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六)
2017-11-11 00:08:2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度大庾岭①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1)赏析本诗首联中“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抒情方式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孤独;②双关,既指山岭孤高,也指自己的孤独;③奠定感情基调,统领全诗。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感慨时光流逝、事业功名不在、思念家乡、孤独寂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浣 溪 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①。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①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此处是诗人自指。
1.这首词上阕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此情惟有落花知”含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它包含了哪几重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听?雨
【元】虞集
屏风围坐鬓毵毵①,绛蜡②摇光照暮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雨夜闻箫
【明】叶小鸾
纱窗徒倚倍无聊,香烬熏炉懒更烧。
一缕箫声何处弄,隔帘微雨湿芭蕉。
【注】①毵毵:形容毛发细长。②绛蜡:红烛。
小题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雨”这一意象,其含义却又显得不同。请结合其具体内涵进行说明。(3分)
?
小题2:两诗都突出了“闻”和“听”,并且所表现出的主人公的心境都颇为相似。试作简要分析。(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1)虞集诗中“春雨”勾起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思,烘托了他的思乡之深;(1分)叶小鸾在闻听箫声时突然被绵绵“微雨”声打断了,(1分)把思念亲人之苦表述得极为细腻。(1分)
小题2:两首诗作都用听觉表现情怀,倍添忧伤色彩。(2分)前者描写主人公身处寂静深夜时,因听到雨声而想念家乡;(1分)后者写主人公听到不知何处飘来的箫声时,却被扰人的雨声冲淡。以动衬静,更显其忧伤情绪。(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典型意象的把握。理解第一首时可抓住“忽听春雨忆江南” 第二首可抓住“一缕箫声何处弄”来揣摩,可揣摩出思乡之情。第二首借雨来衬箫声表现得更为细腻。
小题2: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忽听春雨忆江南”与“一缕箫声何处弄”可判定都与听觉有关,根据“绛蜡摇光照暮酣”可判定第一首是深夜时思乡,而第二首是由箫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尽管形式不同,但思乡之情都是浓浓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题目。(7分)
庾楼晓望①
(唐)白居易
独凭朱槛立凌晨,山色初明水色新。
竹雾晓笼衔岭月,蘋风暖送过江春。
子城②阴处犹残雪,衙鼓③声前未有尘。
三百年来庾楼上,曾经多少望乡人。
[注] ①此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期间所作。②子城:指大城所属的内城。③衙鼓:衙门中用以召集官吏的鼓。
小题1:诗题和颔联均有“晓”字,请列出诗中其他表示这一时间的若干词语。(2分)
小题2:此诗三联写景,一联抒情。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交融、衔接自然,也有人认为诗中情景不够协调。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凌晨?初明?衔岭月?衙鼓声前
小题2:观点一:此诗情由景出,衔接自然。理由:前两联之景清新明快,颈联之景则略显冷清寂寥。景中所含情绪的变化反映了诗人被贬江州期间挥之不去的思乡恋阙之情,为尾联抒情作了铺垫。
观点二:此诗情景关系不够协调。理由:前两联所写山光水色、竹雾岭月、暖风春意,给人以清新愉悦之感,而颈联写景平淡。诗中之景未能与深沉忧伤的望乡之情融为一体,情感的抒发显得突兀。(观点明确1分,言之成理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意象的题目,意象要包含“晓”的内容,“晓”是早晨的意思,主要意象有“凌晨”“初明”“衔岭月”“衙鼓声前”。
小题2:这是一道探究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进行论述,答题时言之成理即可,最好顺应文意作答,答好的一面,因为这必然是流传的古诗,顺应答题,先明确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表明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请简要分析此诗耐人寻味的意境。(3分)
(2)请简要分析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


参考答案:
(1) 细竹投影,梅花飘香,月亮高悬,西厢寂寂,诗人入梦复又醒来,面对此景,再也不能入眠,感叹人与月终不能相会。全诗意境空阔、幽静,诗人遗憾而幽怨。(另一解 感叹明月也喜爱此景,不忍离去。全诗意境空阔、幽静,表达诗人愉悦之情。)
(2) 拟人,诗人将月当作人来写,说它不肯从空中下来与他在西厢相会。月亮这一意象在此可能代指家人、友人、有情人,也可能喻指君王,所以这一手法生动而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此时的遗憾与幽怨。(另一解?拟人,诗人将月当作人来写,说它见此美景也不忍心离去。作者运用这一手法生动的写出了此时心中的欢愉。)


本题解析:第一小题属诗歌鉴赏题中的分析意境型,要求就曲中的两句简要赏析。分析意境型的答题步骤一般为: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或营造的意境;概括景物特点(一般为两个双音节词)或点明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效果。本诗理解上没有难度,可展开合理想象描摹画面,就可以体悟到空阔、幽静的意境特点,再扣住“可怜”、“ 不肯”等关键词,诗人遗憾、幽怨的情感就可感悟到了。
第二小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掌握一般的答题思路:指出所用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其具体运用及效果;点明表达的情感或写出的意境。而题干中已经明确是修辞手法,在第一题的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很容易能看出拟人修辞,把月当成人写,就有一种喜爱、高兴之情在其中。再按照答题思路作答,本题就迎刃而解了。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