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二)
2017-11-10 22:35: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小题1: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请简要分析该诗中的情景关系。(4分)
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情景交融,(1分)第二句直抒胸臆,一、三、四句融情入景,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表达悲伤之情,三、四句用深秋景色,(具体分析2分)进一步烘托“悲”和“念”的心情。(1分) (4分)
小题2:本诗抒发的是诗人的旅愁归思。(1分)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1分)诗的后半部分,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2分) (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可从诗句中找出景物及描述性的词语,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景与情的关系。“长江悲”为拟人手法,将诗人的“悲”融入到对“长江”的描述中;“高风”“黄叶”为深秋景色,以秋的凄凉意象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而烘托诗人“悲”的心情,故诗人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思念悲凉的心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
小题2:可结合着关键词,运用联想和形象,来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长江悲”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表现出诗人的内心感伤;“万里”道出了路途遥远;“念将归”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高风”“黄叶”以深秋凄凉的景象来烘托诗人内心的凄凉,由此可联想到诗人漂泊天涯、孤寂凄凉的旅愁归思。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最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情感:表现了诗人在历尽旅途劳顿之时,也饱受思乡之苦。诗句写一个人独自睡去后,却又为思念家乡的梦而惊醒,看看经历了一路颠沛而破旧不堪的裘衣,似乎还沾染着京都的风尘。(意思对即可)
(3)修辞:比喻。作用: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情感:表达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抒发离别的感慨和愁绪。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___________。
(2)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除夕(春节或大年夜)
(2)作者通过上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冷落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答:??。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答:?


参考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
(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题1:简析这首词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小题2:简析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写离愁别恨的写作特色。
小题3:结合诗句,联系意象,简析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小题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它们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小题:这首词是抒写离愁别恨的,为了表现离别之苦,作者不仅写出了男女双方的依依不舍的分手场面,而且把这个场面放在“冷落”的“清秋”时节,通过“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的环境气氛加以渲染表现,突出了离别的难以忍受,这是第一层。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想象,设想离别后的情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人感到,离别苦,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更苦,这是第二层。紧接着,作者又写到:“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意思是离别后没有你的日子中,“良辰美景”尤其痛苦。这是第三层。这首词就是这样逐层深入地描写离愁别恨得逞的。
小题:“实”主要表现在上片开头的环境描写和中间的细节描写,词作主要通过这些描写了离别的环境,渲染了气氛,表现男女恋人的依依不舍。“虚”写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前路的空旷迷茫,表现作者的孤独和迷惘;第二个层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因情造景,设想酒醒之后的情景,表现作者离开恋人之后的痛苦;第三层,“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设想在离开恋人后的漫长时间中,碰到“良辰美景”之时的感受,表现作者,又拓展了情感的表现空间,使感情进一步深化,增强了感染力。
小题:为了抒发离别之苦,词人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选取“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烟波”“暮霭”“ 楚天”“ 杨柳”“ 晓风残月”等一系列意象,把离愁别绪的感受,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使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形象和谐统一,意与境会,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它好在:第一,虚景实写,词人设想出次日酒醒时的时间(晓)、地点(杨柳岸)和特定环境氛围(寒风残月),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的古量孤零心境。第二,意象选择,词人选择“杨柳”“ 晓风”“ 残月”这三个意象,在古人心目中,都具有离别或相思的意味 用以描绘凄清孤寂的秋景,景中有情,把词人请了的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耐人寻味。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