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本题解析:
(1)先看这首诗的意思: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就可以分析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戍鼓断人行”写出了战争的气息弥漫在众生之中;“有弟皆分散”人民妻离子散;“无家问死生”亲人不能相保,不能顾惜;“况及未休兵”兵连祸结。
(2)这首诗在读懂意思的基础上,思想感情就容易分析:月是故乡明——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有弟皆分散——对亲人的牵挂和忧虑;无家问死生——互不相顾的焦虑和绝望;况及未休兵——对国家前途的深切忧虑;戍鼓断人行——民生凋敝,对人民生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①一②题。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①对这首元曲的用典与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功名万里”用的是西汉张骞出使匈奴终封博望侯的典故。
B.“斯文”一词出自《论语》,“斯文一脉微如线”是说礼崩乐坏,儒道衰微。
C.“光阴寸隙”即平日我们常说的光阴如白驹过隙,流逝很快。典故出自《庄子》。
D.“彭泽县”讲的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园的故事。
②对这首元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当官的整天把归隐挂在嘴边,真正的隐士又有几个?可见他们口中的隐”,十有八九是假话。
B.这支小令不但讽刺了口是心非、表面斯文的假隐士时尚,连陶渊明也受到牵连,遭到讥讽。
C.“尽道”二字,冷峻已极,说尽了世道人心,带有强烈的嘲讽意味。
D.小令末尾与“忙如燕”遥相呼应,两相比较,活画出官场竞逐,如蝇嗜血的真面目。
参考答案:
①A②B
本题解析:
(用的是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不曾讥讽陶渊明,而是慨叹未见有几人真正追随其后。)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文后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①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②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参考答案:
①昨日江渚散步。看见红白无数。
②试问何东西,却道袋装弃物。
③禁塑,禁塑!还我清清江渚。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仿写的句式、字数、押韵等,内容上要反映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8分)
官舍竹?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 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小题1:.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小题1:
小题2: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面这首诗内容的解说, 不恰当 的一项是( )
邂 逅
(台湾)席慕容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我将流浪抹上额头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A.第一节中,诗人用“画”“抹”“添”“雕刻”等词语,既显示了岁月流逝的轨迹,也揭示了人们“自寻烦恼”的反常心理。
B.诗人在第一节将“你”“我”类同的“雕琢”展现出来,在第二节中便把“化妆”得严严整整的“你”“我”推向街角,展现擦身而过却不相识的场面。
C.第二节中“请别错怪”一句仿佛是一种规劝,又仿佛是一种提醒,娓娓而谈中解释了“漠然地不再相识”的本质。
D.诗人在诗中把抽象的人生“世态”阐述得既含蓄深沉又细致入微,他含蓄地告诉人们,经常化妆打扮自己,并不能带来美丽,而只会使人更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