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2019-03-15 14:49:32
【 大 中 小】
1、阅读题 秦士录① 宋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弼亦粗知书,君何至相视如涕唾?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叩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②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有邓弼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止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王曰:“尔自号壮士,解持矛鼓噪,前登坚城乎?”曰:“能。”“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曰:“能。”“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问所须,曰:“铁铠良马各一,雌雄剑二。”王即命给与,阴戒善槊③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王自临观,暨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选自《宋文宪公全集》,有删节) 【注释】①秦:地名,今陕西一带。②阍(hūn)卒:守门的兵士。③槊(shuò):长矛。 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贱:轻视 B.君何至相视如涕唾——相:互相 C.两生素负多才艺——负:仗恃 D.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阴:暗地里 2.下列句子分成四组,全能表现邓弼文才武艺的一项是 [? ]
①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 ②酒酣,解衣箕踞。 ③历举传疏,不遗一言。 ④若不知关中有邓弼耶? ⑤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⑥但见双剑飞舞云雾中,连斫马首堕地,血涔涔滴。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用极简略的文字,从邓弼的外形写到勇力,最后交代其使酒任气,突出其性格中的一个“狂”字。 B.邓弼求见德王时,德王三问,邓弼回答只三个“能”字,如此简洁明快,显示了他的自恃自傲和胸有成竹。 C.德王为了试探邓弼的身手,给了邓弼铁甲一副,战马一匹,雌雄宝剑两口,让邓弼孤军奋战,结果邓弼杀掉了所有的敌人,让德王抚髀欢叹。 D.本文以虎虎有生气的笔触,绘声绘色地刻画了一个能文能武、亦狂亦侠、蔑视礼法、有意用世的“秦士”形象,反映出封建统治者彼此倾轧造成的对人才的压抑,表达了对邓弼一生的惋惜和感慨。
2、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那么只能用小草成为船,在这放上一只杯子却会被粘住,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B.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然后才凭借风力飞行,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图谋飞往南方。 C.“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蜩与学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着落到榆树檀树,有时飞不上去就落在地上罢了,为什么要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D.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 到近郊去,带上三餐就可以返回了,回来时肚子还是饱的;到百里外去,要用整晚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三个月前就要储备干粮。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以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负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於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惟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也,而岂天道哉?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而遗其所不疑——遗:忽略 B.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释:解除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几:通“机”,机会 D.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肆:滥用 2.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 以勇气闻于诸侯 C.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D.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出于智力之所不及”的事情是(? ) ①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②变封建而为郡县。 ③王莽卒移汉祚。 ④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 ⑤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⑥良医之子,多死于病。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提出的中心问题是“祸常发于所忽,乱常起于不足疑”,指出思虑天下大事的人往往考虑不周到。 B.文章二三两段主要采用事例论证,由古及今,阐述了“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的道理。 C.作者认为,很多事情不是智谋思虑所能够料定的,统治者唯有顺应天命,积善行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家保持发展。 D.文章把朝代兴亡的一切问题归之于天道,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但本文毕竟触及到了封建统治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后世君主有警戒的作用。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於乱亡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加粗的部分断句。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
4、单选题 2.最后一句“使合乎规律性的知识,趋向于、接近于、符合于你的目的性的创造。”中加点短语所表述的意思是3.这个文段的中心句是4.对本文段的论证内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要把知识变成力量 B.说明从知识到力量需要某种转换。 C.说明知识变成力量的重要。 D.符合人的需要而为人所自由驾驭 E.用并列短语强调要善于吸收、融化知识 F.用递进短语突出善于主动地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的知重要性 G.用并列短语说明读书的目的性越来越明确 H.用递进短语说明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I.创造必须有学问 G.创造需要知识,但知识不等于创造 知识就是力量 要善于读书 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相互关系,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从善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首先论证了知识的重要,接着指出知识与创造的关系,然后阐明了从读书到创造的发展过程。 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重要。然后阐明了从知识到力量的转换和善于读书的重要。 首先提出了观点,接着指出了知识的力量,然后阐明要善于读书,要善于选择、建构、运用和支配知识。
5、阅读题 妖? 术 于公者,少任侠,喜拳勇,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崇祯间,殿试在都,仆疫不起,患之。会市上有善卜者,能决人生死,将代问之。既至,未言,卜者曰:“君莫欲问仆病乎?”公骇应之。曰:“病者无害,君可危。”公乃自卜。卜者起卦,愕然曰:“君三日当死!”公惊诧良久。卜者从容曰:“鄙人有小术,报我十金,当代禳①之。”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不应而起,欲出。卜者曰:“惜此小费,勿悔勿悔!”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②以哀之。公不听。 倏忽至三日,公端坐旅舍,静以觇之,终日无恙。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一漏向尽,更无死法。意欲就枕,忽闻窗隙窣窣有声。急视之,一小人荷戈入,及地则高如人。公捉剑起,急击之,飘忽未中。遂遽小,复寻窗隙,意欲遁去。公疾斫之,应手而倒。烛之,则纸人,已腰断矣。 公不敢卧,又坐待之。逾时,一物穿窗入,怪狞如鬼。才及地,急击之,断而为两,皆蠕动。恐其复起,又连击之,剑剑皆中,其声不软。审视,则土偶,片片已碎。 久之,有物推窗棂。公惧覆压,遂奔而出。见一巨鬼,高与檐齐;昏月中,见其上无衣,下无履,手弓而腰矢。公方骇,鬼则弯③矣。公以剑拨矢,矢堕。鬼怒甚,拔佩刀,望公力劈。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鬼益怒,吼如雷,转身复剁。公又伏身入,刀落,断公裙。公已及胁下,猛斫之,亦铿然有声,鬼仆而僵。公乱击之,声硬如柝。烛之,则一木偶,高大如人。弓矢尚缠腰际。公因秉烛待旦。方悟鬼物皆卜人遣之,欲致人于死,以神其术也。 次日,遍告交知,与共诣卜所。卜人遥见公,瞥不可见。或曰:“此翳形术④也,犬血可破。” 公如其言,戒备而往。卜人又匿如前。急以犬血沃立处,但见卜人头面,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乃执付有司而杀之。 异史氏曰:“尝谓买卜为一痴。世之讲此道而不爽于生死者几人?卜之而爽,犹不卜也。且即明明告我以死期之至,将复如何?况有借人命以神其术者,其可畏不尤甚耶!”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禳(ráng):祈祷消灾祛邪的祭祀形式。②橐(tuó):口袋。③弯:拉弓,指开弓射箭。④翳形术:即隐身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静以觇之觇:暗中观察 B.烛之,则纸人烛:用烛光照 C.手弓而腰矢腰:腰间 D.以神其术也神:使……灵验
|
小题2: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于公任侠勇武的一组是(?)(3分)
①力能持高壶,作旋风舞
②公自念,生死已定,术岂能解
③至夜,阖户挑灯,倚剑危坐
④公方骇,鬼则弯矣
⑤公出其股间,削鬼中踝,铿然有声
⑥皆为犬血模糊,目灼灼如鬼立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于公年轻的时候非常侠义,喜好打拳,力气很大,能举起高大沉重的漏壶,舞动起来如同旋风。
B.于公不迷信,更不相信占卜,所以,当算卦的人以消灾为由向他勒索钱财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C.卜人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巫术,丧尽天良地使用各种手段加害于公,但都被勇敢的于公破解了。
D.作者在文中批评了痴迷巫术的人,谴责了用巫术害人的人,这表明作者的思想相对于所处的时代还是比较进步的。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爱公者皆为公惧,劝罄橐以哀之。(4分)
译:
?。
(2)卜之而爽,犹不卜也。(2分)
译:
?。