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11-10 22:47:0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后面题目。(8分) 永遇乐? [南宋]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①,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②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③无寐,满村社鼓。 【注】①李易安《永遇乐》:易安居士,南渡来常怀京洛旧事而赋上元《永遇乐》词。②缃帙:本义是书籍、书卷。这里指李清照南渡时丢失的书籍等。?③釭:油灯。 小题1:词中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中说“托之易安自喻”,表明作者借写李清照身世,来抒发自身在乱世中的感慨。 B.上片通过今昔对照写出了本应欢乐的场景却因战争和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 C.下片用“此苦又谁知否”这句话来呼应序中的“悲苦过之”,强调了深沉的家国之痛。 D.下片运用了李清照、杜甫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让诗歌的意境更为开阔深远。
| 小题3:有人说,画线句曲折说来,又多少眼泪,请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华灯明昼 小题2:B 小题3:示例:在转乱中,诗人远离亲人,思念故国,独自一人对着残灯发愁,无法入睡,心情愁怨,而此时满村热闹的祭神仪式开始,社鼓声不断,更反衬出了诗人此时的寂寞愁苦;(2分)但这新春祈求丰年举行的祭神仪式真的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安宁吗?这里蕴含了作者对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的失望和哀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上元节农历的正月十五,也叫元宵节、灯节。“华灯明昼”的意思是: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所以最能体现上元节景象的一句是:华灯明昼。 小题2:B“因天气的因素显得格外冷清、萧条”错。“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是写天气好、景色美。 小题3: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答题时抓住“空”、“残釭”、“无寐”、“满村”等词语进行赏析。画线句的意思是,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手法上关注对比、以声衬静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山中①?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原题《思归》。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的景色,主要可以从?、?这两个意象中读出来。(3分) (2)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之愁和?之情。(2分)
参考答案:(1)深秋:高风、黄叶(3分) (2)寄居他乡的羁旅;归乡(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丰乐亭游春(其三)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这首诗写了暮春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游人对此怀着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诗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 (2)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谣。 (1)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中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田园图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时”“旋”均表动作的次数,经常而非偶尔,可见寡妇家里常常断粮,不得不常常挖野菜度日;常常砍柴也很困难,不得不连树叶一同烧掉。两个表频率的虚词,强化了寡妇贫困艰难度日的情景。 (2)田园里一片荒芜,桑林伐尽了,野菜也被挖完了,一派萧条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无限同情百姓的情感和对统治者的深刻批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