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六)
A.①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②卒全其城 B.①虽禁军且为我尽力②为当轴者所恨 C.①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②积以论事 D.①锻炼久之不决②神宗独怜之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高丽入贡/使者发币于官吏/书称甲子/轼却之曰/高丽于本朝称臣/而不禀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书称熙宁/然后受之(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①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得分点:“无所蒂芥”“无贤愚”、句意)②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本题解析:
小题1:A连缀,写作。C礼物。D量词,一段、一截。原为古代墙壁的面积单位。
小题1:A①他的,自己的②那;B①替②表被动;C连词,“因为”。D①起后缀作用,②他(苏轼)
小题1:德:无私无畏/才:文才难得
小题1:“苏轼自小随父母游学”不合“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的意思。
小题1:(1)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故事情节来断,每错两处扣1分。“轼却之”后停顿亦可。
(2)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得分点:①泊然、蒂芥、句意各一分,②“虽然” 、“易其所为”、句意各一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
到刚成年时,就博览精通经传历史,写文章每天达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后来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些见解,不能表述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后来写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一下,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当时王安石正创设推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当之处。王安石更加愤怒,叫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失,彻底审查而一无所得,苏轼就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高丽来进贡,使者向官吏分送见面的礼品,书函用甲子纪年。苏轼拒绝说:“高丽对本朝称臣,而不接受我们的年号,我怎敢接受!”使者换了写熙宁年号的书函,然后才接受。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士卒头目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说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士卒头目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力听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来,筑起东南长堤。苏轼住在堤上,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寄托谏言,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惟有神宗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三年,苏轼代理掌管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苏轼奏请把这些宦官全都驱逐出去。
元祐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遭当权的人怨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
绍圣初年,御史论奏苏轼所作的文辞命令,认为是讥讽斥责先朝。因此按本官任英州知州,不久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过了三年,他淡然处之毫不介意,对人不论贤才或是愚夫,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他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用写书来自娱自乐,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来往,如同要在当地终老。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有人说:“苏轼自己如果能稍微收敛锋芒,即使不被重用,也可以免去灾祸。”虽然如此,假使苏轼因此而改变他的为人,还能成为苏轼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白沙①逸事
屈大均(清)
①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风流潇洒,油然自得。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所谓古之狂者非耶。王青萝云:“白沙之学,从孔颜②之乐而得。”然乐有虚实,颜子之乐实,曾点之乐虚,白沙其得颜子之实者耶。
②白沙初应聘至广,车由城南至藩台,观者数千万人,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其人身长八尺,面方而玉润,左脸有七黑子,如北斗状。耳长贴垂,两目炯然如星,望而知为非常人。洪觉山云:“先生生相甚异,颡中双颅隆然若辅弼,两耳旁各有黑子,左七类北斗,右六类南斗。噫,天之生有道君子,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③邓制府之于白沙,尝令本县月给白米一石,岁致僮仆二名。白沙辞之曰:“执事所称逋、野③,诚隐逸士。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其不受,未见其让之过也。献章何敢自列于古之名流哉?献章无寸善可以及人,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自列于古之名流,其怠于自修亦甚矣。”李副使又欲为买园池,亦辞之,其介如此。
④嘉鱼李世卿,三从白沙,其始也居七月,继也一岁,又继则居二岁矣。某日,师弟子相与登高望远,追逐云月,赋诗饮酒以为欢。至于何物而为道,何物而为学,白沙不言。曰:“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选自《后汉书·蔡邕传》,有删改)
【注】①白沙:陈献章,广东新会人,明代思想家。②孔颜:孔子与弟子颜渊的并称。③逋、野:林逋、魏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其貌者以百数十计图:描画
B.左七类北斗类:类别
C.岁致僮仆二名致:给予
D.执事所称逋、野称:赞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可以神遇而不可以形迹窥者赋诗饮酒以为欢
B.其怠于自修亦甚矣固皆有以异于人乎哉
C.面方而玉润望而知为非常人
D.天之生有道君子吾以待世卿之自得也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白沙先生风流潇洒、自然随性,只能通过精神感知的方法认识他。
B.白沙先生面相奇特,洪觉山因此发出有道君子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的感慨。
C.邓制府、李副使给了白沙先生一些生活上的帮助,先生诚恳地表示了谢意。
D.李世卿三次从学白沙先生,白沙先生在教授他时,很注重让世卿自我领悟。
小题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3分)
A.白沙先生尝戴玉台巾,扶青玉杖,插花帽檐,往来山水之间。
B.身在万物之中,而心出万物之外,斯乃造化之徒。
C.执事所称逋、野,诚隐逸士
D.如今日之赐,使逋、野受之,宜也。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小题6: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市井妇孺皆称为陈道统,其感人若是。(3分)
②有田二顷,耕之足以自养,未敢受赐于当道焉。(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世卿曰/吾亦待吾自得之也/白沙曰/吾与世卿朝夕无所不言/所未言者/此心通塞往来之机/生生化化之妙/非见闻之所及者/将以待世卿深思而自得之/非敢有爱于言也/此白沙深于爱世卿者也
小题1:①商人妇幼都称呼他为陈道统,他感人之处就像这样。
②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
本题解析:
小题1:类,动词,像。
小题1:A.介词,凭/介词,把;B.介词,在……方面/介词,比;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承接;D.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小题1:原文中说的是邓制府、李副使想给白沙先生帮助,但先生谢绝了。
小题1:A.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C、D均为判断句式。
小题1:断句时可抓住曰、也、之等虚词。每错、漏断3处扣1分;错、漏1-3处扣1分,错、漏4-6处扣2分,错、漏7-9处扣3分,错、漏10处及以上扣4分,“吾与世卿朝夕”后可断可不断。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3分:称,称呼、叫,1分;是,这样,1分;句意1分。②3分:之,它,1分;于,从,1分;当道,掌权的人,可译为您,1分
【参考译文】
白沙先生曾经头戴玉台巾,手持青玉杖,在帽檐边插上花,在山水之间来来往往。他风流潇洒,自然随性,自得其乐。他虽然身在万物中间,但是心灵超出万物之外,这就是自然的人。可以通过精神感知却不可以从行为去观察的人,这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古代的志向高远的人吗?王青萝说:“白沙的学问,是从孔颜那里获得的。”但是快乐有虚幻和实在之分,颜子的快乐实在,曾点的快乐虚幻,白沙先生大概获得了颜子那样实在的快乐吧。
白沙先生刚应聘到广东,他的车从城南到藩台,围观的人有成千上万人,描画他的容貌的人可以用几十上百来计算,商人妇幼都称呼他为陈道统,他感人之处就像这样。他身高八尺,脸方正而且滋润,左脸上有七个黑子,像北斗的样子。耳朵长而且贴垂,两眼像星星般明亮,一看就知道不是平常人。洪觉山说:“白沙先生的容貌十分特别,额头上双颅突起的样子好像有辅世之才,两耳旁边各有黑子,左边七颗好像北斗,右边六颗好像南斗。啊,天生的有道君子,本来就有比常人奇特的地方啊!”
邓制府对待白沙先生,曾经想让本县每月提供给先生一石白米,每年给先生安排二名佣人。白沙推辞说:“您所称道的林逋、魏野,是真正的隐逸士。像现在的恩赐,让林逋、魏野接受这些东西是应该的,就算他们不接受,也不能看出他们过分的谦让。我怎么敢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啊。我没有半分好处可以用来给别人,我有二顷田,耕种它就足够用来养活自己,不敢从您这里接受赐予啊!况且把自己位列于古代的名流之士,那样在修养自身方面也就严重懈怠了。”李副使也想要给他购置园池,他也推辞了,他的独特的操行就是这样啊!
嘉鱼李世卿,三次从学于白沙先生,他第一次住了七个月,第二次住了一年,第三次就住了两年。有一天,白沙先生和弟子们一起登上高处眺望远方,追逐云月,赋诗喝酒,把这些事情当作乐趣。至于什么才是道,什么才是学,白沙先生不说。他说:“我希望世卿自己领悟。”世卿说:“我也希望自己去领悟。”白沙先生说:“我和世卿早晚相处,没有不说的话。没有说到的话,就是心灵相通的关键。自然产生和变化的妙处,不是视听可以达到的。我将等待世卿深入思考从而自己领悟,我不是在话语上面有所吝惜啊。”这就是白沙十分喜爱世卿的表现啊。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亦使之若何?
B.为蛇将若何?
C.以为莫己若者
D.国其若之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项:比得上;其余均为: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观鱼说
余读书朱氏西斋,左苑而右渠。书稍辍凭槛注目焉。
方天不雨,水涸可越,鱼皆徙而去之。其不及徙者,戢戢泥沙中,蹙鳞损介,日就于殆,将为乌鸢之所啄,蝼蚁之所噬,孰有援而活之者?余观之戚焉而悲。
及春夏之交,淫雨弥月不止,百川暴溢,浩平如云,不见涯溪。渠亦潴而为大泽矣。于是大小鱼毕萃。洋洋焉而泳,喁喁然而噞,有戏而唼者,有触而跃者,有惊而逝者。往来无时,隐见无方。余观之又欢焉而悦,乃为之叹曰:
噫嘻!天下之物各有所依,而鱼之所依者水也。昔之局而戚者,失所依也;今之纵而逝者,得所依也。苟得所依,其乐如是,矧①风雷乘洪涛而上龙门者当何如哉!
以鱼之一物验天下之物,使各得所依,相生相保,其乐奚啻鱼之纵于水也!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亦若鱼焉。则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所惧不得如鱼之得所依,嗷嗷焉有泥沙之困而日就于殆,乌得不重余之戚乎?
故为之说。
【注释】①矧:况且。
1.“说”是古代一种文体,请写出高中课本中相同文体的篇名《?》。
2.“余之悦于心而无憾者亦不止于观此为足也”这句话,作者要强调的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A.眼前的这些并不能使自己真正满足。
B.眼前的这些让自己快乐而没有遗憾。
C.眼前的这些景象够多了不要再看了。
D.自己看了足够多的景象而没有遗憾。
3.文中描绘了两幅图,一幅是鱼儿在____________环境中____________的情状;另一幅是鱼儿在____________环境中____________的情状。
4.作者在文末抒发了“重余之戚”的感慨,产生这种感慨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谈谈本文命名为“观鱼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师说》?
2.A?
3.水涸,/日趋于衰竭(或日就于殆);/淫雨,/跃动悠游?。?
4.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如鱼一样得到所依靠的,嗷嗷地叫着有如在泥沙的围困中一天天接近死亡。
5.一方面作者不只是记叙描写观鱼,而是由此引发感受议论,阐述了“天下之物,各得其所依,相生相保”的道理;另一方面作者选择“说”这种文体,正好适合自己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需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篇下》)
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挢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荀子·臣道》)
1.孟子和荀子的话均阐述了君臣关系,请写出《论语》中讲述君臣关系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论语》相关语句及上面两段文字,概述孔子、孟子、荀子三人观点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或者: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孔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强调两面,不仅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要求,是从维护周礼的角度着眼,突出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或者: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强调君应以礼待臣,又强调臣忠于君,这样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孟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君之道,要求为君者把臣下看作手足,看作心腹。
荀子:在?讲述君臣关系时,突出的是为臣之道,认为为臣者应该谏、争、辅、拂,不是对君主的惟命是从,体现了“从道不从君”的思想。(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