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11-11 00:01:3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鹧鸪天·送叶梦锡
陆?游
家住东吴近帝乡, 平生豪举少年场。十千沽酒青楼上, 百万呼卢锦瑟傍。
身易老, 恨难忘, 尊前赢得是凄凉。君归为报京华旧, 一事无成两鬓霜。
[注]呼卢:古代一种博戏。锦瑟:琴之美称,此处代指歌女。
小题1:上阕中“十千”和“百万”两词有何妙处?(2分)
小题2:词人说“恨难忘”,他有什么难忘之恨?(4分)
小题3:这首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十千”“百万”,语气夸张(1分),写出了词人年轻时一掷千金(或“豪放不羁”“轻财恣意”等)的性格(1分)。
小题2:一恨岁月匆匆,年华老去;二恨抗金不成,报国无门(或“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等)。(每点2分)
小题3:对比(2分,答“今昔对比”、“虚实对照”、“反衬”也可)。上阕描绘词人豪放不羁、意气风发的少年形象(1分),与下阕年老衰颓、凄凉落寞、一事无成的词人形象(1分),形成鲜明对比。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十千”“百万”这是两个数量词,数目很大,显然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于突出强调人物形象。
小题2:“身易老, 恨难忘”一句承上启下,由回忆而转入现在,由叙事而转入直抒胸臆。“恨难忘”主要是因为“身易老”而“一事无成”,而“一事无成”则主要暗指“抗金不成,报国无门”。
小题3: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
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小题1:清代纪昀评价这首诗:“唐人梅诗不似宋人作意。此首特有情韵。五、六最佳。”有人说,第六句中的“蜂”字用得极为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妙用。(5分)
小题2:就诗歌表达主旨而言,这首诗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晴天里,傍晚天气渐寒,清水照着梅花的影子,优美动人,淡淡的幽香吸引着蜜蜂飞舞。(2)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仍然有蜂来光顾,“蜂”字从侧面烘托出梅花的美好和幽香,体现了梅花美好的品性和气质。(3分)
小题2:前四句运用了反衬(衬托)手法。(2分)梅花生长在偏僻的山路上,还有大风摧残;在山村的篱笆旁稀疏地开着,连行人经过都感到凄凉。(1分)写梅花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其来反衬梅花品格的高洁。(1分)全诗通过赞美山梅在较恶劣环境中生长,犹能保持自身的优良品质,借物喻人(或托物言志),抒发了自己像梅花那样具有高洁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的心志和感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的问题包含了两部分:一是纪昀的评价,五六句最佳;二是有人认为其中的“蜂”用得好。围绕这两个问题去分析两句话,首先就要展开描写,还原画面。然后依照炼字题的答题规范要求来分析“蜂”这个字。因为,诗歌主要咏的是山路上的梅花,所以,不难理解,这是侧面描写,形象而又委婉的写出梅花虽处于偏僻之地,但是,却因幽香而引来蜜蜂,含蓄地歌颂了梅花的美好品质和气韵。
点评:本题的审题时十分重要的,有陷阱,一般学生会认为只要赏析“蜂”字的妙处即可,其实,前半个问题很隐蔽,要仔细推敲才能发现。审题难度较大。
小题2:其实这类问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常见的问题。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都会遇到。显然写的是一个事物,之前写了与这个事物无关(似乎)的其他事物(环境),用处只有一个——衬托,包括正衬和反衬。像本诗开头四句,写的是偏僻的山路,冷风卷扬,冷落的篱笆,这些都是梅花所处的环境,甚至连偶尔路过的行人都感到冷寂凄凉。这些都是反衬,以此来表现梅花的高洁、坚贞、顽强的品性。同时,作者这样写,是借助梅花抒发自己的情感。
点评:本题是一道手法与情感分析的综合题。本题的手法和感情都是学生能理解和易于分析,梅花的品性学生不止一次学习过,分析过,应该不难。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林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小题1: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贴画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激的精神境界。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丝绸 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化,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和文学常识。(两题任选一题)
(1)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李白《蜀道难》)?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qiāng)进酒》)
③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创作《___________》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2)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②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祖师,《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参考答案:(1)①飞湍瀑流争喧虺,砰崖转石万壑雷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③《阿Q正传》(2)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②弗兰茨·卡夫卡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小题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小题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主人公的寂寞难耐,夜不能眠(1分)。
【小题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逼”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逼”字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逼”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由这首诗歌的前两句可知,该诗是以景写人,故侧重的是人物心情,“夜何长”“慢慢”“秋逼暗虫”等描写,渲染的是孤寂凄凉的气氛,故烘托的是主人公寂寞难耐、孤独难眠的情感;“征衣”表明了主人公的丈夫在边关驻守,“未寄莫飞霜”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关爱;综合起来可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学类文本阅..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