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①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②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③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④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 ⑤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⑥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1)您以前从郡城跑了几十里路,被大雨困住,(所以)不挑食啊。
(2)这么说来(或“既然这样,那么……”),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昨天,哪里只是在一双筷子之间呢?
(3)用来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动词,资助、赏赐。
小题1:①谈不上“深明”;⑤是作者的评价,说感到奇怪;⑥讲的是“能言”,另,属泛指,不专指芋老人。
小题1:让芋老人的儿子不再当佣工的是“丞、尉”。
小题1:(1)走、于、句意各1分;(2)然则、以、岂独、句意各1分;(3)以为、以弱、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外出当佣工,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衫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就更加瘦弱。芋老人邀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刚从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回来。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了很久,叫老妻煮芋头拿来给书生吃,书生吃了满满一碗;在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我吃芋头!”雨停了之后,书生就离去了。
十多年后,书生因为科举考上高的等第,还做到宰相。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人也不再到外面当佣工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一会儿,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麼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公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织布纺纱,取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家里的妻子,以致妻子忧伤过度,郁郁而终。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妻子看成像芋头一样啊!城东边有甲、乙两名同学,共用一方砚台、一盏灯火,住的地方只有一扇窗户,一张床铺,连早晨起来穿的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及第,进入官场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种情形,就是把他的朋友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更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我老人家邻居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卿相、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人腰佩紫绶金印,有人上下轿由仆从折帘撩幔。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自外入侵,他们往往就下跪叩头,争先恐后地投降了,竟然把宗庙、社稷(整个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统统等同于芋头了。这麼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过去,哪里单单只是一双筷子之间而已呢!”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向他道谢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宰相就优厚地赏赐芋老人,派人护送他回去,于是芋老人的名声大为显扬。
我结尾赞许说:芋老人能够在无意中遇到宰相,一见如故,进而和他结缘,真是奇特的事情哪!不知道宰相如何?能否不愧对老人家的话呢?不过,从他能够不忘怀那顿芋头看来,应该是好过那些连老人都把他看成像芋头一样的人吧!只是芋老人虽然读过些书,又怎么擅长说话到这样的地步呢!难道他真是名明白道理的人吗?唉!天下道理,有些是达官贵人与读书人所说不出来的,然而乡下老人,粗鄙百姓却能够说得出来,往往就是这个样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也。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举高第迁上蔡长。其治视民如子,所居见称述。超为零陵太守,病归。复征谏议大夫,迁南阳太守,其治如上蔡。
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劝耕农,出入阡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禁止嫁娶送终奢靡,务出于俭约。府县吏家子弟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以视好恶。其化大行,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荆州刺史奏信臣为百姓兴利,郡以殷富,赐黄金四十斤。迁河南太守,治行常为第一,复数增秩赐金。
竟宁中,征为少府,列于九卿,奏请上林诸离近宫馆稀幸御者,勿复缮治供帐,又奏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及宫馆兵弩什器减过太半。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遂奏罢,省费岁数千万。信臣年老以官卒。
元始四年,诏书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蜀郡以文翁,九江以召父应诏书。岁时郡二千石率官属行礼,奉祠信臣冢,而南阳亦为主祠。?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明经甲科为郎,出补谷阳长出:调离京城
B.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约束:规定
C.辄斥罢之,甚者案其不法案:查看
D.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广:扩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完全表明召信臣“好为民兴利”的一组是(?)(3分)
①其治视民如子?②开通沟渎?③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
④禁止嫁娶送终奢靡?⑤省乐府黄门倡优诸戏?⑥躬劝耕农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④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信臣为人勤劳、肯卖力,而且有谋略。他一心为百姓着想,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从而受到人们的爱戴与拥护。
B.召信臣一心“为民兴利”,不少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和文明的进步。
C.在少府之职时,召信臣认为皇上吃暖房种植的不合时令的蔬菜对健康不利,于是果断地奏请停止生产和供应此类蔬菜。
D.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祭祀有益于民的官员,召信臣榜上有名,这说明虽然他已不在人世,但其在百姓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5分)
(2)信臣以为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
(2)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季节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不适合用来供奉给皇上。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句内容“好游敖,不以田作为事,”大意可知,案:追查,追究。所以选C。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①反映他爱护老百姓;⑤反映他节俭的作风;均不属于“好为民兴利”,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惩办贪官污吏决不手软”在文中没有涉及,文中主要是斥责罢免府县官吏家中的子弟。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增倍、狱、以为、于、状语后置句“有伤于人”。
参考译文:
召信臣,字翁卿,是九江寿春人。因为明经甲科而担任郎官,后来离开京城补任谷阳县长官。后因官吏考绩列为优等而升任上蔡长官。他管理上蔡时视民如子,一直受到任地老百姓的称赞。后来越级提拔为零陵太守,不久因病归退。(后来)又被征召为谏议大夫,升为南阳太守,仍然同在上蔡时一样治理百姓。
召信臣为人勤奋努力有办法有谋略,喜欢替老百姓兴办有益的事,一心要使他们富足。他亲自鼓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在田间小路出入,停留和住宿都不在乡里的亭馆中,很少有安闲地休息的时候。他巡视郡中的水流泉源,开通沟渠,修筑水闸和其他能放水堵水的设施总共几十处,以便扩大灌溉面积,水田年年增加,多达三万顷。百姓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有了多余的粮食来贮藏。召信臣为百姓制定了均衡分配水源的规定,刻在石碑上树立在田边,
来防止争斗。下令禁止嫁娶送终时铺张浪费,一定要从节俭出发。府县官吏家中子弟喜欢闲游,不把耕田劳作当重要的事看待,他就斥责罢免他们,严重的还要追究他们,用行为不法的罪名处治他们,用这种做法显示他崇尚劳动厌弃懒惰的态度。他管治的地方教化得以广泛推行,,郡中的人没有谁不尽力从事农业生产,百姓归依他,住户人口成倍增长,盗贼和诉讼案件减少以至于停息。官吏百姓亲近爱戴召信臣,称他为“召父”。荆州刺史上报召信臣替百姓做好事,他管辖的郡因此充实富足,皇帝赏赐召信臣黄金四十斤。他被升职任河南太守,政绩品行常常被评定为第一,皇帝又多次增加官阶赏赐黄金给他。
竟宁年间,(召信臣)被征召为九卿。(他)上奏请求皇上光临上林苑各偏远宫馆,不要再加修葺整治供帐。(召信臣)还上奏请求裁减乐府黄门的乐舞艺人以及宫馆中使用的兵器、日常用品的大半。太官园中种植冬天生长的葱、韭等蔬菜,种在暖房中,白天夜晚都要燃烧没有光焰的火,这些蔬菜也要等达到一定的温度时才能生长。召信臣认为这些都是不合季节的东西,对人体有害,不适合用来供奉给皇上,就一一奏请皇帝免除这一切。(这样)每年节省了几千万的费用。召信臣年纪大了死在任上。
公元四年,皇帝下诏书祭祀对百姓做过好事的百官卿士,蜀郡推荐了文翁,九江推荐了召父。当年郡守率领官员属吏一齐行礼,在召信臣的坟墓前建立祠堂,而南阳也建造了主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病,赐告②者数,不愈。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③,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 ?
【注】①谒者:官名。②告:休假。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⑤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 ?
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每小题3分,共9分)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行人,屡迁山西左布政使。光宗嗣位,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辽阳既失,彦请增兵戍诸岛,特设大将登州。登、莱设镇,自此始。
时承平久,郡县无守备,山东故不置重兵。彦任都司杨国栋、廖栋,而檄所部练民兵,增诸要地守卒。请留京操班军及广东援辽军,以备征调。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七月,彦视师兖州。甫出城,遇贼万余,彦缒入城。肇基急迎战,而令国栋及栋夹击,大败之横河。国栋又大破贼沙河,乃筑长围以攻邹。抗守三月,食尽,贼党尽出降。
彦已加兵部待郎,论功,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再加太子太保,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赍银币加等。三年八月召代董汉儒为兵部尚书,极陈边将克饷、役军、虚伍、占马诸弊,因条列综核事宜。上称善,立下诸边举行。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罪,彦亦抗疏劾之,自是为忠贤所恶。
彦有筹略,晓畅兵事。然征妖贼时,诸将多杀良民冒功,而其子官锦衣,颇招摇都市。给事御史交劾之。彦三疏乞罢。魏忠贤挟前憾,令乘传归,子削籍。寻追叙兵部时边功,即家进太子太傅。未几卒。?节选自《明史·赵彦传》
小题1:下面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檄所部练民兵檄:命令
B.荐起故大同总兵官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起:起用
C.荫子锦衣卫世佥事荫:庇佑
D.子削籍籍:户口
小题2:下面划线的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备征调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B.乃筑长围以攻邹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因条列综核事宜因宾客到蔺相如门谢罪
D.自是为忠贤所恶约为婚姻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明以前,像登州、莱州这样的边境是没有设置兵力防备的。赵彦巡抚山东时,开创了这一历史性时代。
B.明朝国泰民安时,山东是没有兵力部署的。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C.在论功行赏时,赵彦不仅因功勋卓著一再加官晋职,还庇佑自己的儿子得到了世袭锦衣卫佥事一职的美差。
D.足智多谋且通晓军事的赵彦,但还是因为当年手下人冒功和自己儿子过于招摇,被大臣们弹劾,不得不乞求罢官归田,最终在家里被进职为太子太傅。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籍”本义指户口,联系前后文可知在这里指官籍。
小题2:A项均为目的的连词“用来”;B项前者为连词“于是”,后者为副词“竟然、却”;C前者为介词“根据”,后者为介词“通过”;D项前者表被动,可译作“被”,后者为动词“成为”。
小题3:“赵彦起用了自己的故友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错误。赵彦起用的不是“故友”,而是原来的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
理解文中常见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点评: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作者通过短小的文言语段,记叙一件事,表达一个中心或一种哲理。所以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后,还要进一步思考作者蕴藏在文章里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将主旨蕴藏在叙事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时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时发表议论,直抒胸臆,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也要倍加注意。
[参考译文]
赵彦,肤施人。万历十一年中进士。先授行人的官职,后屡次迁升做到山西左布政使。明光宗即位,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山东。辽阳失陷后,赵彦请求朝廷增兵守卫各个海岛,特地在登州设了大将。登州、莱州设置兵镇,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当时国家承平日久,郡县都没有守备,山东本来就不设置重兵。赵彦任用都司杨国栋、廖栋,命令他们的部门训练民兵,增援各要地的守兵。赵彦又请求朝廷留驻南京的操班军和广东的援辽军,用来防备征调时用。他还推荐起用原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这年七月,赵彦到兖州视察军队。刚出城就遇上了上万人的贼人,赵彦赶忙用绳子吊进城中。杨肇基急忙迎战,并命令杨国栋和廖栋夹击敌人,在横河将贼人打得大败。杨国栋又在沙河大破贼兵,于是筑起长围来攻打邹县县城。贼兵抵抗坚守了三个月,但城中的粮食已经吃完,贼兵都出城投降了。
赵彦已经加官到了兵部待郎,又因论功行赏,进一步升至尚书兼右副御史,再加太子太保的职务,荫庇儿子做了锦衣卫世袭佥事的官,并被赏赐加倍的银币。天启三年八月,诏令赵彦代替董汉儒做兵部尚书。他极力陈述守边将军克扣军饷、役使兵士、虚报部伍名额、私占马匹等众多弊政,并详细用条款列出综合核查等事宜。皇上认为很好,立即下令各边地如法执行。大臣杨涟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赵彦也上疏弹劾了魏忠贤,从此被魏忠贤厌恶。
赵彦富有谋略,晓畅军事。然而,在征讨妖贼时,部下很多将士用杀害的良民来冒充功劳,并且他的儿子在锦衣卫做官,在都市里十分招摇经常滋事。所以,给事和御史都交相弹劾他。赵彦多次上书乞求罢官归田。魏忠贤心怀前恨,让他乘传车回老家,并沙削夺了他儿子的官籍。不久,朝廷又追叙赵彦在兵部任职时的边功,于是就让他在家里进升为太子太傅。不久以后,赵彦就去世了。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