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十)
A.忽得贺诗前所授我者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贺且死,尝授我平生所著歌诗若属皆且为所虏 C.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既自以心为形役 D.牧因不敢复辞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你坚持像这样(不肯作序),这一定是轻慢我。(“固”“若”“慢”各1分,句意1分)
(2)(李贺的诗)大概是《离骚》的流韵,虽然思想比不上《离骚》,但语言辞采或许超过了《离骚》。(“盖”“不及”“或”各1分,句意1分)
(3)假如李贺还没有死,稍微用思想来丰富诗作,像对待奴仆那样对待《离骚》也可以了。(“使”“少”“奴仆”各1分,句意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知“谢”在此处应作“道歉”解释。
小题2:本题考查了“者”“且”“为”“因”四个常见文言词语,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 B.且:将要。A.“者”,第一句,定语后置标志词;第二句“......的人”。C.“为”,第一句,动词,“形容”;第二句,介词,表被动。D.“因”,第一句,连词,表结果,“于是”“因此”;第二句,介词,“趁机”
小题3:文言文断句是文言文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较翻译句子要容易一些。解答本题,一是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意思,二是要凭借自己的文言语感,三是对古代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上几点要综合思考去做。作为选择题也要注意“排除法”的运用。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1) “固”“慢”“若”(2)“盖”“不及”“或”(3)“使”“少”“奴仆”。
【参考译文】
太和五年十月中,半夜时分,屋子外面有一个紧急呼叫传递书信的人。我说:“一定有特殊情况,赶紧拿灯来!”等到打开书信,果然是集贤学士沈子明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我的亡友李贺,元和年间,情谊非常深厚,朝夕相处,一同生活。李贺临死,曾交给我平生所著诗歌,杂乱地分为四编,一共二百三十三首。多年来,我到处(迁移),的确以为诗稿已失去。今夜酒醉醒来,不能再入睡,就阅读整理箱中的书册,忽然找到以前李贺交给我的诗。回想往事,凡和李贺言谈、嬉游,每一处所,每一物候,每一早晚,每一杯酒,每一餐饭,都非常清晰,没有忘记的,不觉流泪。贺又没有妻子和儿女能够抚恤慰问,我常痛心地回想他这个人,回味他的话,(只能)仅此而已。你对我很好,替我为李贺诗集作序,完全道出诗作的来由,也稍微宽解我的心意。”我那天晚上没有做到用书信说明不能作序的理由,第二天,到沈公处致歉,并说:“世人认为李贺才华卓绝,超越前人。”推辞(此事)。过了几日,我深思沈公的话说:“您对诗的理解达到了精深美妙神奇博大的程度,而且又全部了解李贺诗歌的优点和不足。现在我真的毫不谦让地为李贺诗作序,一定不能契合您的心意,怎么办?”我又去沈君处道歉,极力说不敢为李贺作序的原因。沈公说:“你坚持象这样(不肯作序),这一定是轻慢我。”我因此不敢推辞,尽力为李贺作序,但是我非常惭愧。
皇室子孙李贺,字长吉。元和年间,韩愈也很称道他的诗歌。云雾联延不断,不足以形容它的风姿;流水悠远流淌,不足以形容它的情思;春色生机勃勃,不足以形容它的和畅;秋天清明高洁,不足以形容它的风格;顺风之船冲锋战马,不足以形容它的刚勇;出土文物,不足以形容它的古雅;鲜花美女,不足以形容它的神采;已成废墟的国都和宫殿,杂乱的草木和荒坟,不足以形容它的哀怨悲愁;张口的鲸跳跃的鳌,牛鬼蛇神,不足以形容它的虚荒诞幻。大概(它是)《离骚》之流韵,思想虽然比不上它,语言或许超过《离骚》。《离骚》有感慨怨怒讽刺仇恨,谈到君臣治理乱政,时常用言辞来激发人的情感。而李贺的诗作,难道不是有这样的情况吗?李贺能够探寻前朝往事,来深深叹息感慨古今未曾吟咏的事物,如《金铜仙人辞汉歌》、《补梁庾肩吾<宫体谣>》,追求形象不肯蹈常习故,摆脱开前人的文字痕迹,间或也有一些不能让人理解。李贺只活了二十七年就死了,世人都说:“假设李贺还没有死,稍微的用思想来丰富诗作,将《离骚》视作奴仆也可以了。” 李贺死后十多年,京兆杜某为他作序。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
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
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3.下列各组词语,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 )
①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 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 ④乃改行,投身军营
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山的一个村子里,群猴偷吃庄稼,村民深受齐其害。罗提督巧用计策,帮助他解决了猴患。
B.为了对付盐枭,罗提督因地制宜,巧妙部署,他令下属避其锋芒,暗中袭击,取得了辉煌战果。
C.罗提督年轻时曾经误入歧途,后洗手不干,投身行伍,在平定赵金龙之乱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罗提督功成名就后,并不忌讳那段行窃经历,让他人提醒自己,引以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
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B
4.D
5.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
6.①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或:泅渡)的人(或:士兵/勇士),(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隐藏(或:躲藏/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②(罗提督)还(或:并且)邀请(或:延聘)文人(或:读书人)详细地(或:清晰地)记载他(做贼)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或:异乎寻常/奇特/奇异)的男子汉啊。(或:并且请读书人详细记载他的事,真的不是一般的男子汉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贺胜,仁杰子也,通经传大义。年十六,入宿卫,凝重寡言,世祖甚器重之。大臣有密奏,辄屏左右,独留胜,许听之;出则参乘舆,入则侍帷幄。?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叛,帝亲征,胜直武帐中,虽亲王不得辄至。胜传旨饬诸将,还侍帝侧,矢交帐前,胜立侍不动。乃颜既败,帝还都,乘舆夜行,足苦寒,胜解衣,以身温之。桑哥秉政,势焰熏灼,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桑哥败,罢尚书省,政归中书。帝问谁可相者,胜对曰:“天下公论,皆属完泽。”遂相完泽,而以胜参知政事。大德九年,以胜代为上都留守。既至,通商贾,抑豪纵,出纳有法,供亿不匮,民赖以安。诸权贵子弟奴隶有暴横骄纵者,悉绳以法。奉圣州民高氏,以赀雄乡里,身死子幼。有达官利其财,使其部曲强娶高氏妇。胜白帝,斥之,高氏以全。岁大饥,辄发仓廪赈民,乃自劾待罪。帝报曰:“祖宗以上都之民付卿父子,欲安之也,朕复何忧?卿其视事!”民德之,为立祠上都西门外。帝闻之,复命工写其像以赐,俾传示子孙。
初,开平人张弼,家富。弼死,其奴索钱民家,弗得,殴负钱者至死。有治其狱者,教奴引弼子,并下之狱。丞相铁木迭儿受其赂六万缗,终不为直。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帝欲诛之,太后为言,仅夺其印绶而罢之。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遂复出据相位,乃执杨朵儿只戮于市,且复诬胜迎诏不敬,并杀之。胜死之日,百姓争持纸钱,哭于尸傍甚哀。泰定初,诏雪其冤。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六》)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胜传旨饬诸将,还侍帝侧饬:命令
B.复命工写其像以赐写:摹画。
C.终不为直直:平反。
D.仅夺其印绶而罢之夺: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贺胜深受皇帝信任的一组是(3分)
①辄屏左右,独留胜
②胜解衣,以身温之
③遂相完泽
④胜白帝,斥之
⑤俾传示子孙
⑥泰定初,诏雪其冤
A.①④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胜十六岁的时候就受到了元世祖的器重。因为贺胜严肃端庄不多说话,所以,世祖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担任身边侍卫。
B.贺胜举荐官员时能秉公进言。桑哥当权失败后,权力归入中书省,皇帝询问谁适合担任宰相,贺胜从公论出发,举荐了完泽。
C.贺胜担任上都留守时颇有政绩。他到任后,使商人自由经商,抑制豪强,财政收支有制度,供应财物不匮乏,百姓生活安定。
D.贺胜爱护百姓也深受百姓的爱戴。他做过很多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在他蒙冤被杀后,百姓争相拿着纸钱在他的尸体旁哀哭。
小题4:把下面文中画线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胜父仁杰留守上都,不肯为之下,桑哥欲阴中之,累数十奏,帝皆不听。 (5分)
(2)胜闻弼事,以语御史中丞杨朵儿只,遂劾奏丞相,得所赂事实以闻。(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贺胜的父亲贺仁杰留守上都,不愿在他手下干事,桑哥想暗地里中伤他,累计(向皇帝)上奏几十次,皇帝都没准许(准奏)。(2)听说张弼的事后,贺胜告诉了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于是一同弹劾丞相,并把贿赂的事实上报朝廷。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D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帝欲诛之,太后为言,”大意可知,夺:剥夺,削去权力。所以选D。
小题2: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②表明贺胜对皇帝的忠诚和敬爱,⑤表明皇帝对贺胜的赞赏和褒奖,⑥表明皇帝改正错误和对贺胜的肯定。排除含②⑤⑥的选项即可得正确答案B。
小题3: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世祖很器重他,才允许他听到大臣的密奏和担任身边的侍卫。所以选A。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累”“中”和“听”“语”“遂”和“闻”。
参考译文:
贺胜,是贺仁杰之子,他通晓儒家经传的要旨。十六岁进入宿卫,为人庄重少言寡语,世祖很器重他。大臣有密奏时,皇帝就使左右退下,只留贺胜一人,并允许在场旁听;皇帝外出,他则在车中警卫;皇帝在宫中,他便在住处侍奉。
至元二十四年,乃颜反叛,皇帝亲自征讨,贺胜在武帐中值班,即使亲王也不能随便进入。贺胜传达圣旨命令各位将军,回来后侍奉在皇帝身边,箭纵横交错射到帐前,贺胜伫立侍奉一动不动。乃颜战败之后,皇帝返回京都,夜间乘车出行,脚极冷,贺胜解开衣服用自己的身体给皇帝暖脚。桑哥 执政,威势逼人,贺胜的父亲贺仁杰留守上都,不愿在他手下干事,桑哥想暗地里中伤他,累计(向皇帝)上奏几十次,皇帝都没准许(准奏)。
桑哥争权失败后,皇帝废除尚书省,将权力移交中书。皇帝问谁可以担任宰相一职,贺胜回答:“天下公论,都看中完泽。”于是朝廷任命完泽为宰相,让贺胜担任参知政事。大德九年,贺胜留守上都。到任之后,贺胜开展贸易,抑制豪强,财政支出与收取均有法度,供给充足,百姓生活因此得以安定。权贵子弟及其奴隶有横行霸道者,均按照法律制裁。奉圣州百姓高氏,是他家乡资财最多的人。他死后,孩子年幼,有个显贵的官吏贪其钱财,要属下强娶高氏妻子。贺胜禀告皇帝,皇帝斥责了那个人,高氏得以保全。这年遇到饥荒,贺胜就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上书自我检举擅发仓粮等待处罚。皇帝答复:“祖宗把上都的百姓托付给你们父子,想要让百姓安定,我还担心什么?你还是任职吧!”百姓感激他,在上都西门外为他设立祠堂。皇帝听说这事后,命画工摹画了他的像赐给他,使传给子孙看。
当初,开平人张弼,家里非常富裕。张弼死后,他的奴仆到百姓家要债,没有讨到,就将负债者殴打致死。审理案件的官员就叫奴仆牵连出张弼的儿子,把他们一同关进监狱。丞相铁木迭儿受贿赂六万缗,不为张弼之子伸冤平反。听说张弼的事后,贺胜告诉了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于是一同弹劾丞相,并把贿赂的事实上报朝廷。皇帝想要诛杀丞相,太后为他求情,仅夺去他的印绶并罢免相位。
英宗即位,铁木迭儿再次出任宰相。铁木迭儿将杨朵儿只捉拿,并在集市处死。又诬陷
贺胜恭迎诏书不敬,也一起处死。贺胜死的当天,百姓拿着纸钱在他尸体旁痛哭,非常悲伤。
泰定初年,皇帝下诏为他平反昭雪。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石门亭记
王安石
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
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痰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
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
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
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留之山中,其石相望/使记其作亭之意
B.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夫环顾其身无可忧
C.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君至而为亭
D.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 “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了本。
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
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
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
4.把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D
3.C
4.(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
(2)建造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恨】选出和“抱恨终天”的“恨”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
B.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C.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
D.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怨恨B遗憾?C惆怅,悲伤?D?不满意)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