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城子 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记梦,这是诗人苏轼为亡妻而作的悼亡词,作者因在梦中见到了亡妻而填词。写此词时,在山东密州任知州,时年40岁,其妻已死去十年,葬于家乡眉州。因与朝中权贵政见不合,倍受打击,自请外任,离京外任期间,革新派仍不放过苏轼,欲置之死地而后快。4年后“乌台诗案”发,险遭不测。
(1)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就其风格而言,属于??词风;点明题意的词句是??。(2分)
(2)请说出词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通过具体的词句简要说明。(3分)
?
?
?
参考答案:(1)(2分)婉约?夜来幽梦忽还乡
(2)(3分)①表现手法:可选以下任何一种,如比喻、夸张、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
②比喻:“鬓如霜”,以寒霜比喻鬓发,既表现了作者的苍老,又传达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憔悴悲凉的心境。
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夸张描写,“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虚实结合(想象):作者在词中实写一脸憔悴的现实处境“尘满面,鬓如霜”,虚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其思念之情抒发到极致。
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以乐景写哀情:“小轩窗,正梳妆”是乐景,形象的描写了妙龄爱妻窗前梳发悉心打扮,夫妻相聚时的甜蜜缠绵之态跃然纸上,使思念之情荡人心魂。
借景抒情: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形象的描写了一幅感天动地的画面:在亡妻忌日之时,词人于明月之夜,伫立在野外乱岗之中,悄然无言,默致哀念。可谓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小题1:婉约(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夜来幽梦忽还乡(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记述梦境抒发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小题2:(1)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2)虚实结合(想象):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尘满面,鬓如霜”。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是虚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4)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本题解析:
(1)诗歌鉴赏形象分析类题目一般分为如下一些:物象、景象(意境)、形象(人物),一般的物象在咏物诗中常见。咏物诗是中国诗歌中一类常见的题材,作者多借物抒怀或者托物言志。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情感。这首诗是杜甫早年之作,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
(2)咏马的诗歌,可以断定的是,寄寓了作者的自我期许和愿望。因为马在中国文化中是驰骋沙场,奋发向上的形象。所以,咏马自然就有自我砥砺,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感情在里面。当然,表层的,还有对这样的骏马的喜爱。打咏物诗的感情和用意,主要要吃准诗歌的描写对象,也就是所咏之物的象征或者隐喻的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小题1:试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词意主旨。(2分)
小题2:词的末尾两句,写景的重点在哪个地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予阐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开篇“远远游蜂不记家”一句即目写景。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反言词人在意“记家”,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2分。点到“远远游蜂不记家”1分,“思乡情怀”1分。)
小题2: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二字。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以动写(衬)静。(4分。“重点都在‘无语’”2分,“以动写(衬)静”1分,分析如何“以动写(衬)静”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望海楼
米蒂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 时间
3.B
4.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5分)
小题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小题2:(1)景物: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2)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3)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炼字的把握。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怜”字最能体现此情。
2、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理解分析。后二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