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11-10 22:47: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单选题  对下列诗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


A.“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是说宁死也畏惧流亡,我不忍心坚持这种态度。
B.“退将复修吾初服”,意思是说退隐之后,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初服”是指未出仕前的服饰,比喻原先的志向。
C.“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意思是:唯独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这句诗是说人生各有各的乐趣,而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更漏子
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意思是:秋夜三更的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抒情上的特点:该句讲述深夜所闻,描写凄凉的景物,烘托悲苦的离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不道离情正苦”直抒胸臆,揭示主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
菩萨蛮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2.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
23.两首词主题相同,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
?
?


参考答案:22.“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衬托作者的乡思离情,“风柔日薄春犹早”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欣喜之情。(2分)
23.范词豪迈,上阕写景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高远;下阕抒情,“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抒情自然直接。李词婉约,上阕写初春清晨起床后的感受,意境闲适优美;下阕抒情,“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4分)


本题解析:(22)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时分,斜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蓝的天空与秋水相连,芳草向远处伸展,一直伸展到连夕阳也映照不到的天边。这几句词中主要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羁旅思乡的心情。“风柔日薄春犹早”,春天刚到,虽然阳光还较微弱,但风已变得柔和,不象冬天那样刚猛,天气已渐渐暖和起来。南方早春人们换著夹衫,欣喜万分。
(23)范词豪迈,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李词婉约,上片措语清淡,意思和平。下片说故乡之愁,一时半刻也丢不开,除非醉了。又说,就寝时焚香,到香消了酒还未醒。醉深即愁重也。意极沉痛,笔致却不觉其重。不直说愁,而说酒,说熏香,抒情含蓄隽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送高郎中北使
杜审言
北狄愿和亲,东京发使臣。马衔边地雪,衣染异方尘。
岁月催行旅,恩荣变苦辛。歌钟期重锡①,拜手落花春。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①《左传》记载:春秋时间,魏绛北和戎狄,成就了晋国的霸业,悼公特意为此将郑国进献的编钟和女乐的一半赏赐他。
小题1: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但两诗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试简要说明。(4分)
小题2:这两首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感情基调有何差异?试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杜诗写作者送友人出使北方,抒发的是对友人旅途劳苦的关切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劝勉之情。(2分)刘诗写作者为友人饯行,抒发的是别离时不绝如缕的愁思和对友人依依不舍之情。(2分)
小题2:杜诗直抒胸臆,活用典故;(1分)感情基调高昂向上,豁达乐观(1分)。刘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1分)感情基调缠绵低缓,伤感含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首先从两首诗的标题区分,“送高郎中北使”“饯别王十一南游”,一个是送朋友出使,一个是饯别朋友,杜诗既有友情,还有国事;刘诗仅限于友情。杜诗轻松明快,所以因北狄愿和亲的喜悦之情。而刘诗由“泪沾巾”“愁白苹”可见,全诗均为忧伤之感。
点评:诗歌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是要找到有相似点但又有细微区别的诗歌,本题所选材料很好,同为送别诗,但情感截然不同,命题者好命题,学生答题也有话可说,不至于答空话、套话。
小题2:杜诗“歌钟期重锡”一句是很明显的用典,由于是去谈和亲的事,作者肯定心情愉悦,希望朋友能早将此事达成,所以心情肯定是高兴的,因此情感基调为高昂的。而刘诗有明显表达情感的词语“泪”“愁”,所以其感情基调为低沉的。
点评:这道题表现手法的答案不规范,“直抒胸臆”不是表现手法,是抒情方式;杜诗除了用典外,还有记事抒情。通过记叙友人去北狄和亲一事,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8分)
昭君怨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4分)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1分),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1分);另一方面也是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1分)
【小题2】开始诗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1分);忽然急雨袭,敲打船篷,致使诗人午梦惊醒(1分);诗人醒眼前却呈现出“荷叶跳珠”、“水银流泻”这样美妙的景致,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炼字题需要解释字义,并还原语境,分析手法,指出其运用的效果。弄清“动词赏析”方法,联系诗歌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进行仔细揣摩、推敲,准确理解作者“运用动词”的精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此题考查人物心理活动,要从行为动作心理以及景物的烘托入手。“午梦”“香满”,“梦惊”“泛清波”,找出关键词,心理变化的轨迹就找到了。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