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十)
2017-11-10 22:35: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______________,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古诗词,回答后面题目(11分)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小题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试分析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5分)
小题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写了哪些内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表达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客居天涯的感慨;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尾联表达了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3点得满分)
小题2: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和号角声在空中回荡,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2分)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1分)下句写壮丽的三峡夜景,(1分)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情感的总结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诗中的关键词语:“岁暮”“悲壮”“野哭”“音书”。
小题2:这是一道意境高扩的题目,答题时先简要描述意象,然后概括意境,注意杜甫诗歌意境的特征:悲壮雄浑。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注]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写作本词时,作者刚调任密州,时年四十。密州不比杭州,贫穷粗陋,连年蝗灾,民不聊生。
小题1:词的上阕专写钱塘上元,有什么作用?试作分析。(5分)
小题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钱塘上元的繁华与热闹,为下阕写密州上元的寂寞与冷清做铺垫(衬托、对比)。
小题2:密州上元火冷灯稀,天空阴云密布,将要下雪,人们击鼓吹箫,举行社祭,祈求丰年,抒发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忧患、对自身年老的感慨以及当时的寂寞难耐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结合下文和标题,这种写法明显是为了反衬,反衬密州的萧条冷落。
小题2: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王国维描述的三种学术境界最初的一种是( )
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性悴。
B.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段话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注】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有人说本词中“偷”字的运用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的,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运用拟人手法,照应了题目中的“藏”字。(意对即可)
2.喜悦、悠闲。作者冒“春寒”去观赏鹅湖山,但因云遮雾罩暂未见到,作者将此看成有人将高山“偷”去。刚设想是“六丁”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整首词透露出作者悠闲、喜悦的心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