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九)
①帝与李君虚谋诛之,君虚以为不可?②可密藏之,勿使人见? ③李君虚叙其事,而不言其名?④李君虚惧而奉旨。 ⑤?李君虚同心理事,务弘俭约?⑥后贵乃归罪,待之如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⑥ D.①③⑤ |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27分)
小题1:下列各句加点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3分)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②然秦以区区之地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自以为关中之固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⑦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⑧小学而大遗
A.①③④⑥⑧
B.②③④⑥⑦
C.①③⑤⑦⑧
D.②⑤⑥⑦⑧
小题2:下列各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者,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非我也,岁也句读之不知
D.师不必贤于弟子无以成江海
3、填空题 下列词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2.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 因为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扫石而坐——弃甲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