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咏白海棠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评价“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病不能射.叶梦得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岁将晚,客争笑,问衰翁:平生豪气安在?走马为谁雄?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
(1)“秋事促西风”中的“秋事”本意是秋收的事情,从全词看,实际上是指什么?“岁将晚”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4分)
(2)“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中“醉”字揭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1)边疆紧急的战事。时序的晚和作者年岁的大。
(2)对国土沦丧、山河破碎而朝廷昏庸无能的愤懑之情。
本题解析:(1)4分?(2)4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①。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 ①上联出自《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祭余”是剩余的祭品;下联“士”指介之推。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哪两幅画面?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的颈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一方面就自然节气而言正是初春时节,桃李欣欣而笑,万物复苏,一派生机;作者以一“笑”字既写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也写出自己内心的喜春之情。另一方面,清明是扫墓时节,又使人想到野田荒冢,不由抒发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价值问题。一笑一愁,是作者面对既是自然佳节又是扫墓时节的清明之景所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情感。
(2)作者运用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章中的齐人“乞祭余”还不算,还要向妻妾炫耀;与此相反,像介之推这样的人物,甘愿烧死在绵山中也不出山,其气节风骨之高重又如何!在对比中,作者讽刺了向权贵谄媚的卑鄙小人,赞扬了受迫害也决不改变操守的有气节之士。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7分)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湿,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释:此诗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者游粤北归途中。“湘东驿”属湖南醴陵,由此东行至芦溪,即属江西萍乡。在这段路程中,作者是沿着陆路走的,故称“遵陆”。
小题1:诗的中间两联写景有何特点?请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小题2:本诗是一首田园诗,但又比传统的田园诗意蕴更丰富,试作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视听结合:远远近近的村庄,随处可闻鸡鸣犬吠之声;河东西两岸,乳鹅新鸭,成群结队嬉戏游泳,生机勃勃。(2分)
比喻:那沾衣欲湿杏的雨丝,就像刚刚缫出来的丝那样细,那平畴里一望无际的秧苗,就像剪刀剪过似的又绿又嫩又平平整整。(2分)
小题1:这首诗不仅描写、赞美了农村质朴闲静、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更着眼于农民的春种春播,赞美了人民的勤劳、土地的富饶,作品关注民生民情,富有浓郁的乡村气息(2分)。因此,本诗的内涵比一般的田园诗也显得更为丰满深厚。
本题解析:
小题1:谈诗的中间两联写景的特点,也就是答是如何写景的,此题“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为视听结合、比喻,逐个分析即可,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例如:远近结合
小题1:分析本诗作为田园诗,比传统的田园诗的意蕴,可考虑它既有传统田园诗的感情,有比一般的田园诗也显得更为丰满深厚。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