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七)
2017-11-11 00:23: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人。乾隆十九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再迁左春坊左庶子。京察,授贵州都匀府知府。高宗以昀学问优,加四品衔,留庶子。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释还,上幸热河,迎銮密云。试诗,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复授编修。三十八年,开《四库全书》馆,大学士刘统勋举昀及郎中陆锡熊为总纂。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诸行省所进书,论次为《提要》上之,擢侍读。上复命辑《简明书目》。坐子汝传积逋被讼,下吏议,上宽之。旋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建文渊阁藏书,命充直阁事。累迁兵部侍郎。《四库全书》成,表上。上曰:“表必出昀手!”命加赉。迁左都御史。再迁礼部尚书。复为左都御史。畿辅灾,饥民多就食京师。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厂日煮米三石,十月加煮米二石,仍以三月止,从之。复迁礼部尚书,仍署左都御史。疏请乡会试《春秋》罢胡安国传,以《左传》本事为文,参用《公》、《穀》,从之。嘉庆元年,移兵部尚书。复移左都御史。二年,复迁礼部尚书。疏请妇女遇强暴,虽受污,仍量予旌表。十年,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惩明季讲学之习,宋五子书功令所重,不敢显立异同;而于南宋以后诸儒,深文诋諆,不无门户出入之见云。(选自《清史·纪昀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寻:不久 B.论次为《提要》上之——次:次序 C.坐子汝传积逋被讼——逋:逃亡 D.惩明季讲学之习——惩:苦于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纪昀“学问渊通”的一组是(? ) ①再迁左春坊左庶子 ②以土尔扈特全部归顺为题,称旨 ③以《左传》本事为文 ④卒,赐白金五百治丧,谥文达 ⑤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 ⑥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因为纪昀学问突出,加授四品官衔,留任庶子的官职。不久破格提升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B.纪昀从《永乐大典》中搜集散失的篇章,阅读了各行省所进献的书,评定排列顺序,写成《提要》呈献给皇上。 C.朝廷建造文渊阁收集藏书,命令纪昀管理文渊阁的事务。后来经多次升迁纪昀成为兵部侍郎。 D.纪昀在撰写《四库全书提要》时,没有门户之见,对于南宋后各位大儒,非常苛刻痛加批驳。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得罪,昀为姻家,漏言夺职,戍乌鲁木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五城设饭厂,自十月至三月。昀疏请自六月中旬始,仍以三月止,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 A、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C、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D、木欣欣以向荣。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予友苏子美①之亡后四年,始得其平生文章遗稿于太子太傅杜公②之家,而集录之以为十卷。? 子美,杜氏婿也,遂以其集归之,而告于公曰:“斯文,金玉也,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而物亦不能掩也。故方其摈斥、摧挫、流离穷厄之时,文章已自行于天下,虽其怨家仇人,及尝能出力而挤之死者,至其文章,则不能少毁而掩蔽之也。凡人之情,忽近而贵远,子美屈于今世犹若此,其伸于后世宜如何也!公其可无恨。”? 予尝考前世文章政理之盛衰,而怪唐太宗致治几乎三王之盛,而文章不能革五代之余习。后百有余年,韩、李③之徒出,然后元和之文始复于古。唐衰兵乱,又百余年而圣宋兴,天下一定,晏然无事。又几百年,而古文始盛于今。自古治时少而乱时多。幸时治矣,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何其难之若是欤?岂非难得其人欤?苟一有其人,又幸而及出于治世,世其可不为之贵重而爱惜之欤?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④,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此其可以叹息流涕,而为当世仁人君子之职位宜与国家乐育贤材者惜也!? 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天圣之间,子举进士于有司,见时学者务以言语声偶讁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而子美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时人颇共非笑之,而子美不顾也。其后天子患时文之弊,下诏书讽勉学者以近古。由是其风渐息,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独子美为于举世不为之时,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可谓特立之士也。? 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而废,后为湖州长史以卒,享年四十有一。其状貌奇伟,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久而愈可爱慕。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其击而去之者,意不在子美也。赖天子聪明仁圣,凡当时所指名而排斥,二三大臣⑤而下,欲以子美为根而累之者,皆蒙保全,今并列于荣宠。虽与子美同时饮酒得罪之人,多一时之豪俊,亦被收采,进显于朝廷。而子美独不幸死矣,岂非其命也?悲夫!? 庐陵欧阳修序。? 【注】①苏子美:即苏舜钦,宋初著名散文家、诗人,政治上支持范仲淹、杜衍等新政推行者。②杜公:即杜衍,曾任宰相,参与“庆历新政”。③韩、李:指韩愈,李翱。④酒食之过:庆历五年,苏子美用卖故纸的公款宴请宾客,被御史中丞以“监守自盗”的罪名弹劾。⑤二三大臣:指杜衍、范仲淹等,皇裕初年被起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其可无恨?恨:遗憾? B.子美之齿少于予?齿:年龄? C.而学者稍趋于古焉?稍:稍微? D.望之昂然而即之温温?即:接近?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子美其文如“金玉”、其人乃“特立”的一组是()?
A.弃掷埋没粪土,不能消蚀? 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
B.虽其埋没而未出,其精气光怪已能常自发见? 独与其兄才翁及穆参军伯长,作为古歌诗杂文?
C.文章已自行于天下? 其材虽高,而人亦不甚嫉忌?
D.文章或不能纯粹,或迟久而不相及? 其始终自守,不牵世俗趋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子美的文章如金似玉,正当他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文章就已经流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排挤他欲把他置于死地的人,也不能够损毁掩盖他的文章。? B.本文回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历史:唐朝初年,文章还留有五代文风的余习;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等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传统;宋朝兴起后,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开始兴盛。? C.天圣年间,欧阳修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这种文章为“时文”;后来皇帝忧虑“时文”的弊端,下诏书讽刺学习写“时文”的人,并明令禁止写作“时文”,那股风气才渐渐消失了。? D.苏子美的政敌利用苏子美“酒食之过”攻击他驱逐他,主要目的不是陷害苏子美,而是借此打击与其有关联的新政推行者,不过,这些受排斥的人后来都被保全下来,得到重用,只有苏子美不幸死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见遗于一时,必有收而宝之于后世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嗟吾子美,以一酒食之过,至废为民而流落以死。(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太夫人忧忧:父母的丧事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①②⑥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④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范、富、欧阳四杰,除了范仲淹外,作者同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人中的杰出人才一般对待。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等人为例,是为了与范仲淹形成类比,说明范仲淹早年就有辅佐人君、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由作者的老师之口引出韩、范、富、欧阳,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5分)
译文:
?(2)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5分)
译文:
?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颜之仪,字子升,琅邪临沂人也,晋侍中含九世孙。祖见远,齐御史治书。正色立朝,有当官之称。及梁武帝执政,遂以疾辞。寻而齐和帝暴崩,见远恸哭而绝。梁武帝深恨之,谓朝臣曰:“我自应天从人,何预天下人事,而颜见远乃至于此。”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之仪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为词赋。尝献《神州颂》,辞致雅赡。梁元帝手敕报曰:“枚乘二叶,俱得游梁;应贞两世,并称文学。我求才子,鲠慰良深。”
江陵平,之仪随例迁长安。世宗以为麟趾学士,稍迁司书上士。高祖初建储宫,盛选师傅,以之仪为侍读。太子后征吐谷浑,栽军有过行,郑译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谴,唯之仪以累谏获赏。即拜小宫尹,封平阳县男,邑二百户。宣帝即位,迁上仪同大将军、御正中大夫,进爵为公,增邑一千户。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深为帝所忌。然以恩旧,每优容之。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谅直无私,乃舍之。
宣帝崩,刘防、郑译等矫遗诏,以隋文帝为丞相,辅少主。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防等草诏署讫,逼之仪连署。之仪厉声谓防等曰:“主上升遐,嗣子冲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贤戚之内,赵王最长,以亲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于是防等知不可屈,乃代之仪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玺,之仪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将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为西疆郡守。
隋文帝践极,诏征还京师,进爵新野郡公。开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静,夷夏悦之。十年正月,之仪随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识之,命引至御坐,谓之曰:“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乃赐钱十万、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书》列传第三十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颜见远乃至于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B.世宗以为麟趾学士——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