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一)
2019-03-15 14:32:5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①,披蒙茸②,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⑤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巉(chán)岩:险峻的山石。②披蒙茸:披,分开。蒙,覆盖。茸,这里指杂草。③冯夷:水神名。④玄裳缟衣:玄,黑色。缟,白色丝织品。裳,下裙。衣,上衣。⑤畴(chóu)昔:往昔,从前。?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客予,过黄泥之坂?从:跟随 ?
B.顾所得酒乎?安:哪里 ?
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 ?
D.道士笑?顾:回头看?
2.下列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归临皋②渔樵江渚之上
B.①今薄暮,举网得鱼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C.①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今安在哉
D.①待子不时之需②举匏樽相属
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能表现月夜长江美景的一组是(?)。?
①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②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
③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④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⑤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⑥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
A.①③⑥?
B.②④⑥ ?
C.①③⑤?
D.②④⑤
4.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中“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一句,既是写实,又多少带有作者对人世沧桑的感慨。
B.文中的“孤鹤”和“道士”是以不同形象出现的同一对象。 ?
C.本文中道士化鹤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在出世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赤壁赋》中“苏子”的议论表达了他乐观旷达的思想。 ?
D.本文和《赤壁赋》都表现出一种消沉和虚无的思想,这正是作者的思想局限造成的。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韩、魏塞秦之    冲:交通要道
B.昔者范雎用于秦而韩 收:攻取
C.彼安得不而入于秦哉 折:屈服
D.故莫如厚韩亲魏以秦 摈:排斥,弃绝。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且不知天下势也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道也
B.①秦之用兵燕、赵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
C.①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D.①则韩、魏之附秦也  ②曰弊在赂秦也
3.以下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从战略角度立论,认为六国缺乏虑患之密,见利之深,且知天下之势的谋士。
B.在苏辙看来,六国政治家大都是一些“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的人,自然难以合力御秦。
C.在苏辙看来,六国的自安之计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D.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韩、魏不能独当秦”。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20. 写出上文中常用的一个成语。(2分)
答:
21.作者认为人事变化难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句子回答。(2分)
答: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傅青主传
傅先生既绝世事,而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其子曰眉,能养志。每日樵于山中,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中州有吏部郎者,故名士,访先生。既见,问曰:“郎君安往?”先生答曰:“少需之,且至矣。”俄而有负薪而归者,先生呼曰:“孺子,来前肃客!”吏部颇惊。抵暮,先生令伴客寝,则与叙中州之文献,滔滔不置,吏部或不能尽答也。诘朝,谢先生曰:“吾甚惭于郎君。”先生故喜苦酒,自称老蘗禅,眉乃自称曰小蘗禅。或出游,眉与先生共挽车,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骚、选诸书。诘旦,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尝批欧公《集古录》曰:“吾今乃知此老真不读书也。”
戊午,天子有大科之命,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以先生荐。时先生年七十有四,而眉以病先卒,固辞,有司不可。先生称疾,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二孙侍。既至京师三十里,以死拒,不入城。于是益都冯公首过之公,公卿毕至。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蔚州魏公乃以其老病上闻,诏免试,许放还山。时征士中报罢而年老者,恩赐以官。益都密请以先生与杜征君紫峰,虽皆未豫试,然人望也。于是亦特加中书舍人以宠之。益都乃诣先生曰:“思命出自格外,虽病,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泪涔涔下。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蔚州进曰:“止、止,是即谢矣。”次日遽归,大学上以下,皆出城送之。先生叹曰:“自今以还,其脱然无累哉!”既而又曰:“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闻者咋舌。及卒,以朱衣黄冠殓。著述之仅传者,曰《霜红龛集》十二卷,眉之诗亦附焉。
先生尝走平定山中,为人视疾,失足堕崩崖,仆夫惊哭曰:“死矣!”先生旁皇四顾,见有风峪甚深,中通天光,一百二十六石柱林立,则高齐所书佛经也。摩挲视之,终日而出,欣然忘食。盖其嗜奇如此。惟顾亭林之称先生曰:“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注释】傅先生:傅山(1607—1684),阳曲人,明遗民。老蘗(bò)禅:意思是修行吃苦的老和尚。篝灯:置灯烛于笼中,以防风吹。课读: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阅读。刘因:字梦吉,元代至元年间被征召入朝,授右赞善大夫,不久即辞官回家。刘因毕竟是做了官的,所以傅山不愿意后人把他等同于刘因。旁皇:同“彷徨”。高齐:南北朝时北齐,其皇室姓高,故称“高齐”。顾亭林:即顾炎武,号亭林。
小题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传故有禁方,乃资以自活资:钱财
B.有司乃令役夫舁其床以行舁:抬
C.先生卧床,不具迎送礼具:行礼
D.益都令其宾客百辈说之,遂称疾笃笃:病重

1、阅读题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衰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荀)或①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④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孙策转斗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从破袁绍。绍死,又从讨谭、尚于黎阳,连战数克。诸将欲乘胜遂攻之,嘉曰:“袁绍爱此二子,莫嫡③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谭为尚军所败,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还救之,遂从定邺。又从攻谭于南皮,冀州平。太祖曰:“唯奉孝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及薨,临其丧,哀甚,谓苟攸等曰:“诸君能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中华书局版)
注:①苟或:曹操的谋士。?②太祖:曹操,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太祖。?③古时候称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候专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量主:估量主人
B.多端寡要寡要:抓不住要害
C.必死于匹夫之手匹夫:才智一般的人
D.不使孤至此至此:到这里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月出于东山之上?
B. 于是遂去之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C .以待其变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D.又从攻谭于南皮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郭嘉料事如神的一组是()
①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②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
③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④军至西平,谭、尚果争冀州
⑤唯奉孝为能知孤意?⑥后太祖征荆州还,于巴丘遇疾疫,烧船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社会政治大动荡的时代,郭嘉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察选择自己的“主公”。他先是北见袁绍,后来又投靠曹操,表现了郭嘉“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择主原则。
B.郭嘉是由于苟或的推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的,他擅长于分析时局形势以及各个政治军事集团内在的矛盾,有利于曹操在政治军事上的决策,从而成为曹操重要的谋士。
C.“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后对是否乘胜追讨谭、尚作出的分析,这个看法的提出是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了郭嘉料事的准确,最终使得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D.曹操在郭嘉去世后南下荆州,结果“于巴丘遇疾疫,烧船”,惨败后的曹操想起了这位年轻而又诡奇的谋士,也令人对郭嘉能够一瞥之下看出他人肺腑的惊世才能产生无限遐想。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霄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体现傅青主教子之严和刚直不仕的一项是?(?)
A.①其子曰眉,能养志②固辞,有司不可
B.①置书担上,休担则取书读之②以死拒,不入城
C.①暮宿逆旅,仍篝灯课读经、史②益都强掖之使谢,则仆于地
D.①必成诵始行,否则予杖②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小题3: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没有写傅青主作为明朝遗民如何与清朝进行殊死斗争的事件,但其生活中的刚直之气足以体现他的不媚后后朝的风骨。
B.隐居生活中,他既体现出为民视疾的悯人情怀,体现出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同时,在读书中自得其乐,陶冶性情也令人称道。
C.尽管后来他被强行带入朝廷,但回家后说出的“使后世或妄以刘因辈贤我,且死不瞑目矣”,仍可看出他内心对前朝的忠诚。
D.这篇传记特具生活化,比如,第二段中不厌其烦地写傅青主拒绝朝廷诏令,第三段中落入山洞仍流连其中的沉迷,写得形象逼真。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

问题咨询请搜索关注"91考试网"微信公众号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