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3:02: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8分)
想象鸟鸣的幸福
曾柱
①我一直认为,鸟声是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这缘于她们质朴的乡土味。鸟们是乡村的大使,是乡村用雨水和谷粒喂养出来的。它们总会在某个淅淅沥沥的早晨抑或夜晚,站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话,一粒粒细小的鸟鸣,像赤脚农夫在软软的耕地上撒种时脱手而出的种籽,唤醒牛马,唤醒村庄,唤醒道路,唤醒树林,唤醒房屋。我知道好多人不知道应该把自己归到城市一族还是乡村一族,既渴望乡村的自然,也期盼城市的奢华,就是这样矛盾的统一体。在接近最乡村的人物或者物什时,我们会习惯地用城市的口吻说:那些乡村老大。
②春天来了,仿佛空气在燃烧。记得这是一部电影里的对白,这句话让我感动。我想到的不是春天,而是与乡村春天有关联的事物:鸟鸣。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路口抵达另一个路口,从一家的房顶抵达另一家的房顶,从一方树丛到另一方树丛,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鸟的叫声也是这样,只要你认真倾听,你就会情不自禁地飞起来。鸟声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纯纯地传过来。我只闻鸟声,不见鸟影,我想象那么好听的声音是由树上的叶子发出的。记得看过这样一句诗:鸟声是树的花朵。多好,这样,满树叶子便变成了满树的鸟。这样想就有了一种隐隐的牵挂,隔着暮霭,似乎感觉那鸟鸣在夜风中微微摇动。
③依然回到乡村的视角上来。鸟声,这是个有着古典诗歌般美感的名称,充分体现出了汉语表达的简洁性和准确性,略带暖意的鸟声很快就雾一样地在乡村里弥漫开来,词语里暗含了一个多么生动的过程。对于村庄,我向来怀有这样一种诗意的构图:树荫丛中,国画简墨般的村庄在熹微的白光中显现出模糊的轮廓,四周雾霭萦绕,看不出一切具体的具象。一个农家小院木门轻掩,屋檐下半圆碗状的鸟窝里燕子在呢喃,院子里的树枝叶间,成群的麻雀跳跃啁啾,细碎的鸣叫声催醒了昨晚贪玩迟睡的顽皮儿郎……
④之所以是燕子和麻雀在村庄的清晨歌吟,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典乡间最常见的两种凡鸟。勤劳的燕子一身黛黑的羽翼,凛然、高贵,令不少孩子敬而远之。而体形更纤小、毛色更灰土、鸣声也更短促琐碎的麻雀,则极像一位调皮、可爱的灰姑娘,成了跟鸡、狗一样深入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物。一位作家这样说,麻雀是鸟类中的“贫民”。我深以为然。平常日子,麻雀在瓦楞、林间,或搭在墙洞里的草窝里,叽叽喳喳地像马路歌手一样地歌唱,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它们是最能够与人一起和谐相处及至同存共荣的一种飞翔动物。这些对音乐充满好感的小生灵总能在起飞的瞬间听到树枝“嗡”地一声弹响。假若它们能有机会落在盛中国的那把小提琴的弦上,小爪子也那么划拉一下,我相信其中的美妙一定是不可言说的。
⑤这些可爱的小鸟,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被人为地列为“四个坏蛋”之一,几乎被人们赶尽杀绝。这让我想起《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要是没有兔子和鹧鸪,一个田野还成什么田野呢?它们是最简单的土生土长的动物,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最亲密的联盟。”
⑥ 兔子也好,鹧鸪也罢,它们是自然的亲近者。仔细想想,在城市蛰居的人们又何尝有一只土拨鼠快乐呢?《幽梦影》言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萧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此种情境,今天的我们已只可在诗中画中略见一二,又哪里还有心静听?因此,对于我来说,对于蛰居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
小题1:第①段中鸟鸣声“唤醒”牛马、村庄、道路、树林、房屋,无理而妙,请说说用“唤醒”一词的妙处。(4分)
答:?
?
小题2:说说第④段中“单一的音调不停歇地平衡着乡村生活的动与静”一句所表达的意蕴。(4分)
答:?
?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⑤段在全文的作用。(4分)
答:?
?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说“对于我来说,对于蛰居在钢筋水泥里的人来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想象一下鸟鸣也是幸福的”,又有何深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拟人和反复的手法,表现了鸟鸣给我们带来的愉悦、生机和美妙,表达了对鸟鸣的赞美。
小题2:①鸟鸣声与乡村始终保持着和谐状态,动静相宜;
②从侧面表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安祥。
小题3:(1)前一句引出下文对比的内容,暗含文章写作的针对性。后一句引用,来表明作者热爱自然的心声,突出文章中心。
(2)文意转折,增强了文章结构的曲折性,使前面对鸟鸣的想象性描述在此有了出发点和落脚点。
小题4:(1)本文通过想象,描写了一系列美好祥和的画面,表现了鸟鸣声带给我们的快乐。(解释鸟鸣的美好)
(2)作者之所以只写想象的东西,正表现出了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美好东西的缺失。在美好的画面下面,我们不难读出作者遗憾与伤感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环境的憧憬与期盼。
(3)现代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灾难。针对这一情况,作者以散文的形式来表明自己的思考:文明给我们带来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分隔,而应是双方的和谐共处。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评分标准:答出鸟鸣声与乡村生活的和谐,得2分;答出表现了乡村生活所代表的古典诗意的美妙,得2分。)
小题3:评分标准:答出引出下文主旨,表明作者亲近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得2分;答出从想像进入现实的思考(或与前文对比、与前文形成文意上的转折),使文章走向深入,得2分。
小题4:评分标准:鸟鸣----象征着自然的生活态,2分;想像----现实中鸟鸣的缺失,2分;蛰居在钢筋水泥中、幸福----亲近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生,2分。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8分)


参考答案:(1)(5分)选B项给3分,选D项给2分,选E项给1分。选A、C项不给分。
A项中的“整个一生”是错误的,原文中应该指父亲去世十年来。C项中的“克制与坚决”是错误的,母亲的犹豫和终于没有接电话,并不是伟大的精神,而是迫于我们子女的压力无奈放弃。E项中的“习惯地看电话”,说是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只对了小小的一部分,主要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后悔的心理。
(2)(6分)
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待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引起读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
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做了高度的概述。
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留下伏笔。
(3)(6分)
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情节的开端,母亲出了情况。
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
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报平安的电话,母亲再婚被我们彻底打散了,情节的发展。
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情节的高潮。
(4)(8分)
参考答案:赞同老年人再婚。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做儿女们的责任。儿女们虽然可以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可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己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仁道的行为。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①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6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②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③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弃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昕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另类”。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④终于站在老师们面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是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示意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从来没有这样放松地拉过琴,时而弓飞如雨,时而闰滑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⑤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咚”……   
  ⑥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⑦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⑧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⑨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他”是一个内心压抑、痛苦的人,“他”对拉琴没有兴趣,是在父亲的逼?迫、强制和严如是格监督下练琴的;而他又具有叛逆性格,长久的压抑,伴随着他长久的叛逆。
B.在痛苦磨炼中“他”既掌握了熟练的演奏技巧,又能在演奏中融人自己的感情,而最后一次的演奏,“他”正是将技巧与情感完美结合才取得巨大成功。
C.小说的标题醒人耳目,深化主题。第二人称“你”,就是指小说中的“他”,“必须”以肯定的语气对“选择”加以强调,又引发人们对“选择”的深刻思索。
D.这篇小说行文腾挪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他”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引入回忆,运用了倒叙和插叙;故事在高潮处骤然转折,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E.小说含义深刻,引人深思。他的痛苦与反抗告诉我们:教育者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加到孩子头上,但不能以自己的模式去打造孩子。
2.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有哪些方面?简要分析。
?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
4.不爱拉琴的“他”却成了当年艺术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试探究:这样的结果蕴涵着怎样的深刻意蕴?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悟。(200字左右)
?


参考答案:1.AD
2.①结构上,“他”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
  ②内容上,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他”内心的压制和反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③手法上,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3.①画线句子表现了“他”心底的哀求抗争、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感;②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如“弓飞如雨”,如“春光明媚鸟语花香”;③生动形象地写出琴声的美好,凸显了人物的痛苦与反抗,将情节推向高潮。
4.示例一:①这样的结果是对应试教育的讽刺与控诉。②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最终因表达内心对父亲逼迫他拉琴的不?满反而拉出动人的作品。③这就深刻地批判了强迫式的应试教?育泯灭个人兴趣、压制心灵的弊端。④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仍屡见不鲜,所以,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尊重个俸的不同需求和爱好因材施教,培养出身心快乐健康的人才。?
  示例二:①这样的结果是对艺术规律的深刻解读。②技术,是没有生命的;艺术,则是生命感受和技术的完美融合。③主人公原先令教授们失望,而最后一次演奏成功,正是从相反的两个侧面阐释了这个艺术规律。④当今社会很多人让孩子学习艺术,只为功利目的,使从艺者身心背离,这违背了艺术的本质,人们应该从实际出发,遵从规律,才能真正使有艺术天赋者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所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的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的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其实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儒学标准,强调人们要时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小题3:请概括说明“恭”“敬”“入定”的内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恭”是人的修养的外在呈现,指端庄肃穆的样子;“敬”指内心修养,精神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入定”即思绪不起,打断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慧心因之呈现。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区间在第三段,D项,“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其实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表述不正确,从第三段“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等句内容来看,道学家的“道貌岸然”和儒学的“恭”已是“貌合神离”了。所以选D。
小题2:A项,表述不正确,“主一无适之谓敬”引用朱熹的话是为了说明儒家对敬的观点。C项,表述不正确,“俨然人望而畏之”并非道学家的重要使命,而是他们的外在呈现。D项,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所以选B。
小题3: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恭”“敬”“入定”的答题区间,“恭”在第一、三段,“敬”“入定”在第一、第四段,根据提示性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如““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根据以上语句进行概括或直接提取。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马寅初:言人之不敢言
季羡林说,建国以来的知识分子,他最佩服的有两个,一个是马寅初,一个是梁漱溟。
马寅初,浙江嵊县人,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经济博士学位,1919年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教务长,1951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在著名的《新人口论》中,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并分别从加速积累资金、提高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以及增加工业原料等方面,对控制人口的必要性、迫切性进行了论述。其后,他因人口问题的论述而受到严厉批判,并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1958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60周年校庆,陈伯达出席并作纪念讲话,他对马寅初厉声说:“马寅初要对他的《新人口论》作出检讨!”马寅初听了此言,微微扬着脸,望着陈伯达的头顶,一言不发,视若无物。①
1959年,马寅初在一片批判声浪中发表《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呼吁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并附有一篇言辞铿锵的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但也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②
北大开大会批判马寅初,会议开始了很久,他不来;派人去“请”来了,他搬张椅子坐在台前泰然自若。台下有人开始喊口号,他很镇静地说:“我这个人每天洗冷水澡,不管天气多冷都不怕,现在天气并不冷,却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③
当年,北大所有的刊物和全国各地的报纸都猛烈批判《新人口论》,马寅初却拒不检讨,照常笑眯眯地出入北大燕园住所。④
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1927年北大校庆时,他发表《北大之精神》演讲:“……此种虽斧銊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然既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应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⑤
抗战期间,有一次马寅初准备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台下混进了国民党特务,形势很严峻。马寅初带了女儿和棺材上台。他说:“为了真理,我不能不讲。我带 了棺材,是准备吃特务的子弹的;带女儿来是让她亲眼看着,特务是怎样卑鄙地向她爸爸开黑枪的,以便她坚定地继承我的遗志。”接着,他的话锋一转,针对国民政府的种种腐败状况、四大家族的企业以及其财产等算了一笔细账。他大声疾呼:“如今老百姓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了,还要捐这个款、纳那个税的。我看要捐、要纳,首先应该向四大家族开刀!他的演讲赢得了阵阵春雷般的掌声,混在台下的特务始终不敢下手。国民党当局连连派人去与他“交谈”,以高官、美金等为诱饵,劝他不要再发表此类演说,均被他严词拒绝。蒋介石又亲自派人来请他,说有事商谈,但是仍被他拒绝了。
马寅初常常对人说:“言人之言者易,言人之欲言者难,言人之不敢言者就更难。我就是要言人之欲言而不敢言之言。”(选自《快乐阅读》2009年9月上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马寅初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又是有名的人口学家,因而成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最佩服的两位知识分子之一。
B.马寅初因在自己新著的《新人口论》中提出了“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命题,而受到严厉批判,并被迫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C.虽然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当时北大所有刊物、全国各地的报纸以及北大师生的猛烈批判,但马寅初对此视若无物。
D.文章对马寅初“言人之不敢言”的精神除通过叙述他的言行加以正面表现外,还通过别人的言行加以侧面表现。
E.马寅初的牺牲精神深深感染了他的女儿,以至于马寅初在重庆大学商学院大礼堂演讲时,她也敢于前来参加,以看清国民政府的卑鄙丑态。
小题2:以下文字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应还原至文中①②③④⑤中哪一处?(只答序号)为什么?(6分)
这种“硬朗”,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马校长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让他屈服,没门儿;逼他自杀,妄想!”
小题3:试分析“现在天气并不冷,却给我洗热水澡,我就更不在乎了”一句的表达效果。(6分)
小题4:作者笔下的马寅初有何现实意义?请联系文章和有关社会现实作简要探究。 (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D(A项,因果关系有误;C项,马寅初“视若无物”的是陈伯达和陈伯达要他“检讨”的命令;E项,是马寅初带着女儿来的,不是“受感染”主动前来的。选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给5分)
小题2:④.(2分)因为这句话有过渡作用。(1分)句中的“这种‘硬朗’,自在北大学生的回忆中”小结上文,“让他屈服,没门”和下文的“马寅初的硬朗由来已久”照应。(3分)
小题3: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形象地表现出马寅初对“批判”的藐视(2分)和泰然自若的勇敢斗争精神(2分)。
小题4:要点:作者笔下的马寅初敢于讲真话、讲实话,敢于与邪恶势力做斗争,有牺牲精神。(3分)
号召人们要讲话,人们能够讲真话,是健康社会的重要标志。(2分)当前,党中央倡导构建和谐社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全体国民投入振兴中华的行列,十分有必要大力提倡马寅初讲真话、说大实话的勇气和精神,消除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邪气,使之形成全社会的浩然正气。(要联系文本和社会现实来探究。只要能扣住马寅初的人格精神特点来谈就可以。有观点,有论述,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