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0 22:08:5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中划线处断句(限6处)。(6分)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
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22.简要说明《大雅》《小雅》《诗》这三者的关系(2分)
?▲?▲?
23.写出这段文字中“相如”的全名和朝代。 (2分)
?▲?▲?


参考答案:
21.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22.《诗》中包括《大雅》、《小雅》(或《大雅》和《小雅》是《诗》的一部分)
23.司马相如?汉代


本题解析:译文:
太史公曰:《春秋》推见至隐,《易》本隐之以显...《大雅》言王公大人而德逮黎庶...《小雅》讥小己得失,其流及上。所以言虽外殊,其合德一也。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①,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粱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诏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①鞅掌:事务繁杂。
对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身学,自汝得之——笃:重视,专心
B.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
C.耽玩典籍,忘寝与食——耽玩:潜心玩味
D.自求帝借书——表:表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 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趣京师者护以出。趣:通“趋”,趋向、奔向
B.甫至,擢左正言擢:提拔,提升
C.若贷而不诛贷:宽恕,宽容
D.崇宁间,坐党事坐:掌管,主持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蔡卞所陷所上一百八疏
B.使其计得行 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何为只若是行遣
D.以此观之,密谕以默为要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有相同省略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削籍编管通州
B.召为大宗正丞
C.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
D.处之如平常
小题4: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任伯雨在主政雍丘县期间,境内不准过往的运送货物的船队过夜,县内得以太平,百姓家不用关闭门也很安全。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就敢于大胆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做谏官才半年时间,就上疏一百多份,这些都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担忧,暗中告诫他保持沉默,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被革除官职。
D.任伯雨遭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儿子被捕,妻子又死了,他仍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重新起用了他,死后他被赐予“忠敏”的谥号。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3分)
?
②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共4分,每错划、漏划1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 从前雍丘县以盗贼多为苦,但是不曾抓到过盗贼,当时的人没有谁明白其中的缘故。
【苦:苦于、以……为苦,为……苦恼,1分;莫:没有谁,1分,故:缘故,1分。】
②去年辽主正在吃饭,听说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两次称好。
【方:正,1分;中国:中原,1分;再:两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座:因…犯罪】
小题1:【C项都是代词,什么; A项,与“为”呼应表被动/“所”+动词构成名词结构; B项,代词,他的/副词,难道;D项,介词,从/介词,把】
小题1:【题干句省介词“于”,A项省介词“于”,省主语; B.省主语和宾语 C.省主语和宾语? D.省主语】
小题1:【“徽宗”应为“高宗”。】
小题1:略
【文言文翻译】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从小已经很强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深入钻研古代经典,文章雄健有力。考中进士等级。做雍丘县县令时,管理下级如同使科学家们对相关问题进行另辟蹊径的研究。(2分)
捆扎湿物(那样急切严厉),安抚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伤口(那样轻柔细心)。雍丘县靠着汴河,水道运货的船只络绎不绝。从前雍丘县苦于盗贼多,然而不曾抓到过盗贼,当时的人没有谁明白其中的缘故。伯雨下令成批运送货物的船只不能在雍丘境内过夜,开始(船家货主)还不听从,伯雨就下令,东下的船只(靠岸过夜的),就用斧头砍断它的缆绳;(如果是)奔赴京城的船只,就护送着出境,从此雍丘百姓家的门可以不关闭(也没有偷盗现象)。
朝廷使者上奏了他的事迹,伯雨被召见,做了大宗正丞。刚到任,又提拔为左正言。当时徽宗刚开始执政,听用正直的言论,伯雨首先揭发章惇,说道:“章惇长期窃取朝廷大权,欺骗国君,流毒百官,趁先帝突然去世,就表现出篡权之意,看不起陛下,不再有做臣子的恭敬。假使他的计谋得以实行,将在什么地方安置陛下与皇太后呢?如果宽恕而不杀他,那么天下的大义就无法阐明,大法就无法确立了。我听北方(指辽国)的使者说,去年辽主正进食,听说中原罢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两次称好,说宋朝错用了这个人。北方的使者又问,为什么只像这样放逐贬谪呢?从这件事看来,(对章惇)不只是如孟子所说‘国人都说该杀’,虽然是蛮貊之邦的辽国,也没有人不认为该杀的。”奏章上了八次,皇上贬章惇到雷州。
伯雨处在谏官的位置半年,上的疏有一百零八份。大臣们惧怕他的多言,皇上让伯雨做给事中,私下里告诫他把沉默作为原则。伯雨不听,批评朝政的言论更加强力,而且将上章弹劾曾布。曾布察觉了这件事,调他任度支员外郎,不久到虢州主持工作。(后来)崇宁年间,因犯结党的罪,伯雨被削掉官职发配到通州。他又被蔡卞陷害,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都南迁,(可)去昌化的只有伯雨。奸人还不甘心,又抓了伯雨的第二个儿子申先,将他下狱,妻子在江淮家中又刚去世。子捕妻逝的消息一齐送到。伯雨对这两件事跟平常一样,他说:“死的人已经死了,活着的人辜负朝廷,也应当从此诀别。如果不这样,上天难道会枉杀无罪之人吗?”
绍兴初年,高宗颁诏追赠(已故的)伯雨为直龙图阁,又加赠谏议大夫。朝廷采纳他的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确了被诬陷的宣仁事件来告知天下。淳熙年中,朝廷赐予他“忠敏”的谥号。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余与四人拥火入/今陛下盛德攻匈奴 ?
B.是岂人众不足/顷,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C.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边/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
D.遂使蒙恬将兵攻胡/谁得族灭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晋 ②佚之狐言郑伯日
B.①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①越国鄙远,君知其难也    ②若舍郑为东道主
D.①以乱易整,不武。吾还也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西封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