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2:46: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禹行,使大章步①东西、竖亥度南北,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数。
禹济江南省水理,黄龙负舟,舟中人怖骇,禹乃哑然而笑曰:“我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尔何为者?”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龙曳尾舍舟而去。
南到计②于苍梧,而见缚人,禹拊其背而哭。益曰:“斯人犯法,自合如此。哭之何也?”禹曰:“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吾闻:‘一男不耕,有受其饥;一女不桑,有受其寒。’吾为帝统治水土,调民安居,使得其所。今乃罹法如斯!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于是,周行寓③内,东造绝迹,西延积石,南逾赤岸,北过寒谷,徊崑崙,察六扈,脉地理,铭金石。泻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涽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平易相土④,观地分州;殊方各进,有所纳贡;民去崎岖,归于中国。
尧曰:“俞⑤!以固冀于此⑥!”乃号禹曰伯禹圆,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选自《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注】①步:测量土地的长度。②计:考核官吏。③寓:通“宇”,四周边境。④相土:考察土质。⑤俞:意思是“行啊”。⑥以固冀于此:以,相当于“乃”;冀,代指中国。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竖亥度南北度:测量长度
B.自合如此合:应该
C.东造绝迹造:到……去
D.殊方各进殊:特殊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的一组是(3分)
①济江南省水理?②拊其背而哭
③脉地理,铭金石?④开五水于东北
⑤平易相土,观地分州?⑥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禹治水注重实地考察、掌握数据,他外出巡视,并派太章和竖亥对土地进行测量,收集各种相关数据。
B.大禹一心一意为尧帝治水,心系天下百姓,他渡江南行考察水质,遇黄龙负舟而处变不惊、笑谈自若。
C.大禹到苍梧,看见有个百姓犯了法被捆绑着,他反躬自省,认为天下无道导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
D.尧对大禹为治水而鞠躬尽瘁的所作所为很是满意,给予他赐号伯禹圆、授官职司空、赐姓姒氏等等嘉奖。
小题4:


参考答案: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颜色不变,谓舟人曰:“此天所以为我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有道,民不罹辜;天下无道,罪及善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吾德薄不能化民证也。故哭之悲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2)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社会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善良的百姓。
(3)这是我德行不厚因而不能感化民众的证验啊。所以我才为他哭得很悲伤。


本题解析:
小题1:D(殊,这里是“不同”的意思。)
小题1:D(②⑥句均与表现禹“为帝统治水土”无关。)
小题1:C(“认为天下无道导致了犯罪,心里非常难过”表述有误。)
小题1: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禹出外巡视,派太章测量东西的长度、竖亥测量南北的长度,充分地测量了八方尽头的广度,普遍地掌握了有关天文地理的各种数据。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来为亿万民众操劳。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那条龙就拖着尾巴、丢下了船只游走了。
禹向南来到苍梧山考核官吏,却见到被捆绑的人,禹抚摩着他的背哭了。益说:“这人犯了法,本来就该这样。你为他哭泣,为什么呢?”禹说:“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社会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善良的百姓。我听说:‘有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因此而挨饿;有一个女子不采桑养蚕,就有人因此而受冻。’我为皇帝治理水土,调理民众安顿生活,以使他们各得其所。现在他们却像这样犯了法!这是我德行不厚因而不能感化民众的证验啊。所以我才为他哭得很悲伤。”
打这以后,禹便跑遍了国界内的所有地方,向东到了无人涉足的地方,向西延伸到积石山,向南越过了赤岸,向北翻过了寒谷山,来回于昆仑山脉,考察了玄扈山水,摸清了地形地势,在山石上刻下了各种文字。他在西部边远地区排除流沙,在北边沙漠地带疏通弱水;青色的地下水、红色的深水潭分别引入洞穴,疏通江河使它们向东流到碣石山入海;在混浊的漩涡中疏通黄河下游的九条分水道,向东北开通了五条河;凿通了龙门山,打开了伊阙山;平整土地又审察土质,视察地形来划分州域;不同的地方根据各自的不同物产分别进献,都有一定的上交给朝廷的贡品;所以民众离开了崎岖艰险的山区,投奔到中国来。
尧说:“行啊!竟把中国巩固得像这样!”于是就赐封名号,称禹为伯禹,委任的官职是司空,赐给他的姓氏是姒氏,让他领导州长,并负责巡视全国十二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①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②,咸誉清。疾病疙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③。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清优主——不害清为富也
B.市人其异,皆笑之——清不怠遇其人
C.清有道者欤——执道不废
D.求者益众,其应广——一旦复柄用,厚报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袁宪,字德章。幼聪敏,好学,有雅量。年十四,被召为国子《正言》生,谒祭酒到溉,溉目而送之,爱其神彩。居数日,君正遣门下客岑文豪与宪候周弘正,会弘正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宪入室,授以麈尾,令宪树义。时谢岐、何妥在坐,弘正谓妥曰:“恣卿所问,勿以童?稚相期。”时学众满堂,观者重沓,而宪神色自若,辩论有馀。弘正请起数难,终不能屈,因告文豪曰:“卿还咨袁吴郡,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 ,君正曰:“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宪随问抗答,剖析如流,到溉顾宪曰:“袁君正其有后矣。”三年,迁御史中丞,领羽林监。时豫章王叔英不奉法度,逼取人马,宪依事劾奏,叔英由是坐免黜,自是朝野皆严惮焉。宪详练朝章,尤明听断,至有狱情未尽而有司具法者,即伺闲暇,常为上言之,其所申理者甚众。尝陪宴承香阁,宾退之后,高宗留宪与卫尉樊俊徙席山亭,谈宴终日。高宗目宪而谓俊曰:“袁家故为有人。”其见重如此。宪以久居清显,累表自求解任。高宗曰:“诸人在职,屡有谤书。卿处事已多,可谓清白,别相甄录,且勿致辞。”及高宗不豫,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宪指麾部分,预有力焉。至德元年,太子加元服,二年,行释奠之礼,宪于是表请解职,后主不许,给扶二人,进号云麾将军,置佐史。皇太子颇不率典训,宪手表陈诛几十条。皆援引古今,言辞切直。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后主欲立宠姬张贵妃子始安王为嗣,尝从容言之,吏部尚书蔡微顺旨称赏,宪厉色折之曰:“皇太子国家储嗣,亿兆宅心。卿是何人,轻言废立!”夏,竟废太子为吴兴王。后主知宪有规谏之事,叹曰:“袁德章实骨鲠之臣。”即日诏为尚书仆射。
(节选自《陈书?袁宪传》,有改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弟子毕集,乃延宪人室延:请。
B.学司衔之衔:遵奉。
C.始兴王叔陵之肆逆也逆:叛乱。
D.太子虽外示容纳,而心无悛改悛改:悔改。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袁宪深受推重的一组是
①此郎已堪见代为博士矣?②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
③袁君正其有后矣?④袁家故为有人
⑤诸人在职,屡有谤书?⑥宪与吏部尚书毛喜俱受顾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宪很有才学。周弘正等对他多方问难,他神色从容,论辩自如;参加策试时,考官对他百般刁难,他应对如流。到溉、周弘正等都很欣赏他。
B.袁宪熟知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由他向皇上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曾经与高宗谈宴终日,很受高宗赏识。
C.袁宪多次上表请求解职,然而高宗和后主都认为他清白廉洁,不愿另选他人,还加封他为云麾将军、尚书仆射。
D.袁宪为人正直。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他弹劾叔英;吏部尚书蔡徵顺承后主轻言废立,他严厉指责蔡徵。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B(衔:怀恨)?
小题2:D(②表明袁君正清明耿直,⑤是高宗评说其他人的话)
小题3:C(认为他清白廉洁的是高宗,加封他为云麾将军和尚书仆射的是后主)
参考译文:
袁宪,字德章。幼年就聪明机敏,喜好学习,有宽宏的度量。十四岁时,被召入国学为《正言》弟子,他拜见祭酒到溉,到溉以赞许的目光看着他送他出来,欣赏他的神采。过了几天,袁君正派门客岑文豪跟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立论。当时谢岐、何妥在座,周弘正对何妥说:“任凭你们提问发难,不要把他看作小孩子。”当时学者满堂,旁观者很多,而袁宪面色平静神态如常,论辩应对自如。周弘正也起来多次诘难,始终不能难倒他,于是告知文豪说:“你回去和袁吴郡商议一下,这小家伙现在就可以充任博士了。”那时参加策试的人,大部分都贿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宪准备礼物,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儿子买及第呢?”主管学校的官员对此怀恨在心。当袁宪策试时,他们争着用特大难题刁难袁宪,袁宪却随问随答,解剖分析对答如流,到溉看着袁宪说:“袁君正有个好儿子啊。”
(太建)三年,升任御史中丞,兼羽林监。当时豫章王叔英不遵守法度,强行索取人马,袁宪依据事实弹劾禀奏,叔英因此获罪被罢免,从此朝廷内外都十分畏惧袁宪。袁宪熟悉朝廷的法规制度,尤其能准确判决诉讼,如有案情还没有彻底弄清而有关官员却行文了结的案件,就常常瞅准闲暇时机对皇上陈说,由于他的申说而重新办理的案件很多。他曾经在承香阁侍陪御宴,宾客散退之后,高宗留下袁宪和卫尉樊俊把筵席移到山亭里,君臣谈话宴饮一整天。高宗看着袁宪对樊俊说:“袁家仍然是有英才。”袁宪就是这样地被看重。袁宪认为自己担任清闲而显要的职位太久,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说:“许多官员在职,屡次被人书面检举。而你处理了很多事务,可以说清白廉洁,另外考察选用别的人,就不要再说了。”等到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始兴王叔陵横行不法、背叛作乱,袁宪指挥部署,为平息这场叛乱起了重大作用。至德元年,太子加冕,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还赐给他两名扶护人员,晋升为云麾将军,安排了辅佐他的官吏。皇太子很不遵守典籍制度,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词切要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后主打算另立宠妃张贵妃的儿子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曾随口谈了这一想法,吏部尚书蔡徵顺着后主的意思称颂赞赏,袁宪就正言厉色地指责他:“皇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已经深入万民百姓之心。你是什么人,敢轻率地谈说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这年的夏天,还是把太子废为吴兴王。后主知道袁宪有规谏之事,赞叹地说:“袁德章实在是一位正直之臣。”当天下旨任命他为尚书仆射。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小知不及大知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愿陛下矜悯愚诚
D.汤之问棘也是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捞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日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日:“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面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之,曰:“公辅才也。”? ?奇妙 ?
B.以章献于寒微? 出身 ?
C.上大寤,由是独怀政? 惩罚 ?
D.元吴攻延州,武事久? 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先赵郡人②祈祷非迪所宜,毋令往 ?
B.①发兵捕,久不得②周怀政诛,帝怒甚 ?
C.①时频岁蝗早,问何济②迪请发内藏库佐国用 ?
D.①陛下有几子,欲为此计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至于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4.李迪以其胆量勇气成就美名,一个新时期的青年,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颏有坚持正义的勇敢精神。你是怎样认识勇气的?请结合实例谈一谈。(不少于200字)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6处)。?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参考答案:1.B
2.D
3.D
4.示倒:自然界中的风雨能磨砺人,人生的风雨更能磨炼人,挫折必然犹显真理的存在,人类的伟大便在于这面对挫折的勇气。蒲松龄四次名落孙山,几十年的挫折,怎能用单调贫乏的语育一语叹尽?面对科举的挫折,他另找了出路“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一部《聊斋志异》流芳百世。鲁迅先生曾说过;“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眚倍的勇气来应付自己的不幸。所以,在面对国家随时都有灭亡危险的情况下,他怀着救国的心弃医从文,却不料,?“横眉冷对千夫指”,尽管呐喊,却依然还是悲哀的场面,“忍看朋辈成新鬼”,刺骨的寂寞使人心寒。面对事业的挫折,经历了彷徨,终于鼓起勇气“我以我血荐轩辕”,呐喊起来,一定要用笔改变中国人的精神、拯救更多的灵魂,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为民族的脊梁。
5.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辨识字形》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