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3:31: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2分)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里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成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日:“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成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闻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淡泊恬静。②远量:大量。③不任拜起: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④清蹈衡门:指隐居在家之时。⑤令闻孔昭:美好的名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是名冠州里冠:位居第一
B.时亮崇修学校崇:重视
C.有风吹君帽堕落堕落:脱落
D.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示:告诉[来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
①人无能间,乡里称之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③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A.①④⑥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嘉虽然少年丧父,但是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友爱,得到了乡里人的称赞;他恬淡且有气量令同辈人敬重。
B.盂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孟嘉。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蟊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因而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3分)
(2)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4分)
(3)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

小题5: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一)《论语·为政》: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①孟武伯:鲁国当政大夫孟懿子之子,“武”是他的谥号。谥号是古代统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二)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小题1:第一则材料,画线句中的“其”字,一般解释为“子女”;而在当代学者徐志刚的《论语通译》中,则将“其”解释为“父母”,将句读标点为:“父母,唯其疾之忧。”据此,分别解说画线句的不同意思。并请解读第二则材料中孟子有关“孝”的观点(6分)
第一则材料的两种理解(4分):
?
?
对第二则材料的解读(2分):
?
小题2: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请关联材料中孔子有关孝的解读的第一种理解与孟子对孝的解读,结合当前生活实际谈你对孝的认识。要求:中心明确,结构相对完整,层次分明,语言简洁、生动、形象;③不超过150字。(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②对父母,要特别担心他们的疾病。(每点两分)
对第二则材料的三种参考解读:
①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只有我们孝顺父母,父母喜从心生,健康长寿,我们就能从父母处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此,我们奋进之途又有何忧?
②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家庭详和,天下和乐,人人尽享其乐,众忧自解,
③父是天、母是地,天地风调雨顺,万物滋生。孝顺父母,父母安康,天地谐和,我们何忧?
(只要解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2: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当我们奔波在外时,让父母只担心我们在外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与否,而不是要担心我们的品性问题,行为问题。孔子的言外之义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修养自身,让自己品行高尚,让父母因你的所为而欣慰,如果我们的品行卑劣,那么就会让在家的父母蒙羞,这应是最大的不孝。而孟子认为,父母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孝敬父母便无忧。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种解读,要从子女的角度,解说意思时,可结合着关键词理解。“唯”只的意思,“忧”担忧的意思,“疾”是疾病的意思。第二种要从父母的角度,即“其”是指代的父母。“父母”,名词作状语,对父母,“唯”可理解为特别。综合起来理解即可。第二则可先疏通句意,然后根据对句意内容的理解,结合现实阐述自己的感悟即可。
小题2:先疏通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孝”的观点大意,然后结合着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感悟阐述自己的看法。阐述孔子的观点时,可侧重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阐述孟子的观点时,可侧重通过孝敬父母,来获得精神支柱,带来家庭和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博我文,约我以礼
B.二三子我为隐乎
C.吾一日长乎尔
D.加之师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贞观十一年,特进魏徵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可得而言。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之有。彼炀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长久,故行桀虐,以就灭亡哉!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奉,采域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外示严重,内多险忌,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上下相蒙,君臣道隔,民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圣哲乘机,拯其危溺,八柱倾而复正,四维弛而更张。远肃迩安,不逾于期月;胜残去杀,无待于百年。今宫观台榭,尽居之矣;奇珍异物,尽收之矣;姬姜淑媛,尽侍于侧矣。四海九州,尽为臣妾矣。若能鉴彼之所以失,念我之所以得,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焚鹿台之宝衣,毁阿房之广殿,惧危亡于峻宇,思安处于卑宫,则神化潜通,无为而治,德之上也。若成功不毁,即仍其旧,除其不急,损之又损。杂茅茨于桂栋,参玉砌以土堦,悦以使人,不竭其力,常念居之者逸,作之者劳,亿兆悦以子来,群生仰而遂性,德之次也。若惟圣罔念,不慎厥终,忘缔构之艰难,谓天命之可恃,忽采椽之恭俭,追雕墙之靡丽,因其基以广之,增其旧而饰之,触类而长,不知止足,人不见德,而劳役是闻,斯为下矣。譬之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乱,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人怨则神怒,神怒则灾害必生,灾害既生,则祸乱必作,祸乱既作,而能以身名全者鲜矣。顺天革命之后,将隆七百之祚,贻厥子孙,传之万叶。难得易失,可不念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观自古受图膺运膺:承受
B.本支百世,传祚无穷祚:通“阼”,帝位。
C.恃其富强,不虞后患虞:预料
D.民不堪命,率土分崩率:率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驱天下以从欲作《师说》以贻之
B.惧危亡于峻宇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谓天命之可恃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D.夫事无可观则人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就指出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希望自己德配天地政权巩固,能世世代代将帝位相传下去,但实现的很少,原因在于没有遵循治国的规律。
B.本文认为隋朝统一天下,兵强马壮,三十余年,声威远播,震动外邦。隋炀帝也想让天下安定、国家长治久安,然而轻言放弃,江山尽为他人占有。
C.魏徵希望唐太宗借鉴和总结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思考唐朝之所以得天下的成功经验,不自恃功德,居安思危,就能与天地神明相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D.文章后半部分强调德政的重要性,认为百姓见不到德政,见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劳役,最终会天怒人怨,引起祸乱,祸乱一旦兴起,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D?(率:全部)?
小题2:D (A.连词,用来B.介词,在C.取独D.那么;却)
小题3:B(对原文“一旦举而弃之”理解有误)
参考译文:
贞观十一年(637),特进魏征向太宗上书说:
“臣认为,自古以来,但凡承受天命开创帝业或继承帝位的人,他们驾驭英才,朝南而坐,以统治万民,都希望自己德配天地、功高日月,政权巩固,统治长久,能世世代代将帝位相传下去。然而,善始善终的实在太少,衰亡倾覆的相继发生,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遵遁治国的规律。前朝覆灭的教训并不久远,可以引以为戒。
“过去隋朝统一天下,兵强马壮,三十余年,声威远播,震动外邦,然而一下全部丧失,江山为别人所有。隋炀帝难道不想让天下安定、国家长治久安,故意要施行桀、纣那样的暴政,弄得自己国破人亡吗?他不过是依仗国家富强有恃无恐,而不考虑后患。他驱使百姓顺从自己的奢欲,搜刮全天下的财物尽情挥霍,挑选全国的美女,往域外探寻珍宝。装饰宫苑,构筑楼台,徭役无穷无尽,战事终年不休。君臣间外表威严庄重,内心猜忌险恶。奸佞邪恶的进谗者受福不浅,忠诚正直的人却连性命都难保。君臣上下互相欺蒙,离心离德,百姓不堪忍受,国家从此分崩离析。于是一度曾统治四海的国君,竟死在匹夫之手,其子孙也被斩尽杀绝,被天下人所耻笑,这能不令人痛心吗?
“皇上乘着机缘,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使倾倒的撑天之柱重新匡正,四方松懈的力量重新振作。不超过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使海内统一,人民安居乐业;也无须百年便可达到刑罚废弃不用的安定境界。现今所有的宫殿观阁、楼台亭榭皇上都已拥有,奇珍异宝皇上都已收藏,佳人淑女都已侍候在皇上的身旁。全国的百姓都已成为皇上的臣属。如果此时能借鉴和总结隋朝亡国的历史教训,思考我朝之所以得天下的成功经验,日夜警惕,虽有功德而不自恃,像过去一样烧掉鹿台的宝衣,拆毁阿房宫的宫殿,居住在峻伟的宫殿里心里更要警惕危亡,居住在简陋的房舍中却感到心安理得,那么就能与天地的神明在冥冥中贯通,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如果顾惜现成的东西而不忍毁坏,就让它们仍然保持原貌,要免除那些并不急需的供奉,享乐要减少到最低限度。即使是茅屋与豪宅共存、玉石台阶和泥士台阶一起使用也无妨。要使百姓心甘情愿地效力,又要不用尽百姓的力量。要常想到自己享受的安逸和别人劳动的辛苦。这样,百姓就会自愿来服从,他们依靠天子的恩德而感到满意。这是次一级的德行标准。如果是妄自尊大,不考虑后果,小善始慎终,忘却打天下的艰难,认为天命可以依靠,忽略住陋室时的俭朴作风,追求雕梁画栋的奢靡建筑,宫殿在原有的基础上还要扩建,广加修饰,其它事情依此类推,不懂得节制,百姓见不到德政,听到的只是无休止的劳役,这是最糟糕的德行。这样的做法就好比背着柴草去救火倒进开水来止沸,用强暴来替代混乱,这是与先前的乱政走的是一条路,其后果不堪设想,后世子孙怎么来看待这些做法呢?没有可观的政绩就会天怒人怨,人怨的事情上天也会发怒,上天发怒灾害就会发生,就会引起祸乱,祸乱一旦兴起,要保全身家性命和美好名声的人是很少了!顺应天命,改朝换代之后,按理说可以维持七百年隆盛的国运,子孙相承,传至万世。江山难以获得却容易失去,能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吗?”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组加粗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人嫌迟?作不良计
B.多后世人?家事夫婿
C.府吏丁宁?渐愁煎近
D.便言多才?巧言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