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11-11 00:23: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释还,上幸热河,迎銮密云。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坐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累迁兵部侍郎。《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复迁礼部尚书,仍署左都御史。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穀》,从之。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复移左都御史。二年,复迁礼部尚书。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十年,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惩明季讲学之习,宋五子书功令所重,不敢显立异同;而于南宋以后诸儒,深文诋諆,不无门户出入之见云。(选自《清史·纪昀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寻:不久 B.论次为《提要》上之——次:次序 C.坐子汝传积逋被讼——逋:逃亡 D.惩明季讲学之习——惩:苦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纪昀“学问渊通”的一组是(? ) ①再迁左春坊左庶子 ②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 ③以《左传》本事为文 ④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⑤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 ⑥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因为纪昀学问突出,加授四品官衔,留任庶子的官职。不久破格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B.纪昀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失的篇章,阅读了各行省所进献的书,评定排列顺序,写成《提要》呈献给皇上。 C.朝廷建造文渊阁收集藏书,命令纪昀管理文渊阁的事务。后来经多次升迁纪昀成为兵部侍郎。 D.纪昀在撰写《四库全书提要》时,没有门户之见,对于南宋后各位大儒,非常苛刻痛加批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仍以三月止,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1)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获罪,纪昀和他是亲家,因为提前泄漏机密被被撤职,发配乌鲁木齐戍边。 (2)按照旧例,在京城的五城分设饭厂,自十月到第二年三月。纪昀上疏请求从六月中旬开始,仍然在次年的三月停止,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木欣欣以向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③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④,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子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讁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⑤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③韩、李:指韩愈,李翱。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⑤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子美其文如“金玉”、其人乃“特立”的一组是()?
A.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 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B.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 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
C.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D.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驱逐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8.C? 9.B? 10.C? 11.(1)(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 (2)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
本题解析:8.稍:逐渐。 9.“金玉”之喻,一赞文章精妙,二言其不会永被埋没。“特立之士”指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只有B符合这两个特点。 10.C项中“下诏书讽刺”错。“明令禁止写作‘时文’”无依据。另外,B项中“又过了将近一百年”没错,原文“又几百年”中的“几”字是“几乎、将近”义,不表数目。 11.(1)采分点:①见……于:被。②宝之:以之为宝,当作珍宝。③于后世:介词结构后置,译时须往前提。采分点各1分,语意通顺2分。 (2)采分点:①以:因为,由于。②过:过失,过错。③废:罢官,削职。采分点各1分。语意通顺2分。 古文参考译文?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已经像丰城地下的太阿、龙泉剑的剑光那样,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安然无事。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很温和,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全在子美一人身上。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庐陵欧阳修写下这篇序。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忧:父母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5分)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5分)
译文: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酬:实现。
小题1: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小题1:“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小题1:(1)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待”“显”“传”各1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