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六)
2019-03-15 14:13:03 【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咸阳城东楼①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③。
注释:⑴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⑵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⑶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小题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6分)
【小题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小题2】“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结合着诗歌注释分析,“汀洲”“秦苑”“汉宫秋”可根据注释知,前者是指诗人的家乡,后者是古代历史朝代的更替;由此可得出,思乡、怀古,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思考“愁”,很容易得出答案。第二问,可结合着这句的大意分析,首联写登楼怀乡之感。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愁表达出来。从后文内容 来看,均围绕“愁”字描写叙述,故起着奠定全诗感情主基调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由题干可知,此题要求从诗歌内容的角度赏析,答题时,可先描绘出这句诗的大意,然后体会这句诗给人的印象和感觉;再联系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从诗人的写作意图角度,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最后再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答出其引申义即可。例如,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后面习题。(11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小题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5分)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运用对比(答反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小题2】)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这一联时要注意它的写作手法。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切都在为抒情作准备,所以答作用时要注意关键词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答此题要全面解读此诗,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写到炊烟,则感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乃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而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一个“似”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寥寥三个字却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急于想知道答案。结果每个人都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
春游湖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中蕴含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情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2.春水上涨,没过桥面,正当游人无法过去之际,一只小船从绿荫深处撑过来,诗句告诉人们,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体现了宋诗特有的理趣。(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亦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急遣烹②。


参考答案:
(1)诗中描写的细节:船工捕得一条鲤鱼,作者就认为它是从家乡游来的,立即要烹煮鲤鱼,从鱼肚中取出家人的来信。(2分)表达了作者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传递出作者一番思乡的心意。(2分)
(2)颔联描写的是阴冷的天色和汹涌的水势,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黯淡、凄凉的心境。颈联描写是已从视线中消失但还在诗人眼前时时浮现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这两联都是情景交融。(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5、其他题  古诗文填空。(8分)
(1)子曰,??,非道弘人。子曰,?。不知其可也·(《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3)??,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
(5)??。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6)野哭千家闻战伐,?。(杜甫《阁夜》)


参考答案:
(1)人能弘道?人而无信?(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3)世间行乐亦如此?(4)吞声踯躅不敢言
(5)楼船夜雪瓜洲渡?(6)夷歌数处起渔樵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