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2、阅读题 一般论述类文本(6分) |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
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
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
小题1: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
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
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
小题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
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
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
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
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
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悲剧天才张荫麟
刘梦溪
①张荫麟是个悲剧天才,死时只有37岁。如果说陈梦家的古文字研究与古史写作,浸透着诗人的激情与诗笔,张荫麟则凭感情、生命、神采和直观的认知,这是历史写作的必要条件。他太喜欢完美了。他要把每一篇、每一行、每一个词语都写得安稳。他的代表作《中国史纲》,虽是一部未完成的通史,却可以让他在名家辈出的20世纪史学领域独树一帜。他用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不假注释,却做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事无出处。史学和艺术的结合是张荫麟史学的特点。
②贺麟是比他高三个年级的清华同学,贺在高等科,张荫麟在中等科。但青年时期贺麟就对这位同学钦服有加。古文、古诗、白话,贺认为张都比自己写的好。对张的“忘形迹无拘束”,指斥人非,毫不客气,贺麟体会尤深。一次讨论问题,由于意见不合,张荫麟怒拍桌子,恰好拍在一个钉子上,手破流血。
③张荫麟17岁考入清华,22岁到斯坦福大学深造,研究哲学,虽然他的志业始终在史学。26岁回国,任教清华,担任哲学和历史两系的课程。直到抗战开始后高校南迁,又在西南联大任教。
④梁任公曾因受到他的批评而称赞他的天才。熊十力也因他史、哲“兼治而赅备”而赞誉之。他的学问文章还得到了国民政府高层的注意,蒋委员长也想一睹风采,曾在重庆约见过他。据说他对国民党的宣传工作提了一些意见。大约是两不相契的缘故,不久他又回到大学的教学岗位。他的早逝,执着学问、沥血著述(写文章经常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固是因由,更主要是爱情的悲剧吞没了他。
⑤他是广东东莞人,很早就恋着做家庭教师时教过的一位伦小姐,苦苦追求而无结果。单恋的痛苦,已经对身体有一定摧残。他留美回来,事情始有所好转。但伦小姐体弱多病,直到1935年才结婚。婚后两人不经常在一起,清华南迁时女方回住广东母亲家里。不料这时,独居昆明的张荫麟,与一位十年来一直倾慕他的年轻女学生,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情不能禁地把恋爱经过向好友贺麟做了倾诉。贺麟说:“我知道他是一个富于感情的人,我也知道他们两人间已有十年以上的友谊,他们之发生爱情是毫不足怪,异常自然的事。同时,凡是了解近代浪漫精神的人,都知道求爱与求真,殉情与殉道有同等的价值。”(《我所认识的荫麟》,《张荫麟先生文集》页43,台湾大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因此他从心里给予“了解之同情”。
⑥可是这个当口儿,张荫麟却写信叫暂住广州的妻子携儿女来到了昆明,同来的还有伦女的母亲和姨侄女。突然膨胀的家庭于是变成了一座待燃的火药桶,夫妻间开始了有声和无声的家庭战争。冯友兰的太太住在楼上,常下来劝解。不久伦女怒而携家人重返广东。张荫麟迷恋的对象随后也飘然离去,从此并断绝了往来。遭受双重打击的荫麟,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毅然决然地放弃西南联大的教职,应聘到了地点在遵义的浙江大学。这是1940年农历七月底发生的事情。第二年十月二十四日,他就在偏远的遵义遽然而逝了,人间岁月只存留37个春秋。
⑦听到噩耗的人无不为之惋惜。熊十力、陈寅恪、钱钟书、朱自清、吴晗等学界名宿,都写了诗文悼念。陈寅恪的诗,题作《挽张荫麟二首》,最后一句是:“怀古伤今并一吁。”钱钟书的诗,题目直标《伤张荫麟》,首句云:“清晨起读报,失声惊子死。”诗中又有句:“夙昔矝气隆,齐名心勿喜”、“忽焉今闻耗,增我哀时涕。气类惜惺惺,量才抑末矣。子学综以博,出入玄与史。”盖张、钱在清华,以才高齐名,惺惺相惜,传为佳话。
⑧钱锺书的挽诗,对张荫麟的才学充满了惋叹和赞许。诗的最后结句为:“乍死名乃讹,荫蔓订鱼豕。”原来1942年10月26日的上海《申报》,在报道张荫麟逝世的消息时,把张荫麟写成了“张蔓麟”,故钱诗因以及之。2011年,是这位天才的史学家、百年不一遇的悲剧天才逝世70周年,谨以此稿聊表对我所倾慕的前贤的怀思。我给历届研究生开书目,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永远是第一位的必读书。
小题1:作者说张荫麟是“悲剧天才”。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小题2:简析第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小题3:第⑦⑧两段用大量的篇幅写张荫麟离世后人们的哀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阅读大漠
于文胜
沙漠,是一部天书。每一粒沙,都是一个字符。
我向往沙漠,又惧怕沙漠。
向往沙漠,是因为那一行从漠峰上走过的驼队,驼颈上传出的铃声。惧怕沙漠,是因为漫天飞舞的沙粒,让人看不清世界,读不懂人生。
我最终还是勇敢地走进了沙漠。沿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千大漠的黑色之路,我去努力破译沙漠这部天书——
在第一页上,我读到了“生命”。你看,大河逝去的地方,绿色还在零散地生长。这绿色被糙裂的树干支撑着,迎着漠风,迎着烈日,倔强地把生命延续。它们把根深扎进沙里,哪怕一点点水的湿润,都要让叶子泛出绿色。就是没有一点生命的乳汁了,就是让漠风剥得只剩下躯干,它们也要傲然挺立千年;就是被烈日利剑般的光束砍断身躯,它们也躺下不朽千年。在它们身上,生命永远不会被泯灭,生命永远都延续。它们不为脚下有一片沃土而恳求上苍的恩赐,不为披一身新绿而祈求天降大雨,不为漠风的肆虐而弯下腰杆,更不为终究要倒下化为泥土而企盼时间倒流……就是化为灰土,它们也舞在沙漠上、舞在狂风里。这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啊——生命顽强到了极点,价值体现到了极限……这才是百岁、千岁、万岁的生命啊!
在第二页上,我读到了“勇敢”。你看,这看似不起眼的一条柏油路,勇敢地伸进沙漠,穿漠谷,越漠峰,一直伸向天边,一直穿出大漠。这是怎样一种力量的驱使,才能有这般无畏的勇气呢?
沙漠时刻想把它吞没,而它的两边却筑起芦草编织的垄墙;烈日时刻想把它烤化,而它的两旁却生长出灌木,拉起一道绿色长廊;狂风时刻想把它吓退,而它的身边却耸起一座座房屋,房屋里飘出饭香,屋旁的抽水机正隆隆作响……
从沙漠的北边走到南边,这一页我读了一千里,从日出读到日落,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村庄;沙漠的那边,有我们的亲人;沙漠的那边,有我们肥壮的牛羊……
任何沙漠,都阻挡不住亲人的拥抱,再狂的漠风,都刮不散兄弟的思念,任凭烈日怎样下刀,都割不断家人的亲情!
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这种力量,使勇敢者更加坚强,使坚强者更加勇敢。
无畏催生勇气,亲情激发力量!
在第三页上,我读到了“追求”。你看,沙丘下那一座座井架,输油管像巨龙跃过沙梁。
沙漠是荒凉的,从来都没有人敢对沙漠有所企图;沙漠是死寂的,任何生命的火花也只能在它上空一闪而过;然而,沙漠又是富有的,只有敢于探索和勇于追求的人,才能闻到它的气息。
我尤为敬佩那些敢于在这浩瀚大漠中勇于追求的人。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高高竖起的是钢铁的井架,而伸向天空的却是理想的大厦;向下钻进的是圆圆的钢管,而伸进泥土的是探索的双手;管道里流淌的是追求者的热血,炼炉里沸腾的是梦想的实现……
别说贫瘠里没有财富,别说黄沙变不成黄金,别说瀚海没有彼岸,别说通天的路太遥远——勇于探索,不断追求,身后就是掌声一片。
欲上九天揽月——人类的脚步踏上了月球;欲下五洋捉鳖——潜艇在大洋中游弋;望长城内外——戈壁崛起新城,沙漠喷出火焰……
这,是追求的脚步;这,是追求的回报。
读到这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犹豫和徘徊?放飞理想,放飞希望,加快追求的脚步吧!
大漠,是一部天书。大漠,是一部有心人才可以读懂的书。大漠,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去吧,勇敢地走进大漠,阅读大漠!
1.文章以“沙漠,是一部天书”开篇,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在描写大漠中的“柏油路”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这是祖国大家庭里各民族亲情的力量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是这大漠的骄子,他们是财富的天使。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在结尾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综观全文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