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2019-03-15 14:13:03 【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江城子 记梦①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①记梦,这是诗人苏轼为亡妻而作的悼亡词,作者因在梦中见到了亡妻而填词。写此词时,在山东密州任知州,时年40岁,其妻已死去十年,葬于家乡眉州。因与朝中权贵政见不合,倍受打击,自请外任,离京外任期间,革新派仍不放过苏轼,欲置之死地而后快。4年后“乌台诗案”发,险遭不测。
(1)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就其风格而言,属于??词风;点明题意的词句是??。(2分)
(2)请说出词中所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通过具体的词句简要说明。(3分)
?
?
?


参考答案:(1)(2分)婉约?夜来幽梦忽还乡
(2)(3分)①表现手法:可选以下任何一种,如比喻、夸张、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
②比喻:“鬓如霜”,以寒霜比喻鬓发,既表现了作者的苍老,又传达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憔悴悲凉的心境。
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夸张描写,“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虚实结合(想象):作者在词中实写一脸憔悴的现实处境“尘满面,鬓如霜”,虚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其思念之情抒发到极致。
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以乐景写哀情:“小轩窗,正梳妆”是乐景,形象的描写了妙龄爱妻窗前梳发悉心打扮,夫妻相聚时的甜蜜缠绵之态跃然纸上,使思念之情荡人心魂。
借景抒情: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形象的描写了一幅感天动地的画面:在亡妻忌日之时,词人于明月之夜,伫立在野外乱岗之中,悄然无言,默致哀念。可谓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小题1:婉约(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夜来幽梦忽还乡(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记述梦境抒发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小题2:(1)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2)虚实结合(想象):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尘满面,鬓如霜”。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是虚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4)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答:
(2)作者写胡马的用意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1)作者塑造了一匹瘦骨突出、两耳高耸、奔跑起来四蹄生风的大宛名马的形象。
(2)作者歌咏胡马,抒发了喜爱赞美之情,寄托了自己驰骋疆场、纵横四海的志向和情操。


本题解析:
(1)诗歌鉴赏形象分析类题目一般分为如下一些:物象、景象(意境)、形象(人物),一般的物象在咏物诗中常见。咏物诗是中国诗歌中一类常见的题材,作者多借物抒怀或者托物言志。抒发作者某种特定的情感。这首诗是杜甫早年之作,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杜甫本来善于骑马,也很爱马,写过不少咏马诗。此诗“前半论骨相,后半并及性情”(《唐诗别裁》),诗人传神写意,自寓抱负,所以前人说是“为自己写照”(《读杜心解》)。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首联写其出身不凡,傲骨铮铮;次联写其峻健敏捷,颔联写其忠诚勇猛的品性;尾联期望骏马立功于万里之外,当是与房兵曹共勉之意。整首诗写得矫健豪放,沉雄隽永。
(2)咏马的诗歌,可以断定的是,寄寓了作者的自我期许和愿望。因为马在中国文化中是驰骋沙场,奋发向上的形象。所以,咏马自然就有自我砥砺,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感情在里面。当然,表层的,还有对这样的骏马的喜爱。打咏物诗的感情和用意,主要要吃准诗歌的描写对象,也就是所咏之物的象征或者隐喻的内涵。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小题1:试结合具体的语句简要分析本词的词意主旨。(2分)
小题2:词的末尾两句,写景的重点在哪个地方?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予阐释。(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开篇“远远游蜂不记家”一句即目写景。蜂为“游蜂”,越飞越远,不知回巢。“不记家”,反言词人在意“记家”,表明本篇的主旨是写思乡情怀。(2分。点到“远远游蜂不记家”1分,“思乡情怀”1分。) 
小题2:这两个写景句子的重点都在“无语”二字。其手法都是用动态突出静态。燕子归来,依傍着人飞翔,似乎有情但却又默默无语;晚风习习,瓶花凋落,也好像默默无言。以动写(衬)静。(4分。“重点都在‘无语’”2分,“以动写(衬)静”1分,分析如何“以动写(衬)静”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
望海楼
米蒂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本诗所咏的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4.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2.空间 时间
3.B
4.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小题1: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5分)
小题2: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小题2:(1)景物: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2)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3)感情: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和炼字的把握。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恬淡的胸怀。“怜”字最能体现此情。
2、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理解分析。后二句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末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