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11-10 23:14:4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浣溪沙①
姜 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②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③。?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 ①离除夕还有五日时,作者返家,途中过苏州,经吴松,遂 作此词。②石塘:苏州之小长桥。③头:指船头。恶:猛,厉害。禁持:摆布。
(1)作者说“画船愁过石塘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既是归家,你认为作者为何而“愁”?(2分)
(2)上片和下片的写景基调有什么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5分)


参考答案:(1)作者愁的原因是:风浪猛打船头,延缓了作者的归程。(2)上片的写景基调惨淡沉重: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下片的写景基调欢快愉悦:春浦生绿,小梅长枝,充满生机;灯火催归,一片温馨。(2分)
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构成对比,上片写得越愁苦伤感,越能突出作者离家越来越近的欢欣愉悦。(或以上片惨淡景象反衬下片归家之欢欣亦可。)(3分)


本题解析:诗歌鉴赏
推介赏析:这首词写还家过年之情。过年是中国家庭天伦之乐的重要体现。家往往是中国人人生理想的起点和躲风避雨的港湾。特别是对多年飘泊在外的游子,家的感觉异常温馨。白石一生布衣,以清客身份依人篱下,辗转飘泊,除夕不能回家过年,已是常事。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1196)除夕前五日,白石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当时白石移家杭州 ,依张鉴门下),途中经过吴松,遂作此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4分)
?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主题?请简要分析。(3分)
?


参考答案:1)开首二句描绘了一幅溪桥野渔图(1分),氤氲迷蒙的山岚水雾中,是烟是雨,溪边桥畔,渔翁正醉酒酣睡(1分),没有人来惊破他的好梦(1分)。“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活画出整个风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世界。(3分)
(2)“江山如有待”通过拟人(“比拟”亦可)的修辞,(2分)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 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隐居”亦可)的主题(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①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前。
【注】①墟里:村落;②孤烟:炊烟。③接舆:人名,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这里借指裴迪。
小题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这首诗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小题2:“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可结合着诗歌题目及注释来了解诗歌写作背景,然后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景物描写中寄寓的诗人情感。对“寒山”“秋水”“落日”“墟里”的景物描写,构成了一幅田园山水深秋暮色图,“倚杖柴门,临风听蝉”塑造了诗人安逸、超然物外的神情。“醉”“狂歌”借典故来表现隐士的风度,情景相容,表现出诗人闲适之趣。
小题2: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转”和“日”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的手法;③看“转”和“日”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表现出了山的动态、水的响动的特点,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陈维崧①
夏日史蘧庵②先生招引,即用先生喜予归自吴阊过访原韵。
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转眼葵肌③初绣,又红欹阑角。 ?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话到英雄失路,忽凉风索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江苏宜兴人,历明、清两朝。科举数不利,遂游食四方。?②[史蘧庵]名可程,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同祖弟,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清定江南后,未出仕,流寓江南,常与陈维崧诗酒唱和。 ③[葵肌]应指蜀葵,又名一丈红,夏天开红花。
小题1:说明“分手柳花天,雪向晴窗飘落”两句的含意。(3分)
小题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小题3:“忽凉风索索”,以景作结,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窗外,白白的柳絮像雪一样漫天飞舞,(1分)点出分手的季节是春天。(2分)
小题2: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一番新”绾结上片的写景,(1分)“犹昨”引起下片的叙事。(1分) 在内容上使自然的“变”、世事的“变”与人生境遇的 “不变”形成鲜明对比。(1分)
小题3:“凉风索索”,与其说是写自然的“凉风”,不如说是写内心的悲凉。(2分)表达了词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能有任何作为的绝望心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题目要求考生首先翻译诗句,然后指出诗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首句“柳花天”,柳絮飘飞的时节,点明分别的时间;第二句“雪”指的就是漫天的柳絮,考生只要把这些内容分析清楚即可。
小题2:“别来世事一番新,只吾徒犹昨”在下阕的开头,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句子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本词来看,承接上文写景,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又引起下文的叙事。
小题3:词开篇异常平淡,从分手时暮春的柳絮说到秋日里葵花盛开,都是闲闲而道。上片四句,其实只说了自春徂秋,韶华流逝这样一层意思。在以精悍见长的迦陵小令中,看似很浪费笔墨了。可是气势已经蓄足,下片话音一转,即由时间的流动写到时事的变迁。很多人事都不同已往,只有作者还在固守着一种落寞、一种失意。这是很难堪、很悲凉的,这是第二层意思。情绪依然平淡,但已渐渐显出峥嵘头角,为末二句的奇幻之笔作铺垫。先生招饮,两个落魄之人能谈些甚么,那就说说英雄失路之事罢。但就在此时,凉飙骤发,索索有声,此二句不仅自身造境奇幻,同时也令小词通体振起,由极平淡化为极奇崛,情貌焕然一新。前人说:“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其实此种章法,前人颇有之。李白《越中览古》之“越女如花满宫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将极繁华化为极荒凉;辛弃疾《破阵子》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将极豪迈化为极萧瑟,都是经典性的例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下面问题。(6分)
喜?春?来
伯?颜
金鱼①玉带罗襕②扣,皂盖朱幡③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④帝王忧。
【注】①金鱼:形状如鲤鱼的金符,标志官阶的一种佩饰。②罗襕:绮罗袍,元朝以丝罗制的官服。③皂盖朱幡:黑色车盖红色旗帜,高官出行的仪仗。④分破:分减、减少。
小题1:请你说说曲中的“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一句塑造了作者什么样的形象?(3分)
?
小题2:有人说“分破帝王忧”一句中的“破”字是本曲的题眼,你对这个字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表述出来。(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这句显示了作者功高盖世,又是正值“得意秋”之际的政治家,那种乾坤自在掌中,山河控于笔下,雄决一世的气概,志在天下的内心世界跃然纸上,勾画出一代“佐命开济功臣”的独特形象。
小题2:这个字生动形象地表明了作者要分担和破解帝王的忧愁。道出的是一种多么冲天的豪气,表现了一种雍容大度、指点江山的豪放气势,一个“破”字,作者高大的形象也陡然显现了出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