:礼待
B.既而拜监察御史拜:授予官职
C.易代如一易:改换
D.白首穷经穷:困厄
小题2:下列句子全都表明张特立敢于直言、不畏权贵的一组是(?)
①其子匿他舍,捕得之?②将军宅宁有盗羊这邪
③首言世宗诸孙不宜悠囚?④参知政事徒兀典谄事近习
⑤养素丘园,易代如一?⑥可特赐号曰中庸先生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特立为查盗羊者,先稳住五将军,再命人暗中搜查,抓捕了将军的儿子及家奴,最终一干人等因为是皇帝的近族得以免罪。
B.因为深受百姓爱戴,当平素瞧不起读书人的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刁难张特立时,老百姓争着把军需用品送去,这使得东帅十分惊奇。
C.担任监察御史后,张特立直言敢谏,弹劾不法权贵,受到了当权者的忌恨。
D.张特立晚年教授学生,研究探索古代圣殿,丙午年,被元世祖赐号为“中庸先生”。壬子年,元世再次 下诏书,肯定了张特立的学识和人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温言诱之曰:“将军宅宁有盗羊者邪,聊视之以杜众口。”(5分)
(2)会平章政事白撒犒军陕西,特立又劾其掾不法。(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正确解释:寻根究源,深入研究)
小题2:C (②表明有智谋;⑤在田园修身养性,朝代改换也始终如一,并不是不畏权贵;⑥赞扬张特立能保持中庸之道)
小题3:A (最终是“减死”,而不是免罪。)
小题4:(1)张特立用温和的语言诱哄他说:“将军的家中难道会有偷羊的人吗?姑且查看一下来堵住众人的嘴。(“诱”1分,“宁……耶”句式1分,“聊”1分,“杜”1分,句意1分。)
(2)适逢平章政事白撒到陕西犒劳部队,张特立又弹劾他的部属不守法纪。(会1分;犒军陕西,句式1分;劾1分;法,词类活用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张特立,字文举,东明人。泰和年间考中进士,出任偃师县主簿。后来又改任宣德州司侯。宣德州内金朝皇亲国戚众多,号称难治之州。张特立上任后,都去拜访他们。有一位五将军,带着家奴掠抢了百姓的一群羊,张特立下令在村里进行大规模搜查,于是路过五将军家,张特立用温和的语言诱哄他说:“将军的家中难道会有偷羊的人吗?姑且查看一下来堵住众人的嘴。暗地里派人搜查他家的后院,查获几十只羊。于是,把将军的家奴捆绑起来关进监狱,将军的儿子躲藏到别人家里,(张特立派人)将他抓获,因为是皇帝近族才得以免于死罪。豪贵之家因此变得守法起来,百姓依赖他有了安全感。
正大初年,升任洛阳令。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帅纥石烈牙兀諠又轻慢读书人。适逢这支部队移防镇守陕右地区,途经洛阳,看见张特立淳朴儒雅,不礼待他,立刻责令他准备军粮器械,限令三天之内备足,逾期则按照军法惩处。洛阳百姓一向认为张特立贤明,争相把军粮器械运送到县府,东帅十分惊奇。不久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他第一个提出金世宗的诸孙不应被关押;尚书右丞颜盏石鲁和百姓争夺田产,参知政事徒单兀典阿谀奉承皇帝的亲信,都应当罢免。当权者忌恨他。适逢平章政事白撒到陕西犒劳部队,张特立又弹劾他的部 属不守法纪。白撒向金世宗告状,说张特立所说的事情和事实不符。金世宗(实为金哀宗)饶恕了他,(张特立)于是解官回到了家乡。
张特立精通程氏易学,晚年教授学生,东平的严实常常对他以礼相敬。丙午年间,元世祖在王府接受王印,首先传旨告诉张特立说:“前朝监察御史张特立.在田园修身养性,朝代改换也始终如一,现在已年近七十,认真探究古代圣贤经典,应当赐给美名来光大内在品德,可以特别赐号为‘中庸先生’。”壬子年间,再次向张特立下诏书说:“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教导别人不厌倦,保持中庸之道,学者都景仰他,以前已赏赐了美名,今日再表达这个意思。”癸丑年间,张特立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张特立所著的书籍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本题难度:简单



5、语言运用题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郎中执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愿大王少假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左右既前,斩荆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袒露一只臂膀
(2)宫廷的侍卫
(3)不得志,走投无路
(4)宽容,原谅
(5)近随,近侍人员
(6)殿前的台阶下
(7)有德行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