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A.破镜重圆 B.金瓯无缺 C.金瓯补缺 D.香港回归祖国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描写会场的布置情况,一方面可以烘托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可以给读者一种现场感。
小题4:150年前,英国人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香港自此离开祖国,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今,它终于结束了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A项“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又团圆。B项“金瓯”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收回香港,国土才得以完整,据语境,应排除B项而选C项。应注意空缺处所在的语段,“如今”句和“当年”句形成对仗,文字应匀称,据此可排除D项。
小题3:略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①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11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2013年3月17日《江南时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小题2:吴作人是怎样在绘画中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的?(6分)
小题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小题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那些人生启示?(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E、C(E项3分,C项2分,B项1分)
小题2:①吴作人认为大自然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努力去师从自然;②吴作人既诚恳的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③不断吸收中西方艺术精华,创造全新自己。(每点2分)
小题3:大自然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的灵感来源于自然;但大自然也不能控制艺术家的画笔,艺术家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万象”;艺术家应融汇古今中外艺术精华创造新的面目,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每点2分)
小题4:启示:①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吴作人不仅师从绘画大师徐悲鸿,而且还远赴欧洲学习,这为他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②勤奋永远是成功的法宝。古今成大业者,唯勤奋为要务。吴作人也不例外,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③善于借鉴是成功的突破口。吴作人师从自然,向自然学习,向古今中外名家学习,集天地之精华,汇百家之荟萃,吸纳古今,方能成就自我。④创造是成功的灵魂。吴作人是创造的践行者,也是创造的成功者。(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原文说: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并未说吴作人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D项“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无中生有。B项“一系列画作”不很准确。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
小题2:解答时抓住第4段“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第5段“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第9段“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提炼概括即可。
小题3: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抓住第5段中“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第10段中“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这两个关键句子就可提炼出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小题4:根据第2段中“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可体会出良好的教育是成功的关键,根据第2段中“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可体会出勤奋永远是成功的法宝,根据最后一段“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可体会到借鉴、创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报道,完成下面问题。
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
胆大妄为,无所拘束,雄心勃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没有什么是不敢做的。这就是谭盾。“湖南人的德行。”这是他给自己下的定义。
22岁时,在中央音乐学院读大二的谭盾暑假一个人憋在教室里,写了他平生第一部交响乐——《离骚》。在这部试图诠释两千年前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里,他动用了很多板鼓、箫等民族乐器,当时这是很出格的事。“我的老师当时很不满意,说你有这么深刻吗?你有这么多牢骚要发吗?后来这部作品得了一个大奖。”他笑开了,微微有点得意。
“大概是湖南人的缘故。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有精英文化的抱负,要学文人的气质、气度,这是地域教育的基础。
“我成功的根源,对我而言,就是创造性。但是创造性的来源是非常艰辛的,要全面地学习,也离不开土壤。我觉得自己蛮幸运,一直有很好的土壤。
“我就觉得自己是一个农民。‘文革’之前,跟着外婆在湖南乡下长大,在中国传统的儒教伦理、农民非常朴实的真善美环境里长大;青少年时期跟着父母下乡,经历了‘文革’的动荡.和苦难。我觉得,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苦难的,没有尝过苦难的人不会有抱负。有的人会失去理想、信任、信心,人生的一切都被摧毁,有的人则会底气更足。一个艺术家经历‘文革’,就像观看或者参与一部大歌剧,让你看到了一切。当‘文革’结束,这个国家的精英要在废墟上重建理想和文化时,我们多多少少又参与其中,中国最活跃的就是这个时期。”
无论湖南,还是北京,都容纳不了这个嚣张、创造力过剩的灵魂。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的湖南青年谭盾,拎着一箱足够用3年的卫生纸(有人跟他说纽约的卫生纸很贵),带着一颗“要来改变西方音乐”的野心,昂着头颅去了纽约,纽约聚集了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各色人等。谭盾在艺术家聚居地格林威治村一住就是10多年。
“全世界的神经病都在那里,你知道有多神经吗?你身边忽然冒出来一个人,你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竟然,他怀着的理想和你一模一样!”
在一大堆来纽约追寻伟大使命的“神经病”、笨蛋和天才中,也有一批来自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留学生,来自北京的艾未未、陈凯歌,来自台北的李安,来自上海的陈丹青、陈逸飞……一群新波西米亚人,在那里寻找他们的出路和梦想。
“那个时候,我天天和艾未未泡在一起。大家都很年轻,也很穷。但是所有的人都很有抱负,一种非常狂妄的抱负。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是一般人难以比拟的。我感觉,这种很强的使命感,和毛泽东他们在上海成立共产党的使命感是一样的。我们出去留学,是为了中国去的。
“纽约非常有意思,它永远在向你灌输——从地球上看世界都不够,一定要从宇宙看世界。而在中国,永远只告诉你让你从中国看世界。我觉得,从中国看世界,你就不会这么爱自己,只有从世界这个角度讲,你才会更爱自己、珍惜自己。”
文化的创建,需要大舞台和大气候,而慷慨的纽约给予了他们一切。这批当年流浪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如今都是活跃在中外文化艺术领域里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把自由、独立的风气带回了国内。
“我们对西方的学习很扎实。我们在西方学完之后,各人都对西方产生了很大的贡献。中国很大,但是,对中国当代文化产生重大冲击的人,大多是来自纽约的留学生。我觉得,全中国都应该为有这么一批人感到自豪。
“湖南人和纽约人都有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虽然纽约人很富,在物质和文化上过得舒舒服服;湖南人很穷,有时连辣椒、萝卜都吃不上。但是,他们都没有仅仅生活在世俗的状态里,说白了,就是这两个地方的人都有一种超越俗气的潜能。”
湖南人的德行,加上纽约人的德行,成就了一个如今的谭盾。狂妄,自由,随心所欲,追新逐奇,又不乏实际,紧紧把握住市场的需要。
“我一刻都没有怀疑过自己。你说我是自信也好,狂妄也好。我在内心是个极度浪漫的人。人一定要浪漫,才能超越世俗生活。只有超越世俗生活,才能够创造。”(选自《人物周刊》)
[注]谭盾,当代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
1.统观这篇报道,谭盾身上有着纽约人怎样的德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报道,除了作者简约的旁白外,通篇都是直接引用主人公的原话。你认为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周刊》发表本文时,前面写道“谭盾又搞怪了,这一次,又震动了西方。2007年1月13日,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他最新的歌剧《秦始皇》。120多年以来,这是这所全球著名的歌剧院第一次上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这部歌剧连演9场,包括最高票价2500美元在内的戏票销售一空”。你认为这篇报道有着怎样的新闻价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心怀远大理想(寻梦);从宇宙看世界;更爱自己、珍惜自己;自由、独立;浪漫;超越世俗。(意对即可)
2.主人公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直接引用人物语言,更加突出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给人强烈的现场感,读来有身临其境、与主人公近距离接触之感;主要采用主人公自述形式,不仅符合了报道的真实性的要求,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这种结构安排,行文更加凝练,不拖泥带水。(意对即可)
3.能够激发读者探寻谭盾的成功根源,学习他精神的伟大之处;感悟他的人格魅力所在,给自己以真正的人生意义的启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鲁迅曾说:“《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种说法很正确。
在第九十九回中:司马懿率四十万大军奔蜀而来,诸葛亮让张嶷、王平率一千人马守陈仓古道,以当魏兵。二人惊恐,恐不敌。诸葛亮笑言自己早已仰望天文,料定月内必大雨淋漓,魏兵众士必不敢深入山险之地,而且料定,在安居一月之后,以逸待劳,魏兵必败。后来,事情果如其所言。此处,诸葛亮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了,近于妖。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联系前后文或者全文,抓住典型事例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