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3:02:0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陶瓷之路”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但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但到了近代,与国外相比,陶瓷业却落后了许多。近几年,由于景德镇的陶瓷艺人和艺术家们的努力,现代艺术瓷开始被海外收藏家关注,成为不容忽视的新的收藏热点。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大都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那么如何选择现代艺术瓷呢?好的现代艺术瓷应该有好的造型,而造型往往被陶瓷艺人和收藏家忽视。因为人们最易被色彩打动。作为一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形式,造型的本身就能体现出一种精神。或圆润、或挺拔、或纤秀、或雄强、或文儒、或豪放。造型虽是由简单的线条组成,但提供给人们的想像力却是无穷无尽的。现代艺术瓷,既要看装饰是否与造型统一,更要看装饰本身是否新颖和有创造性,瓷质材料的精美决定了装饰也应是唯美的。现在有些陶瓷艺人,简单地将国画画面移入瓷器装饰,效果未必很好。好的瓷器装饰应是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给人以效果的完整性,而不是有些画面太挤,有些画面太空。现代瓷器的色泽不容忽视,青花是否纯净幽远,丰富润泽,釉里红是否红而不俗,层次多变,釉色是否亮丽莹透,无斑点瑕疵。(2010年《科学博览》第11期,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对“陶瓷之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瓷之路”兴起的时间是唐代中后期,兴起的主要原因是瓷器不宜在陆上运输,“陶瓷之路”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
B.“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有几条通往海外的线路,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
C.“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他是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
D.“陶瓷之路”的命名和“丝绸之路”命名均为西方学者所为,这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2.下列对丝绸与陶瓷“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丝绸与陶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B.唐代中后期,受土耳其帝国崛起的影响,“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C.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陶瓷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
D.陶瓷与丝绸,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但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
3.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最能体现唐代商业繁荣的城市是国都长安和东南的扬州,从李白、杜牧的诗句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城市的繁荣。 
B.三上次男先生之所以能著就《陶瓷之路》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的启迪。
C.在国外,瓷器、景德镇与中国是一个概念,说明中国的古瓷器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地位。到了近代,中国的陶瓷业越来越落后,甚至出现了倒退现象。
D.瓷器收藏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的重头戏,但只局限在古代瓷器和官窑陶瓷。


参考答案:1.A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这个世界很美
张全民
⑴在浮华的尘世中,我常常是怀着乡愁的冲动从马思聪的《思乡曲》出发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的。
⑵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
⑶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
⑷于是,穿过漠漠的云烟,我似乎又看到了故乡秀丽的山水和深深的巷弄,看到了田野上自唐诗宋词里翩翩飞来的白鹭,看到了波光滟滟的江面上的渔舟唱晚,看到了梧桐树下夕阳影里父母期盼的身影。
⑸我喜欢这种灵魂还乡的感觉,即使是跋涉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即使是幻梦一场,那叶归舟最终并不能真正在故乡靠岸,我也喜欢。譬如秋天的一个黄昏,夕阳沉沉地坠了下去,南飞的雁群从洒满余辉的天边缓缓飞过,长河边的芦苇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譬如春天的一个夜晚,卧睡在老房子里,潇潇的春雨轻轻地敲打着鱼鳞般的瓦屋顶,夜航的船马达嗵嗵作响地从镇边的河流里经过。
⑹ 还有,在有月亮的晚上,天地澄净,清辉四溢,仰望着夜空中皎洁的明月,而《思乡曲》的旋律正好渡着月光悠悠飘来,心中更是生起无限的美丽乡愁。才真正明白故乡之于人的意义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地域上的眷恋和怀旧,更在于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维系和灵魂回归。
⑺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
⑻然而不幸的是,在后来的那场文革浩劫中,马思聪也和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一样,无以避免地受到了残酷的迫害。不少人受不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屈辱,最终没有跨过那道命运的门槛,悲愤凄凉地离开了人世。生性谨慎憨实的马思聪当时也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内心也时常萌生弃世的念头。然而,在不少亲戚和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被逼无奈的马思聪最终鼓起勇气选择了惊险的逃亡,携家人历尽重重危难,辗转香港,流亡到了美国。
⑼异国他乡,马思聪凭借着自己过人的音乐才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生活也过得比较安稳。然而戴着一顶“投敌叛国”罪名帽子而有家难归的他,内心却一日都不曾平静过,月夜寒灯,孤馆无眠,马思聪常常朝着故国的方向拉起他的《思乡曲》,倾诉着他内心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和生命悲凉之情。
⑽也许是一种宿命,艺术华美的背后隐藏着的往往是一种常人无法想象的凄楚和辛酸,文化史上不少艺术家都无不经受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而后才在生命的砥砺中真正臻至艺术的巅峰。马思聪二十来岁就早已成功地写出了优美的代表作《思乡曲》,但没想到,命运还是让他在晚年尝尽了流亡他乡的颠沛和思乡之苦,真是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⑾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一个晚上,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他还请求他的夫人不要理会他,让他哭个够,他流着泪说:“这个世界很美!”
⑿每每在听《思乡曲》的时候,倘若纷飞的思绪不经意间忽地触及到马思聪生命中的这个感人细节,我的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的,这个世界很美,只有在内心里深深爱着故国和亲人,深深爱着生活和艺术的人才会真正感知到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的美丽,才会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⒀小提琴如歌的倾诉又回旋而来,我蓦然觉得有一缕来自故乡的春风。
(摘自2005年第6期《散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在第⑴段写听曲引起自己无限的美丽乡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B.第⑷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思乡曲》具有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共鸣。
C.第⑾段写到马思聪听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哭了,却又说:“这个世界很美!”,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
D.作者第在⑿段写道:“是的,这个世界很美。”他认为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但在历尽劫难之后,依然可以坚守当初的那份热爱并且由衷地生发出对于世界的感恩之情。

E.首尾两段的语言简约精炼,在内容上,尾段中的《思乡曲》让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得以深化、升华,在结构上,开头与结尾相呼应,谨严完整,浑然一体。
小题2:第⑵段中,作者说:“我无数次地听过这首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中国小提琴经典之作。”马思聪的《思乡曲》如此吸引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3:马思聪因听见《命运交响曲》而流泪,你也曾为某种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而深深感动吧?请写下来,并说明理由。(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4分)(1)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一中无限美丽的思乡之情;(2分)
(2)马思聪的《思乡曲》能让人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之情。(2分)
小题3:(6分)
示例一:一幅以失学女童(苏明娟)的大眼睛为主题,名为“我要上学”的摄影图片曾让我泪留满面。女孩蓬乱的头发下面是一双充满求知渴望的大眼睛,那渴望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忘怀,它让我明白学校对一个穷苦人家孩子来说意味着梦想。这张照片也最终改变了这个大眼睛女孩的命运。(6分)
示例二:经典影片《辛德勒的名单》曾让我留下了热泪,它以深沉的艺术魅力展现犹太人在纳粹的铁蹄下挣扎求生的悲惨画面,同时又以讴歌式的情怀去追寻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也没有丝毫暗淡的人性光辉。这部电影安慰着逝去的灵魂,传递给了不曾经历深重苦难的人。它让我思考和感受那段历史的伤痛,也让我明白: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6分)
(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 C项,并非“充分写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历尽劫难依然坚守当初那份热爱并由衷地感恩世界;D项,错在“这个世界虽然无情”。从文章来看,应是“这个貌似无情的世界”。(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点评:要想做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首先要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明确筛选的范围,然后检索相关信息区域,按照高考试题的要求从文中筛选出相对应的内容,最后在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和整合。这种题型一般涉及到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考查,如ACD项考查内容方面,BE考查形式方面。
小题2:从结构上说,这一句话很显然是开启下文,因此应该从下文去搜索答案。第三段“每当那如歌的思乡主题旋律从小提琴的弓弦之间慢慢地流溢而出时,我的灵魂仿佛马上从沉重的肉身中游离了出来,开始朝着故乡的方向行进。”第七段“听马思聪的《思乡曲》我的灵魂还常常在小提琴抒情的慢板中走进音乐家的悲欢人生,走进命运的变幻天地,去独自谛听一段生命凄美的绝唱,去独自品味一份困厄中爱的执著。”这两段话是抒情散文式语言,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概括。
点评:此题关键是把握第二段话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根据作用判断答题区间,然后再概括。
小题3:此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只要写出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并写明被打动的理由即可,注意语言表达一定要流畅。
点评: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要求学生言之成理即可。但是本题要求学生要跳出本题的局限,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欣赏真正打动自己内心的艺术作品。因此告诉学生要想把语文学好,必须要关注生活。本题值得肯定。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诺贝尔——和平之友
埃里克·伯根格伦
关于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和他的和平奖金的文献表明,他对为了和平目的而发明的炸药也会被用作战争的武器这一点,曾经表示过忧虑;但是,他既没有良心上的责备,也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对黄色炸药作为矿业和交通运输业杰出的助手这种正当的主张,在内心里深信不疑。特别是在一八八七年发明了混合无烟炸药之后,他曾多次宣布说,如果能将炸药在技术上完善到一种可怕的破坏程度的话,那么它就会成为遏制战争的东西。他争辩说,只要知道还有这种可怕的炸药存在,就将制止人类使用它们作为战争的武器,从而也就促进了和平。通过早在一八七六年表达的这一具有远见的思想,他像通常一样,远远站在他的时代前面。
因为在童年长期身体多病,他被迫成为一个习惯于用脑子警觉观察事物但却并不活泼的孩子;甚至在他的童年时代,这种情况就使他养成了沉思的倾向。他越来越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同别人进行争吵,对他来说是件格格不入的事。他在一八八三年曾写道:“我避免争吵,就像躲避瘟疫那样,即使对那些给我充分理由与之吵架的人,也是这样。”因此,他憎恶国家之间的战争,认为这种战争在通常情况下,不过是个人之间的争权斗殴被扩大为集体的舞台表演罢了。他的信件对于他的这种态度,提供了很多证明。
他在给比利时的一位和平倡导者的信中写道:“我越来越多地变成一个哲学家了。……我听到的炮声越多,看到的流血、合法的掠夺与得到许可的报复越多,我的这种梦想也就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和强烈难忘起来。”他在一八八六年一月给一位英国朋友的信中写道,他对于“在这个爆炸性的世界上能够看到开放得像玫瑰花那样鲜红的和平之花,抱着越来越真诚的希望”。
一八九一和一八九二是重要的两年,因为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手段的思想,在那时已经成熟到他觉得能向私人朋友以及几位和平运动的代表来阐述它的程度。虽然他的这些思想是高尚与理想主义的,但却构成了一种摆脱幻想的观点,诺贝尔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出现在这方面的;这些观点也许正是和平奖金思想的核心。
诺贝尔关于争取和平的办法的观点,也许会被看成是奇怪的,但是,人们必须记住由他的职业造成的那种奇妙的中间立场。在这位发明家所从事的炸药和混合无烟炸药的职业背后,始终有着一种真诚的愿望,战争将像过去那样,由战争本身来加以遏制。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给伯莎·冯苏特纳的信中能够写出他那句著名的、也许是举世皆知的警句:“我的那些工厂,可能在你的和平大会之前,就会让战争消亡。因为,在两支军队彼此能在一秒钟之内相互消灭掉的那一天,一切文明国家肯定会在战争面前退缩回去,并将裁减它们的军队。”
他对和平的热烈兴趣一直怀抱到那么久,并且按照他自己的思想方法加以塑造,一直发展到一八九五年在遗嘱里所表达的最后形式;这种和平热情,一直陪伴着这位理想主义者和世界主义者,直到他的生命结束的时候。
(选自《诺贝尔传》,有删改)
19.小题1:简要概述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的手段的观点。(4分)
20.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诺贝尔的信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21.小题3:文中说,诺贝尔相信“人类的进步与幸福,最好是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但又“对通过维护和平的努力能够制止这种朝着错误方向的发展不抱有任何希望”。你对此有何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诺贝尔关于解决和平问题的观点是“通过战争遏制战争”,即在技术上将炸药完善到一种可怕的破坏程度,从而制止人类使用它作为战争的武器,让炸药成为遏制战争的东西,促进人类和平。
小题2:(5分)文中多处引用诺贝尔信件的好处是:⑴体现了传记纪实性的文体特征。由于传主已经去世多年,直接引述传主留下的信件的文字,有这些真凭实据,就比转述传主说过的话更为真实可信,更能忠实地再现传主的思想观点,更具有说服力。(2分)⑵突出传主性格形象。引用的信件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内容具体真实地记叙了诺贝尔矢志不渝寻求人类和平途径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诺贝尔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有远见的思想家的形象,表现了诺贝尔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2分)⑶引文表述观点鲜明,具体动人,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对中心的表达。(1分)
小题3:(6分)
答案示例:
⑴我认为诺贝尔的观点是有道理的。诺贝尔是以现实主义的思想来对待战争与和平的问题。通过“和睦与协调”来争取和平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没有实力,没有威慑力量,凭空去说服战争狂人放下武器,只是对牛弹琴,只能是痴心妄想。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战争只能由战争本身来加以遏制。
⑵由于诺贝尔的职业影响了他的立场,我认为诺贝尔的观点是有偏颇的。大大改进炸药的性能,如今已经实现——核武器就具有“可怕”的毁灭性威力,可是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战争仍然没有停止过。相对均衡的核威慑力量对保证世界和平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可能引发无休止的军事竞赛,因而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来维护和平,对于制止战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能说对此“不抱有任何希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变暖!变冷!谁在忽悠地球?
媒体上科学家关于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被研究报告不断提前,“最快2013年夏季”。然而,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却完全出人意料:“与2012年8月相比,今年同期北极冰盖面积已增加了60%。”同时,一些科学家发出警告,必须为“全球变冷”做好准备。
从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到被警告做好应对“全球变冷”准备,这一反差,着实让人心存疑问:“地球到底是在变暖还是在变冷?”
“气候变暖”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彼时,一些科学家发现,20世纪后半期,全球温度上升趋势“非常明显”。研究揭示,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美国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说,有99%把握确信,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温室效应发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成立后发布了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不仅指出了全球气温升高的危险,而且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影响的可能性达到90%以上。联合国围绕温室气体减排等,召开了气候变化巴厘岛会议、哥本哈根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
在一些科学家论证气候变暖时,另一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如影随形,那就是“气候变冷”论。20世纪70年代初,一些科学家们从地球运转轨道周期变化规律出发,提出了盛行一时的“气候变冷”说。“地球变冷”论得到了冰川学家的支持。一批俄罗斯、法国、美国的冰川学家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无独有偶,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推算,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全球“气候变冷”将是主流。全球“气候变冷”论者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比如,被认为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
实际上,两者都广受质疑。“气候变暖”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即“全球气温上升”和“人类活动是推动全球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就一直受到挑战。对前者,质疑者认为,对地球约45亿年历史来说,用近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进而得出全球变暖的结论是片面的。对后者,质疑者认为,相对于自然界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言,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是微不足道的,把可能的气候变暖归结为人类活动是武断的。有人直指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其背后隐藏着国际发展权之争和牟取“碳交易”利益的私货。“气候变冷”论也不能幸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此种论调,他说:“这类1℃上下的变迁,过去5000年中极为普通,算不了地球变冷的证据”,认为依据这种“极为普通”的温度波动妄下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无论是预测地球“变暖”还是“变冷”, 我们希望相关预测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希望科学家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拿出挺进真理的气魄。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09月14日 第 08 版)
小题1:下列有关“气候变冷”与“气候变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完全被公众接受并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
B.“气候变冷”这一观点得到了俄罗斯、法国、美国一些冰川学家的支持,他们认为地球现在已开始降温。
C.曾被认为是地球气候变暖最明显地区之一的阿拉斯加在本世纪十多年间年均气温降低了1.3摄氏度,这是气候变冷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D.“气候变暖”与“气候变冷”均被学者质疑,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就曾批驳气候变暖的论调。

小题2:下列有关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将北极海冰完全融化的时间预言再次提前到“最快2013年夏季”。这一结果完全出人意料。
B.研究表明,20世纪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气层温度上升了0.74摄氏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
C.IPCC发布的4个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推动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D.丹麦科学家丹斯加德等认为,地球气温变化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0万年至12万年,而地球气候变暖最近的一个高峰约在1.7万年前,现在已开始降温。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对气候变冷或变暖的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等都必须经得起质疑和挑战,科学研究必须对真理负责。
B.IPCC是一些国家、组织和个人牟取利益的工具,“气候变暖”论本质上是“世纪大谎言”。
C.地球约45亿年历史,但如果用100年左右的时间纬度来衡量考察气候的变化,结论是片面的。
D.依据“极为普通”的1℃上下温度的波动妄下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纯属“杞人忧天”。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A原文的表述是“一步步为公众所接受,……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C原文表述为“似乎在现实中找到了证据”;D他批驳的气候变冷。
小题2:A美国近日发布的监测数据表明气候在变冷;B应是“近50年观察到的气候改变速度是此前百年的两倍”;D这是俄罗斯等国科学家的观点。
小题3:BC均为“气候变暖”科学家的观点;D是“气候变冷”科学家的观点。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1)根据小说情节,依次写出相应人物名。(2分)
《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 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王司徒”是指 ?①??,“董太师” 指??②??,“连环计”是王司徒以府中歌伎?③?为诱饵,离间董太师与?④?父子关系的一条美人计。
(2)、《红楼梦》第六十六回写柳湘莲说贾府“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请以王熙凤为例简述一个故事情节阐明贾府肮脏的罪恶。(2分)
?
?
?


参考答案:(1)①王允 ②董卓③貂蝉④吕布
(2)示例一:秦可卿逝世,王熙凤被请去协助管理宁国府,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答应给熙凤三千两银子;王熙凤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使云光逼婚,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害死两条人命。
示例二:王熙凤知道贾琏与尤二姐的私情后,乘贾琏外出办事,亲自把尤二姐接到大观园,在贾府极尽其能表现出贤良的样子,又暗地借刀杀人,让仆人善姐虐待、羞辱尤二姐,利用秋桐折磨尤二姐,逼得尤二姐最后只好吞金自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