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3:52:55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小重山
陈亮①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②。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释:
①陈亮,南宋政治家、哲学家、词人。他才气超逸,关心国家大事、古今用兵。
②据记载,唐御史裴质和官妓灼灼有情,裴被召还朝,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
8.词的上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略加分析。(5分)
9.词的下阙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来抒发情感的?(6分)


参考答案:8.答:上阕描绘了秋天薄暮时的景色,意境凄冷。蓝天上轻绡般的彩云透出了一缕红色,夜幕即将降临;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冷烟浓密;诗人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看到的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听到的是透过风传来的幽怨的笛声。
(概括画面内容“秋天薄暮时的景色”1分,概括画面特点“凄冷”1分,具体分析词句共3分——“碧幕霞绡一缕红”点明“夜幕即将降临”1分;“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描绘出大意1分;“黄昏月,一笛碧云风”点明“月光凄冷的朦胧”的特点1分。)
9.答:下阕用典抒情(借古抒怀),以屈原自比,表达与屈原一样的渴望尽忠却不被理解的愁怨;以灼灼自比,表达自己想像灼灼一样用丝巾裹着泪寄托情感,却找不到鸿雁的无奈;又以苏武自比,表达了没有人能把他的心意转给君王的痛苦。全词抒发了作者耿耿忠心以及救国大计难以实现的孤愤。
(手法, 用典抒情(借古抒怀)1分;具体分析任意两个典故各2分;情感,“耿耿忠心以及恢复大计难以实现的孤愤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解答后面问题。(8分)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小题1:本诗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现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绿遍山原白满川”中最精炼传神的是“遍”和“满” (2分,答对一个给1分,两个都不对,则不给分)。 “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酎情给分)。
小题2:②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1分)。“绿遍山原白满川”“雨如烟”等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1分),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1分),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绿”字之后用了一个“遍”字,“白”字之后用了一个“满”字,写活了江南的山和水:山不是一树一林,而是葱郁鲜活的绿意;水不是一沟一渠,而是水光映天的画面。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小题2:试题分析: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风光:山坡上草木葳蕤,一片青葱翠绿,是江南特有的自然景象。江南插禾早,蓄满水的稻田里水色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江南的天空烟雨迷蒙。四月到了,庄稼人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一个闲人。庄稼活像稻草垛一样堆起多高,一件接着一件,哪有做完的时候?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末句勾画了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点评: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个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了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感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鄂州
卢纶①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②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卢纶(748~约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的前期。②估客,指商人。
(1)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颈联“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远见”表达了作者远远望见汉阳时的喜悦之情,“犹是”,突显出作者对仍有“一日程”的惆怅之情;一联之内,作者情感由喜悦骤转至惆怅,赋予诗歌内容跌宕起伏的意味。
(2)借景抒怀(或借景抒情)。时值寒秋,无限的惆怅已使“我”两鬓如霜了,“我”人往三湘去,心却驰往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对下列诗句内容、表现手法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两句描绘了在一个空荡、寂寥的深山之中,一场秋雨过后更是凄凉肃杀的景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尊敬、仰慕、叹惋之情和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C.“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描述了祠中景象,“自”“空”二字写出了凄凉、冷落气氛,嘲讽了哗众取宠的“碧草”“黄鹂”,自然引起下文对英雄的惋惜。
D.“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用工整的对偶句,描绘了诗人戍边的艰苦生活,抒发了豪放、乐观的英雄气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