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六)
![]()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时州客会镜湖 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和李谟聚会 B.李生为轻己,意甚忿之 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里非常怨恨他 C.丈人神绝,某亦不自知 老先生:是神奇少有的人,我自己都没有察觉 D.此都不堪取,执者粗通耳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D
小题5:坚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仍复量鉴之小大/增损高下/常令人面与鉴大小相若/此工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本题解析:
小题1:候:拜访
小题2:副词,于是,就。A介词,到;介词,给。B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D连词,却;副词,就。
小题3: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聚会。
小题4:独孤生对李漠还有指点、点拨。
小题5:略
译文:
李谟,在开元年间(以)吹笛(技艺)(名列教坊)第一部,同时代的人(没有能与他)相比的。(他)从教坊请假到越州,(当地)官府、私人轮流设宴,来欣赏他演奏的妙处。当时越州的宾客(在)镜湖聚会,想邀请李谟(在)湖上吹笛。(大家)相互约定各自(再)请一个客人 。聚会中有一个人,因为天晚才想起,来不及请别人。他有一个姓独孤的邻居,年纪很大,长久地居住(在)乡间,到这个时候就用(他)来应付。
到了聚会的地点,(湖面)清澈,波涛万顷,景物都(十分)奇特。李谟擦拭笛子,渐渐地船划到了湖面中央。他的笛声刚发出之后,满座宾客都交口赞叹夸奖,认为天上的仙乐都不如(他的笛声)。独孤生竟然没有一句话 ,聚会的人都(很)生气。李谟认为(他)轻视自己,心中非常生气。过了很久,(李谟)叉静静思索演奏了一支曲子,更加美妙绝伦,(在座的人)没有不欣赏惊叹的。独孤生又没有说话。请他来的那个邻居非常惭愧后悔,告诉大家说:“独孤先生在村落中幽居,很少到城里。音乐这类(东西)是他所一概不懂的。”聚会的宾客共同指责独孤生.独孤生不回话,只是微笑罢了。
李谟说:“您像这样,是看不起我呢,还是(您是演奏的)高手?”独孤生于是慢悠悠地说:“您怎么:知道我不会(是高手)呢?”李谟变了脸色,在座的宾客都(向他)道歉。独孤说:“您试着演奏《凉州》。”到乐曲结束,独孤生说:“您也能演奏得很不错,但是声调中掺杂着少数民族音乐.该不会有龟兹的朋友吧?”李谟非常吃惊,起身行礼说:“您真是太神了,我自己都没有察觉,传授(我)技能的老师确实是龟兹人啊。”(独孤)又说:“第十三叠(你)误奏出水调,您知道吗?”李谟说:“我顽劣愚昧,没有察觉。”独孤生于是拿过(笛子)吹奏。李谟还有一支笛子,擦拭(干净)进献(给独孤)。独孤看着他说:“这些都不值得使用,拿着的人(只是)粗通音乐罢了。”于是换了笛子,说:“这支笛子(演奏)到‘入破’时一定会裂开,(你)该不会 舍不得吧?”李谟说:“不敢。”(独孤)于是(开始)吹奏。声音直冲云霄,在座的人都惊呆了,李谟恭敬地一动不敢动。到了第十三叠,(独孤)指出(他)错误的地方,(李谟)低下头想要行礼。等到入破,笛子于是被吹裂了,没有演奏完乐曲。李谟又 一次行礼。大家都非常佩服,才散去。
第二天天亮,李谟和参加聚会的宾客都去拜访独孤生,到了却(看到)只有茅屋还在,(而)独孤生(已经)不见了。知道这件事的越州人都去拜访他,最终(也)不知道独孤生去的地方。
断句参考译文:
古人铸造镜子,镜子大就铸成平的,镜子小就铸成凸的。凡是镜面凹的照出人脸就大,镜面凸的照出人脸就小。小镜子不能完全看到人脸,所以让它稍微凸些,照人脸让脸变小.那么镜子虽小却能够完全容下人脸。(造镜时)反复测量镜子的大小,(以决定)增减镜子凸凹的程 度,总是使人脸和镜子大小互相符合。这就是铸镜工人的机巧与智慧,后人不能铸造出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顺治十六年进士,授河南确山知县。县遭明季流寇残破,琠拊流亡,辟芜废,垦田岁增,捕获盗魁诛之。师下云南,县当孔道,舆马粮饷,先事筹办而民不扰。康熙十三年,以卓异入为吏部主事,历郎中。累迁通政司右参议。刑部尚书魏象枢亟称其贤。二十年,特擢右通政,累迁左副都御史。
二十八年,迁兵部侍郎,寻授湖广巡抚。湖北自裁兵乱后,奸猾率指仇人为乱党,株连不已,琠悉置不问,而惩其妄讦者,人心大定。陕西饥,流民入湖广就食,令有司分赈,全活甚众。三十一年,诏以荆州兵船运漕米十万石至襄阳备赈,琠议:“兵船泊大江下至汉口受米,复西上抵襄阳,计程二千馀里。令原运漕船若乘夏水顺道赴襄阳,仅七百馀里,即以便宜行事。”疏入,上嘉之。未几,丁母忧,服未阕,即授湖广总督,仍听终制乃赴任。故事,土司见州县吏不敢抗礼,其后大吏稍稍假借之。琠至,绝餽遗,饬谒见长吏悉循旧制,或犯约束,檄谕之,无敢
肆者。
三十五年,召为左都御史。三十六年,典会试。上北征回銮,顾迎驾诸臣,褒琠及河
道总督张鹏翮居官之廉,即擢琠为刑部尚书,而以鹏翮为左都御史。三十七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琠熟谙旧章,参决庶务,靡不允当。奏对皆竭忱悃,上每称善。所荐引多贤能吏。
三十九年,复典会试,上手书“风度端凝”榜赐之。寻具疏乞休,不允。上尝临米芾书以赐琠,书其后曰:“吴琠宽厚和平,持己清廉。先任封疆,军民受其实惠。朝中之事,面折廷诤,能得其正。朕甚重其能得大臣之体。”四十四年,卒,谥文端。翰林院撰祭文,上以为未能尽琠,敕改撰。吏部奏大学士缺员,上以琠丧未归,悬缺未即别除,曰:“朕心不忍也。”
琠所至多惠政,两湖及确山皆祠祀。初,沁州荐饥,琠籴米赈之,全活无算。有司议增沁粮一千三百石,琠力争乃已。乡人德之,立祠以祀。雍正中,祀贤良祠。
(节选自《清史稿·吴琠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下云南,县当孔道 孔:通。
B.三十六年,典会试 典:主管。
C.故事,土司见州县吏不敢抗礼 故事:先例,旧事。
D.乡人德之,立祠以祀 德:品德。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吴琠才能卓异的一组是?( )(3分)
①捕获盗魁诛之 ②舆马粮饷,先事筹办而民不扰
③琠悉置不问,而惩其妄讦者,人心大定 ④即擢琠为刑部尚书
⑤琠熟谙旧章,参决庶务,靡不允当 ⑥上手书“风度端凝”榜赐之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康熙十三年,吴琠因为政绩优异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又因刑部尚书魏象枢多次称赞他贤能在康熙二十年被破格提拔为右通政。
B.陕西发生饥荒,流亡的百姓就到湖广地区要饭吃,吴琠下令让有关部门分头救济他们,救活了很多人。
C.没多久,吴琠的母亲去世,他还在丧期,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不等守丧结束他就前去赴任。
D.有关部门讨论让沁州增加上交的粮食一千三百石,吴琠尽力争论以为不可,这事才算结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琠至,绝餽遗,饬谒见长吏悉循旧制,或犯约束,檄谕之,无敢肆者。
⑵初,沁州荐饥,琠籴米赈之,全活无算。
参考答案:
小题1:D 德:感激
小题1:A
小题1:C “听终制乃赴任”意思是:允许他丧期结束后再赴任
小题1: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吴琠,字伯美,山西沁州人。顺治十六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河南确山县的知县。确山县受到明朝末年流寇的严重破坏,吴琠安抚当地流亡的百姓,让他们开垦荒芜废弃的田地,开垦的田地每年都有增加,逮捕了盗匪的头领并诛杀他们。军队南下云南,确山县正在南下军队经过的大道上,负责供应车马粮饷,吴琠都在事前筹办妥当而没有扰乱百姓。康熙十三年,因为政绩优异被任命为吏部主事,历任郎中。
经多次升迁做到通政司右参议。刑部尚书魏象枢多次称赞他贤能。康熙二十年,被破格提拔为右通政,经多次升迁至左副都御史。
康熙二十八年,被任命为兵部侍郎,不久,又被任命为湖广巡抚。湖北自平息兵乱后,奸诈狡猾之人都指认自己的仇人为乱党,株连无数无辜的人,吴琠全都不予追究,而且还要惩处那些胡乱告发别人的人,人心非常安定。陕西发生饥荒,流亡的百姓就到湖广地区要饭吃,吴琠下令让有关部门分头救济他们,救活了很多人。康熙三十一年,朝廷下诏用荆州的兵船运送漕米十万石到襄阳救济灾荒,吴琠上书建议:“兵船沿长江到汉口装上大米,再沿江西进到达襄阳,路程有二千余里。如果让原先运送漕米船乘着夏天的大水顺长江赶赴襄阳,路程才有七百馀里,就应该按方便来办事。”奏章呈给皇上,皇上大加赞赏。没多久,吴琠的母亲去世,他还在丧期,就被任命为湖广总督,但允许他丧期结束再赴任。按照惯例,当地的土司拜见州县的官吏不敢施对等的礼节,后来州县的官吏稍微放宽了要求。吴琠上任以后,不再给他们赏赐礼物,要求拜见长官的礼节一律遵循旧有规定,有违反要求的,通告四方,再没有胆大违犯的。
康熙三十五年,召回朝廷被任命为左都御史。三十六年,主管会试。皇上北征回来,看看迎接皇驾的诸位大臣,赞扬吴琠及河道总督张鹏翮做官廉洁,马上提拔吴琠为刑部尚书,提拔鹏翮为左都御史。三十七年,被任命为保和殿大学士,兼管刑部。吴琠熟悉各种旧有的规章制度,参与决策许多国家事务,没有不恰当的。和皇上奏对竭尽忠诚,皇上常常称赞他。他所推荐的官员多数都成为国家的贤能官吏。
康熙三十九年,又一次主管会试考试,皇上亲自书写了“风度端凝”四字榜文赏赐给他。不久,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休养,朝廷没有同意。皇上曾经临摹米芾的书法作品并把它赐给吴琠,在后面写了:“吴琠性情宽厚平和,严格要求自己,清正廉洁。先任封疆大吏,军民都得到他的恩惠。对于国家大事,能够在朝廷上当面争论,最后总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我非常看重他知道做大臣本分。”康熙四十四年去世,谥号“文端”。翰林院撰写了祭文,皇上认为没有能够写尽吴琠的优点,下令修改重写。吏部上奏大学士缺少人员,皇上因为吴琠的丧期还未结束,就暂时缺员没有任命别人,说:“是我于心不忍啊。”
吴琠任职之处都实行惠政,两湖地区及确山县都建祠堂祭祀他。当初,沁州地区接连发生饥荒,吴琠籴米赈济他们,救活无数百姓。有关部门讨论让沁州增加上交的粮食一千三百石,吴琠尽力争论以为不可,这事才算结束。百姓感激他,立祠来祭祀。雍正年间,把他列入贤良祠祭祀。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阅读[四边静],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霎时间”照应[滚绣球]中的“怨归去得疾”,[满庭芳]中的“顷刻别离”,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的心情。
B.“知他今宵宿在那里?”大有柳永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但“有梦也难寻觅”一句,凄迷苦情则更胜一筹。
C.“知他今宵宿在那里”一句联想到漫漫征程,由此引起后面[五煞]的叮嘱,在结构上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D.这首曲子主要写酒宴结束,人将散,曲将终时女主人公眼睛看见的杯盘狼藉的场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物色:寻找
B. 我竟不能下汝邪?下: 使……屈于之下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除:任命,授职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3分)
①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④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⑥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参考答案:
4.A.物色:形貌特征。
5.C?
6.C
7.(1)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2)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
(3)(3分)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
本题解析:
4.A.物色:形貌特征。
5.注意是直接表示.?
6.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7.无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高频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