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韩愈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谷也,宅幽而势阻/宅:房屋
B.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畯:通“俊”
C.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便:安逸
D.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央:完、尽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吾非恶此而逃之/蚓无爪牙之利
B.其在外,则树旗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泉甘而土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3.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B.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C.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D.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
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了哪三种人?对这三种人作者持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作者借李愿之口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者借李愿之口,对第一种人和第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对第二种人持赞赏态度。
5.(1)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权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为啊!
(2)既不受官职的约束,也不受刑罚的惩处,既不问天下的治乱,也不管官吏的升降。
(3)昌黎韩愈听了李愿的话,称赞他讲得有气魄。给他斟上酒,并为他作一首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为兄轼下狱上书
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旱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遏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遏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遏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臣早失怙恃——怙恃:指父母
B.轼狂狷寡虑——狂狷:狂妄急躁
C.轼感荷恩贷——恩贷:恩情
D.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无任:不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为天地父母哀而怜之——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B.惟宽其狂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D.使得出于牢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苏轼因性格所使,仰仗着皇帝对他的宽容恩宠,对自己不好的性格不收敛不警惕。 B.因为苏轼的诗文中有不恭顺的内容,所以在他的这些诗文传播开后,受到了惩罚。 C.苏轼在被捕前让人对苏辙说,自己在朝中很是孤单,自己原来亲近的人因为怕受到牵连不会为自己讲情,希望苏辙能念及手足向皇帝为自己讲情。 D.苏辙举缇萦卖身赎父的典故,想说明自己要以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我私下想来想去,苏轼不论在家或做官,都没有大的过错。 (2)长兄苏轼所犯的罪,如果有明显的文字根据,一定不敢拒不承认,从而重新犯罪。 (3)我经不起孤危迫切、无处申诉的困苦,只得把全部忠诚交给陛下。(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使……跟从 B.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隔阂 C.范增数目项王 数:多次 D.故遣将守关者 故:所以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樊哙侧其盾以撞 D.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3.下列对于樊哙的言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表明自己无所畏惧,摆出拼死一搏之势,从气势上震慑住了项羽,使项羽打消了杀害沛公的念头。 B.“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樊哙斥秦王不义,导致天下叛之,暗示项王如要滥杀必将重蹈亡秦覆辙。 C.“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用沛公对项王的恭敬尊重,取得项羽的欢心和信任,缓和了紧张气氛。 D.“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借曹无伤告密和项庄舞剑来说事,提醒项王听信小人之言、欲诛功臣之举不得人心。 4.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羽在刘邦一番口蜜腹剑的说词面前,完全疏于戒备,将曹无伤告密之事泄露给刘邦,表现了麻痹出大意、骄傲自恃的心理。 B.从鸿门宴的座位席次安排上,可以见出项羽骄矜自大,瞧不起刘邦的倨慢心理,这也为他的最终失败作了铺垫。 C.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使宴会徒生枝节,也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并最终推向高潮,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D.宴会上,作者对沛公着墨不多,却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写其他人的种种表现,从侧面写出沛公的紧张心理和无可奈何。
参考答案:1.D 2.C 3.A 4.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