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2017-11-10 23:37: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性常先生传 【明】王阳明 王纲字性常,一字德常,弟秉常、敬常,并以文学知名。性常尤善识鉴,有文武长才。少与永嘉高则诚、族人元章相友善,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元末尝奉母避兵五泄山,有道士夜投宿,性常异其气貌,礼敬之曰:“君必有道者,愿闻姓字。”道士曰:“吾终南隐士赵缘督也。”与语达旦,因授以筮法。 且为性常筮之。曰:“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性常以母老有难色,道士笑曰:“公俗缘未断,吾固知之。”遂去。 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性常谓之曰:“子真王佐才,然貌微不称其心,宜厚施而薄受之。老夫性在丘壑;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后伯温竟荐性常于朝。洪武四年,以文学征至京师。时性常年已七十而齿发精神如少壮。上问而异之,亲策治道,嘉悦其对,拜兵部郎中。未几,潮民弗靖,遂擢广东参议往督兵粮。 谓所亲曰:“吾命尽兹行乎?”致书与家人诀,携其子彦达以行。至则单舸往谕,潮民感悦,咸叩首服罪,威信大张。 回至增城,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截舟罗拜,愿得性常为帅。性常谕以逆顺祸福,不从,则厉声叱骂之。遂共扶舁之而去。贼为坛坐性常,日罗拜,请不已。性常亦骂不绝声,遂遇害。 时彦达亦随入贼中,从旁哭骂,求死。贼欲并杀之,其酋曰:“父忠而子孝,杀之不祥。”与之食,不顾。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洪武二十四年,御史郭纯始备上其事,得立庙死所,录用彦达。彦达痛父以忠死,躬耕养母,簏衣恶食,终身不仕。 性常之殁,彦达时年十六云。(选自《王阳明全集·卷六·世德记》)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常尤善识鉴——识鉴:相面看人 B.诚意伯刘伯温微时,常造焉——造:拜访 C.未几,潮民弗靖——靖:平安 D.遇海寇曹真窃发,鼓噪突至——鼓噪:鸣鼓呐喊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王性常放达忠贞的一组是(? ) ①往来山水间,时人莫测也 ②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③亲策治道,嘉悦其对 ④至则单舸往谕 ⑤则厉声叱骂之 ⑥遂共扶舁之而去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位道士遇到性常,因两人说话投机,道士就把卜筮的方法传授给他,并给他算了一卦,得知他未割断凡俗的缘分,就离开了。 B.性常对处于低微地位的刘伯温寄予厚望,肯定他是辅佐皇上成就大业的人才,要求他在成功之后,千万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王性常。 C.性常七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刘伯温的举荐被召到京师,收到皇上的器重,被授予兵部郎中,后又提升为广东参议前去督办兵粮,劝降了叛乱的潮民,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 D.性常在增城时遇到海寇偷袭,被海寇扣留,海寇请求他做他们的首领,遭到性常的断然拒绝,性常为此厉声训斥,大骂不已,遭到海寇的残忍杀害。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后当有名世者矣,然公不克终牖下,今能从吾出游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悯其诚孝,容令缀羊革裹尸,负之而出,得归葬禾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时得志,幸勿以世缘见累则善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A 4. (1)您以后一定会在世上知名的,然而却不能正常地死在房屋里,如今你能跟随我一同出去游历吗? (2)贼寇同情他的诚心、孝心,准许他用羊皮缝起来包裹着他父亲的尸体,(彦达)背着他父亲的尸体离开,方能回去埋葬在禾山。 (3)以后成功了,希望不要用世俗的事来牵累我,那样就很好了。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久之,机渐泄。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道士已失所在。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杲但卧,蹇涩不能语。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杲乃自言:“虎即我也。”遂述其异,由此传播。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 【注】①友于:兄弟之情。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取直奢?直,通“值”,钱财 B.具造赴郡?具,通“俱”,都 C.惟思要路刺杀庄?要,通“腰”,要路,半道上 D.寒战颇苦?战,通“颤”,发抖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多金聘为卫?家人以其连夕不返 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久之,机渐泄 C.遂述其异?使其理不得伸 D.伏于山径之莽?犹恐葬于乌鸢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 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13.翻译句子(10分) 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3分)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4分) ③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3分)
参考答案: 9.B 11.C 12.C 13. ①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先是”1分,“饭”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痛”1分,“置”1分,全句大意2分。) ③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酬”1分,“悼恨”1分,全句大意1分。)
本题解析:9.B(具:陈述,写状纸。)? 10.D(介词,在。用/因为;B代词,他/形容词词尾,无义;C那/他。)? 11.C(①不是“化虎”的原因,②是希望依靠官府复仇,⑥是当时未曾想到的结果。) 12.C(“不料”错,道士是有意帮助向杲。) 【参考译文】?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跟他的异母哥哥向晟,兄弟情谊最为深厚。向晟恋着波斯,两人私下里订了婚约。波斯阿母要的钱财太多,向晟便竭尽自己的财力把她娶回了家。庄公子听说后,认为向晟夺走了他所爱的人,非常气愤。有一天在路上偶然遇到了向晟,就对他破口大骂。向晟不服软,庄公子便嗾使他的仆从,用棍棒猛打向晟,打得快要死了,他们才离开。向杲听到消息,赶忙跑去看望,发现哥哥已经被打死了,向杲悲愤不已。写了状纸到府衙里去告状。庄公子到处行贿送礼,使向杲无法为他的哥哥申冤。 向杲满怀悲愤,郁结难解,又没有一个控诉的地方,一心想在半路上刺杀庄公子。他天天揣着锋利的刀子,埋伏在山路边的莽草丛里。时间长了,他的秘密泄露了。庄公子知道向杲的图谋,出门更严加戒备了。他听说汾州有个焦桐,既勇敢,又有很好的箭法,便不惜重金请来做他的侍卫。向杲想不出别的办法,但仍然天天寻找着下手的机会。有一天,向杲正在那里埋伏着,忽然下起雨来,浑身上下都被淋湿了,冷得发抖,非常痛苦。接着狂风肆虐,冰雹接踵而至,向杲全身麻木,连痛痒都感觉不到了。山岭上原来有座山神庙,他便强打精神往山神庙里跑。进庙后,只见他所认识的那个道士也在那里。当初,那个道士曾经到村子里乞讨,向杲总要给他饭吃,道士因此认识了向杲。道士看到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就拿了一件布袍给他,说:“暂且换上这个吧。”向杲换上布袍,忍着冷冻,像狗一样地蹲在地上,看了看自己,就发现原来自己一下子长出了毛皮,变作一只老虎,道士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向杲又惊异,又懊恼,但一转念:能够抓住仇人,吃了他的肉,也是一个好办法。便下了山,埋伏在原来的那个地方,看见自己的尸体躺在野草丛中,这才醒悟自己的前身已经死了,还担心尸体被老鹰吃掉了,时时在周围看守着。过了一天,庄公子才从这里经过,老虎突然窜了出来,从马上把庄公子抓了下来,一口咬断他的脑袋,吞了下去。焦桐回过马来,一箭射中了老虎的肚子,那老虎歪歪倒倒地便死了。 向杲在纵横交错的荆棘丛中,恍恍惚惚像从梦中醒来。又过了一晚,才能行走,萎靡不振地回到家里。家里的人因为他连着几夜没回来,正在惊骇怀疑,一见到他,都高兴地问候他。向杲只是睡在床上,呆呆地说不出话来。不久,家里人听到庄公子被老虎吃掉的消息,争着到床头来告诉他。向杲才自言自语地说:“那老虎就是我呀!”于是把自己变成老虎的经过说了一遍,事情便传播出去了。庄公子的儿子正为父亲死得很惨而悲痛,听到向杲变虎的事,非常痛恨他,就告发了向杲。官府认为他的控告荒诞离奇,没有根据,也放下这事,没再处理了。 异史氏说:“壮士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一定不能活着回来,这是千古以来人们所痛惜和遗憾的。借虎去杀人,让人能活着,神仙的办法也太妙了。不过天下的事,令人发指的很多。使受屈的总是做人,恨不能让他们暂时去做虎的好。”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翻译(8分) (1)? 雍季之对,不当文公之问 (2)? 夫既以爱而不欺矣,言孰善于此? 课内翻译——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参考答案:(1)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文公的提问。 (2)已经做到既爱护(下属)又不欺骗(民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话呢?(或:还有什么言论能比这更好呢?)(2分)(采分点“爱而不欺”、“孰……于”) 11(3)自己残害自己的人没法和他谈出什么善言,自己放弃自己不求上进的人没法和他有所作为。 11(4)井中之鱼不可以谈论大海的原因,是受地域的局限。夏天的虫不可以谈论冰的原因,是因为受制于时间。穷乡僻壤的土不可以谈论大道理的原因,是所受教育的束缚。(采分点:“拘”“笃”“束”,“曲士”)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着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法不信于人也 信:信任? B.当坐着六七百家 当:判处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作:修建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 ①二人罪不当死 ②擢仁杰为侍御史 ③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④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 ?⑤请弃臣于无人之境 ⑥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最终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5分)
(2)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A
小题4:(1)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采分点:罪人、亏、曲、忠贞)(2)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使你们活下来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采分点:迎、劳、活、于德政碑)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题中,C项的“竟”是“最终、终究”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运用排除法找出答案。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明狄仁杰刚直不阿的一组”,其中,②写狄仁杰升职。③写狄仁杰代人任职。⑥写密奏内容,都没有表明狄仁杰的“刚直不阿”。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本题中,A项所说的狄仁杰劝谏不是“几天后”,而是当时。“几天后”是提升狄仁杰的官。原文为:“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小题4:(1)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第(1)小题中的“罪人”是“罪人的性命”(注意补充省略的内容);“亏”是“亏损”之意或译为使动用法;“曲”是“曲意”之意;“忠贞”即“忠贞的人”。第(2)题中,“迎”是“迎接”之意;“劳”是“慰问、慰劳”之意;“活”应译为使动用法,“使之活”;“于德政碑”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当把“在德政碑”提前。
【参考译文】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初七),大理寺奏报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所犯的罪应当除去做官的身份,高宗特别下令要处死他们。大理丞太原狄仁杰上奏说:“两人犯的罪不应当处死。”高宗说:“善才等人砍伐昭陵的柏树,我如果不杀他们就是不孝。”狄仁杰仍然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狄仁杰说:“冒犯皇上的威颜,正直极谏,自古以来都认为很困难。臣却认为遇到桀、纣当然困难,但遇到尧、舜却很容易。现在按法令所规定的,并不至于判处死刑,而陛下却特意要杀了他们,这使得法令不为人所信任,人们要怎么办才好呢?况且张释之说过:‘假设有人盗窃长陵的一抔土,陛下要怎样处理?’现在以一株柏树之故就杀了两位将军,后代人要说陛下是怎样的人物呢?臣不敢接受皇上诏令的原因,是害怕把陛下置于丧失仁义道德的境地,而且无脸见张释之于九泉之下的缘故。”唐高宗的怒气这才消解,权善才、范怀义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几天以后,朝廷提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他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
春季(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二十八日),唐高宗来到东都洛阳。
司农卿韦弘机营建宿羽、高山、上阳等宫殿,制作的规格雄壮华丽。上阳宫临近洛水,修造长廊连绵一里长,宫殿落成后,高宗迁宫前往居住。侍御史狄仁杰上书弹劾韦弘机引导皇帝奢侈无度,弘机因而被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但高宗特别地宽恕了他,狄仁杰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难道会缺少王本立这类人吗?陛下为什么要惋惜罪人性命,而亏损王法呢!如果一定要曲意宽赦王本立,就请把臣抛到没人的地方,给将来忠贞的人作为警戒!”王本立终于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公元688年)朝廷任命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当时查知越王李贞的同党,因此判处有罪的有六七百家,被籍没官府充当奴婢的有五千人,司刑寺催促要行刑。狄仁杰暗中奏报说:“这些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臣想公开地上奏,似乎在为叛逆者申诉,但是知道真情却不报,又担心乖违了陛下仁慈怜恤的旨意。”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这些人路过宁州时,宁州父老迎接他们,并且慰问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你们的吗?”众人相互携手在宁州百姓为狄仁杰立的德政碑下痛哭,斋戒三日,以表谢恩后才离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寥寥聱聱,声在囊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战!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覆而出之?覆:遮盖
B.以声致人?致:招引
C.若有告余者曰?若:如果
D.仰而觉?觉:察觉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卒见使于一鼠
(2)故不啮而啮?私念其故
A.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不同
B.两个“见”字相同,两个“故”字也相同
C.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相同
D.两个“见”字不同,两个“故”字也不同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遽死耶?遽死:突然死去。
B.扰龙伐蛟?扰龙:驯龙。
C.而二于物?二于物:被外物分心
D.不能无失声于破釜?失声:没有声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覆而出之? B.使童子烛之
C.橐坚而不可穴也? D.役万物而君之
5.本文主要说明的道理是:
A.老鼠虽然狡猾,但比不上人聪明。
B.人能役使万物而且做万物的主宰。
C.要多学些书,多记些知识,才能掌握道理。
D.做事要专一,才不至于被突然事变所左右。
6.翻译:
(1)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2)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参考答案:
1.B
2.A
3.D
4.A
5.D
本题解析:
1.B(“覆”,翻倒过来;“若”,好象,“觉”省悟)?
2.A(两个“见”都表被动,故①所以,故②缘故)
3.D(“失声”,禁不住发出声音)
4.A(使动,其他名词做动)
5.D
6、(1)没有死却装死,以假死的样子来求得逃脱。(“不死而死”的第二个“死”指装死)(2)这话出自你的口,(难道)你忘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